【摘要】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因大數據、區塊鏈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將會發生巨大變革。在商科人才的培養中,如若依舊沿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會限制學生能力培養,也會影響到學生未來職業選擇。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中,我們需要借助產教融合,以大商科為背景,重新制定人才培養體系,來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知識體系與就業相結合。基于此,本文將針對在“新商科”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的建立方案進行分析研究,并指出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的確立方向。
【關鍵詞】新商科 ?產教融合 ?高等職業教育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意義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為我國的政治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提高全民素質起了推動作用。高等職業教育一直以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想,滿足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又實現了就業者的個人價值,為促進我國現代化的進程,減少城鎮失業人口,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解決民生以及城市化建設,建立和諧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
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也是存在一些問題的。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認知不清晰,結果導致辦學模式、培養目標和教育教學方式發生偏差,影響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我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文化影響下,在現代化教育資源還不十分豐富的情況下,如何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建設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別,實現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因此,只有清醒地把握自己的類型定位,使高等職業教育在系統特征上成為無法替代的教育類型,高等職業教育才能夠生存。
早在2012年,我國提出“互聯網+概念”,2015年“互聯網+”行動計劃正式開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為順應“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強調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與創新,高校需要充分抓住“互聯網+”的發展契機,通過對校企合作的強化,做到人才培養的多層次、多樣化以及多類型,使人才培養與企業、社會發展相接軌。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改革將勢在必行。
二、什么是“新商科”
“新商科”是對傳統商科進行學科重組交叉,將新技術融入商科課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跨學科教育。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指出,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勢在必行,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新商科”是在“新文科”理念下開展經濟管理類教育的新概念。
1.“新商科”的內涵
(1)“新商科”是融合現代新技術的綜合性學科
傳統商科以職能為導向培養專業人才,例如市場營銷、金融、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等;“新商科”趨于行業導向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例如財富管理、金融科技、云營銷等。“新商科”應主動回應技術創新和社會變革。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在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學生應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相關技術,以適應商界的轉型升級。
(2)“新商科”是突出中國理論與方法的商學教育
傳統商科體系采用西方經濟學理論和案例。而“新商科”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的經濟體系,采用中國案例,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現象、解決中國問題、指導中國的經濟發展實踐。
(3)“新商科”是產教融合的全新培養模式
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經濟管理教育系統,95%以上的中國高校都開設了相關專業。然而很多學校的商科教育還處在“填鴨式”教學、“水課”泛濫、“雙師型”教師匱乏、實踐教學能力差的狀態。而處于經濟發展前沿,最渴求新型人才的是一線企業。校企合作,開展深度產教融合,推動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提升商科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三、高等職業院校是實現“新商科”的最佳路徑
企業具有行業發展以及人才就業的渠道優勢;高校具備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資源優勢。產教融合,是教育體系培養掌握最新科技工具的創新型、復合型商科人才的最佳途徑。
四、如何實現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是產業,包括行業和企業,與職業教育互為支持、互相滲透形成的有機整體。產教融合的本質是是要實現專業設置與企業崗位需求對接;也是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還是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還是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更是職業教育與終生學習對接。開展“新商科”建設是為了各高職院校良性發展,發揮優勢與學院特色,為產業優化服務,提高學校畢業生對崗位的適應性。同時,也有利于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與共享,既加強核心專業的建設,又發揮優勢專業的引領輻射作用,促進相關專業的提升,提高辦學效益,有助于高職院校辦出特色,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學校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1. 在學院方面,產教融合的前提是實現“新商科”專業群建設。現有的專業劃分不夠科學,也沒有實現院系之間專業群合作,資源不共享,對專業群建設造成限制。單一的專業僅能實現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片面需求,不能滿足企業對全方面優秀人才的需求。為了更好的實現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應加強專業群的建設,實現大專業的人才需求,更好滿足企業對全方面人才需求。
2.學校在人才培養上必須圍繞“新商科”職業服務。做好崗位調研,精細化職業能力,并形成專業崗位能力分析報告,圍繞職業崗位群工作領域,重構專業課程模塊,開放共享課程體系,遵循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成長規律和學生認知特點,科學合理設置不同階段課程內容,最終實現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目標,為企業和社會輸送更符合其需求的人才。
3.組織適應“新商科”人才培養目標的生產實訓基地。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融合企業管理理念,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實訓平臺實現生產性教學管理。為高職院校學生學習過程提供實踐,讓學生能發現自己在職業選擇時存在的不足之處,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加強,以便更好的適應未來崗位需求。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了實現“新商科”人才培養,需建立適合“新商科”的教學隊伍。除了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師隊伍,應增強更多具有企業管理或從業經驗的講師,為學生提供更多與崗位需求有關的知識講座,增強學生對崗位的認知。院校還應提升教師的從業經驗,參與企業崗位,提升教師的職業能力,更好的服務于教學。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教師雖具備扎實且全面的理論知識,但是對實踐能力、實踐經驗卻嚴重匱乏,這部分教師無法對商科人才產教融合模式的開展完全勝任,所以高校必須正視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
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從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實訓基地、師資隊伍到招生就業,不管是企業、學校,還是學生、教師,都會從中獲益。“新商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過程,但是卻能惠及所有參與者的一項大工程。在新商科的大背景下,實現產教融合,仍然需要各高職院校積極參與,且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盧彰誠.“互聯網+”時代產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01)
[2]從靜.新商科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路徑探索——基于職教集團產教融合辦學模式[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1)
作者簡介:劉英,云南大學滇池學院經濟學院,講師,專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