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英
【摘 要】新課改對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初中數學課堂在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同時,還要重視數學文化的滲透。數學文化是數學產生與發展的基石,在初中數學課堂中融入數學文化不僅能豐富課堂內容,還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數學知識框架。本文將針對如何在數學課堂中融入數學文化進行深入探討,幫助教師轉變教學策略,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數學文化;初中數學;核心素養
初中是學生建立科學學科體系,形成良好思維習慣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學習的根本,同時還能夠在數學文化的熏陶下體驗數學中蘊含的豐富科學人文價值。此外,將數學文化融入數學課堂教學中,還能夠將抽象枯燥的數學課堂轉變為具有歷史氣息的文化課堂。一方面能降低學生心中對數學的成見,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探索熱情。
1.將數學文化融入初中課堂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1.1強調發展性原則的遵循
數學是我國現代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數學科目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深奧的數學規律,還能夠體會數學背后蘊含的數字故事。將數學文化融入初中課堂教學就是對這一學科內容的繼承與發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文化豐富的歷史底蘊,進而實現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數學學科的目的。
在數學文化向數學課堂滲透的過程中,要求教師要遵循發展性原則,樹立學生發展的根本理念。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主動思考,感悟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數學文化。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數學文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數學文化的吸引下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互動學習中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1.2重視過程性原則的應用
過程性原則強調教師在講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以及數學自主探究思維。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將數學概念、數學公式、數學定理等相關知識的學習合理劃分為多個階段。將教學內容進行劃分性階段是處理和細化復雜數學知識體系的必然要求,但是在這些復雜性數學模塊的構建過程中會使學生逐層遞進地、不由自主地對數學思路進行探討。學生通過這種過程性的數學知識探索,能夠逐步拓展學生的知識深度培養學生解答數學的能力,學生在解答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數學思維、數學素養的有效提升。
1.3抓住體驗式原則的作用
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中,要想實現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更好地融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必須遵循體驗式原則。體驗式原則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在保持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不變的基礎上,對教學策略進行創新,要摒棄原有的枯燥式教學,融入更多具有現實意義、富有挑戰性的教學新思路,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數學創新思維,實現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在滲透數學文化時,也要構建起這種體驗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驗到傳統數學課堂所不具備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數學學習方法。在應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時,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要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構建起科學合理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這一教學模式下的學生不僅能主動了解學習數學文化,還能通過對數學問題的探索,發現其中蘊含的豐富的美學知識,最終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2.將數學文化融入初中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
2.1把數學美學作為課堂教學重要內容
將數學文化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觀。美學在數學中的體現主要表現為將自然規律抽象化為數學公式、數學定律,教師在進行授課時不僅要對數學公式、數學定律進行講解,還要將其背后蘊含的數學美學思想傳達給學生。當然,對學生數學美學的培養不僅僅在于對數學理論的講解,更多的是能夠將數學美學融入初中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
例如,在講授七年級數學《幾何圖形初步》時,根據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首先會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在通過大量的數學練習來加以鞏固,這種模式在應對考試時確實有一定作用,但對學生數學審美、數學素養的提升卻微乎其微。這種模式將數學與現實生活割裂開來,導致學生無法根據生活構建自我體驗式的學習模式,從而影響后續的教學活動,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為了糾正這一錯誤的教學模式,教師在進行課堂講授時,一定要將數學文化與生活化內容融入到幾何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新途徑豐富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多媒體上觀察到建筑物全貌、奇特的圖案知識等其他傳統教學所無法涉及的東西。對學生來說,本節課應該是趣味性與科學性有機結合的,因為本章教學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在進一步的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整合抽象、形式性的數學文化,在講授時融入中國傳統建筑的對稱美,能夠將數學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實現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2.2把數學歷史作為課堂教學重要方向
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將數學發展歷史與數學偉人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了解其背后的研究歷程與背景故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增加這些文化性的內容,有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核心素養、數學思維也能得到有效培養。可以將數學教學的某一知識點為中心,積極向外拓展數學文化,向學生講解該知識點的產生、發展、成熟的全過程,讓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例如,教師在進行“勾股定理”的授課時,學生雖然通過教師的講解掌握了這一知識點的用法,但對其背后的數學文化卻一無所知。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及時向學生介紹該知識的發展歷程。例如,在中國最早發現勾股定理的是數學家商高,并引入《周脾算經》中對勾股定理相關內容的記載,激發學生對背景文化的探究興趣;然后對比西方數學發現,讓學生通過對這一數學文化的學習,進一步加深了對勾股定理的印象,也有助于進一步調動課堂的活躍氣氛,讓學生懷著更加強烈的求知欲探索更多數學文化。
3.結束語
學習數學文化不僅是順應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流內容的現代化教育發展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學生與數學世界的情感紐帶、幫助學生認識數學、親近數學的必要途徑。在數學文化的熏陶下,學生能夠搭建起具有一定價值和內涵的數學思維。教師必須積極滲透數學文化教育,讓以文化為依托的數學思維在學生數學學習上的作用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張鵬飛.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滲透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06):45
[2]陳何瓊,王立波.數學文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的途徑[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03):33
[3]陳延仙.融數學文化于課堂教學,提升初中生核心素養[J].中學課程資源,2020(0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