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數學課堂開展互動活動的五種形式:開展思維拓展活動,激活學生思維;開展游戲設計活動,活躍課堂形式;開展動手操作活動,豐富課堂內容;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快樂學習;開展小組探究活動,促進學生合作探究。
【關鍵詞】互動活動 數學課堂 思維拓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128-02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尚且不能進行良好的自我控制,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很容易使學生出現走神、困倦的情況,不利于學生打好數學學習基礎。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開展課堂活動,以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形成以課堂帶動學生、以學生影響課堂的雙向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開展思維拓展活動,激活思維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紀較小,視野不夠開闊,看待問題時難免出現片面化的情況。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開展思維拓展活動,讓學生嘗試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樣,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發現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算‘24點’”這一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入道具的形式,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1~9這9張數字牌,讓學生隨機抽取4張牌,運用加減乘除4項基礎法則進行運算。利用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4張數字牌是否能構成24點?如果不能,那么它有幾種計算途徑,分別得到的結果是什么?如果可以構成24點,那么它的計算方式是什么,是逐個嘗試,還是有其他更簡便的方法?根據這兩個大問題,學生進行“24點”的計算,同時記錄卡牌及其計算過程。接著,學生與前后左右的同伴依次交換,按照上述問題繼續進行操作。在課堂最后,學生互對答案,并且討論自己計算時的思路,查看計算方法與思考方式是否正確。
這樣在參加課堂活動過程中,學生不斷嘗試探究簡便的計算方法,通過歸納驗證自己的思路,形成系統的思維方式,同時提高計算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二、開展游戲設計活動,活躍課堂
數學課堂中有許多有趣的內容值得學生去探索。教師可以將一些抽象的知識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參與游戲理解知識,在游戲活動中重復練習,加深記憶。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拉近了學生與教師、課堂的距離,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體驗課堂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確定位置”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游戲設計的方式進行教學。“確定位置”主要引導學生對位置的了解以及對數的掌握。在上課時,教師可以通過發放號碼牌的方式,讓學生對自己的位置有了基本的了解。比如坐在第2排第3列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他發放2和3兩張號碼牌,讓學生與前后左右的同伴自主進行說順序游戲。接著,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順序回答問題,問題的內容包括學生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可以采用快問快答的方式作答。在學生對自己的位置和其他學生位置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拿掉號碼牌,并在無號碼牌提示的情況下確認自己的位置;或是前后互問、快問快答,詢問的內容可以包括全班學生的位置,讓所有學生參與到這一游戲活動中;或者以競賽的形式,按照回答問題時間的長短,或者在規定時間內以答對的個數作為評判標準。
在這樣的游戲互動環節中,學生對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有了掌握;若是對記憶出現偏差,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也能及時改正。
三、開展動手操作活動,加深理解
數學是一門可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教師開展教學時應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將動手實踐活動主動引入課堂中,與課堂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理解知識內容,加深理解記憶。
例如,在教學“釘子板上的多邊形”這一部分內容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親自動手操作的活動,從中學習相關知識。首先,教師可以將提前準備好的釘子板、皮筋和格子紙,以小組為單位發放給學生。接著,以問題引導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隨著問題的深入,釘子的數量可以逐個增加,從1個增加到數個,讓學生確認是否能構成多邊形,得出最小可以構成多邊形的釘子數,在操作過程中再次明晰多邊形的概念。教師還可以規定區域,比如橫著有4個釘子,豎著有3個釘子,提問:在其所構成的長方形區域中有幾個長方形,它們的面積是怎樣的?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并對各自得出的答案進行討論,確定正確答案。如果在釘子板上操作則較為復雜,可以將其轉移到提前準備好的網格紙上,以格子的交點作為釘子板上的釘子,讓學生嘗試進行操作。
這樣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親身實踐,檢驗課本中出現的內容,及時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尋求教師和同學的幫助,有效地加深了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快樂學習
數學是一門生活化的學科。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將數學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積極地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這樣,學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樂于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主動思索和探究,將其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建立起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在實踐中收獲知識,在快樂中探索學習。
例如,教學小學數學“蒜葉的生長”這一部分內容,主要通過觀察記錄蒜葉的生長情況,直觀地了解統計圖的知識。教師利用課外實踐的方式,要求學生各自栽下一顆蒜,觀察記錄蒜葉在不同時間段的生長變化情況。在觀察蒜葉時應注意以下問題。首先,觀察的時間點、時間間隔應當固定。比如,觀察的時間可以安排在每天17時,這樣保證了蒜葉的生長觀察記錄更為客觀、真實。接著,對蒜葉長度的測量應該有一定的規范。比如,對長度的測量可以是蒜葉根部到尖部的位置,不可以一天一個測量標準,導致蒜葉的長度出現偏差。最后,在蒜葉的生長周期結束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按照記錄的數據完成統計圖的繪制,直觀理解統計圖的知識。
這樣教學,學生對課堂上講授的知識有了直觀的掌握,對數據的收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確了數據收集的科學性及規范性。同時,學生在觀察蒜葉的實踐中發現了生活的樂趣。
五、開展小組探究活動,合作探究
小學階段的學生需要與同伴積極交流,合作共進。通過與同伴交流,學生可以借鑒他人有效的學習方式,及時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行為。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還能建立起良好的同窗友誼,對身心健康發展有著積極影響。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積極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活躍課堂,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親密的伙伴關系。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觀察物體”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每6人為學習單位進行分組,要求學生制作出規格相同的6個正方體,并相互交流快速制作出正方體的方法。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隨機地將這6個正方體進行拼接,從正面、側面、頂部觀察圖形,并記錄觀察得出的正面圖等。記錄結束后,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交流,相互查看觀察結果。如果結果一致,可以討論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不一致,則說說哪一個是正確的,錯誤的原因是什么。學生也可以對制作的正方體進行涂色,按照上述步驟繼續觀察,對觀察錯誤的學生,小組成員及時指導其加以改正。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察方法,并適時地對同伴進行指導。這樣教學,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更為頻繁。
總而言之,教師將數學課堂與互動活動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嘗試獨立思考,主動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參與課堂到引導課堂,讓互動活動促進學生自由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謝小英.巧用“錯誤資源”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21(9).
[2]高香琴.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建模思想[J].考試周刊,2021(10).
[3]楊玉蓮.探究如何利用思維導圖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3).
【作者簡介】龐興惠(1978— ),女,廣西合浦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玉州區長望小學,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