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嬋
摘要:隨著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和進,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充分照顧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成為教師關注的重要教學內容。德育教育工作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內容,但在傳統教學方式下,學校德育教育工作形式和內容都相對單一,未能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切實引導。本文將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出發,對家校合作下的德育教育工作進行分析和討論,希望能夠給相關教學的創新開展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德育;家庭教育;教學分析;配合策略
引言: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事實上發揮了比學校教育更中重要的比重。傳統的學校教育無法向家庭教育有效延伸和拓展,給德育教育帶來了很大局限性。同時教師在學校中的教育管理仍十分重要,教師需要對德育教育方式和內容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思考,加強和學生家庭的有效溝通和聯系,使德育教育的視野和路徑更加多樣,為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作出更積極的教學嘗試,使學校教育有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價值
(一)父母的行為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在對學生的行為和心理教育指導中,父母的言行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其中包括父母的基本處世行為和態度,父母之間的關系,親子之間的關系等。在具體德育教學上,傳統的父母有將教育責任完全推給學校的趨勢,導致親子之間的交流不暢,給學生的德育素養發展造成了限制。此外父母強勢的管理言行,也容易使學生滋生抵抗和報復心理,對其心理健康成長造成傷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學理念在家庭教育中逐步消減,給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更多可能。學校教育也應該保持和學生家庭的有效聯系和合作,使家校合作教育達到新的階段。
(二)家庭環境給學生心理造成潛移默化影響。在德育教育中,學生在學校的行為基本上是其受到家庭教育的映射。如傳統儒家教育理念對學生的行為要求極為嚴苛,學生在父母面前顯得懦弱和盲目。在學校學習中學生相應的也會呈現出同樣的問題,對公共的環境具有排斥心理,對公開的話題缺乏溝通交流意識,導致其在實際學校學習中遭遇更多問題。此外家庭經濟情況、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陪伴學生的時間等客觀因素,都會對學生的行為和心理造成潛移默化地影響,使其在學校學習中伴隨著更多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對此父母首先需要在德育教育上保持科學理念和原則,保持對學生行為的合理引導,避免對學生行為和思想的過度戕害,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能保持更積極的意識,對學習和生活保持更多積極樂觀的態度。
二、小學德育教育中教師需要關注的教學重點以及和學生家庭的聯系合作策略
(一)教師需要區分道德教育和成績教育。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教師自身需要對德育教育和成績教育進行有效區分,避免對學生的行為和心理制造過大壓力,使其對學校學習環境形成自然的排斥心理。傳統德育教育中,教師習慣于將學生的成績和道德素質進行聯系,并根據學生的道德素質對其學校行為進行批評式地指導,導致學生因為道德問題逐步對學校失去信心,對教師的抵觸情緒明顯提升。在新的教學時期,教師要避免兩種教學內容的混淆,避免因為學生的成績問題,對其道德進行抨擊,或反過來因為道德問題對其學習成績進行調侃。在實際指導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提升學生的成績為主要目標,使學生從學習中對學校產生好感,進而使其綜合素質得到改善。避免因為道德問題擅自打亂學生的學習節奏,進而使學生對學校生活徹底失去興趣和動力。
(二)堅持學生為本的教育指導策略。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教師要盡量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問題。小學生對知識學習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對道德判斷缺乏統一標準,在行為上呈現出更多的隨意性。對此教師需要避免和學生進行“較真”,采取更具操作性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行為得到切實改善,避免在教學中對學生過多的言語指責和攻擊。如針對學生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教師應該避免“和稀泥”的策略,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開導教育,同時給予其相對溫和的懲罰,并讓全體學生了解到相關問題的危害。以此塑造在教學中公平、公正的教學氛圍,使更多的學生對學校教育保持好感,更自覺地遵守各種道德行為要求。
(三)保持和學生家庭的平等交流與合作,結合信息技術提升家校合作教育質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有更多和學生家長交流的機會。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履行自身的義務,給學生家長提供更多的德育教育科學建議,促進學生家長對學校教育情況的了解,保持和學生家長平等的溝通心態,促使家校之間形成更默契的合作。避免在合作中抱有“告狀”的心理,導致家校之間的關系過度緊張。在評價學生行為過程中,教師要中肯的對學生的行為和素質進行分析,使學生家長也能以更客觀的視角思考德育教育,為有效的家校合作教育鋪平道路。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學校的日常教學安排,學校組織的親子教育活動等內容積極傳達給家長,使學生家長對學校中的學生做到更多樣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學生作為家校合作的教育主角,需要對家校合作溝通的內容做到充分了解,使其對家校合作關系做到更積極的認識和思考。避免傳統德育教育合作中家校之間出現“閉門造車”的問題。
三、結束語
小學德育教育中,教師和家長都需要在對學生的管理教育中保持科學精神和理性,堅持從學生的視角審視各種教學問題,避免以成人化的思維對學生進行刻板要求和限制。以此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積極的內容,自然的對積極的德育行為心生期待。
參考文獻:
[1] 蘇玲玲. 淺談小學德育工作中家庭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 2020.
[2] 李桂英. 小學德育教學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J]. 教師博覽:下旬刊, 2019, 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