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蕾 任朝瑞
摘要西安郵電大學與英國斯泰福廈大學合作舉辦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是經教育部批準的本科教育項目。項目運行7年來,積極推動師資隊伍國際化、教學模式特色化、考核方式多樣化、教學管理規范化、學生服務精細化,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西部高校在疫情常態化下開展國際化辦學,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 合作辦學 英國斯泰福廈大學 西安郵電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8.009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WANG Honglei, REN Zhaorui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AbstractTheundergraduateeducationprojectofElectronicInformationEngineeringjointlyorganizedbyXi’an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nd Stafford University in the UK is a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ject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seven years, the project has actively promot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achers, the characteristicsofteachingmodes,thediversificationofassessmentmethods,thestandardizationofteachingmanagementand the refinement of student services,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and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which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western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school running under the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wordscooperative educ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西安郵電大學作為陜西省省屬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近年來立足學校實際,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推進國際化發展,進一步強化國際化意識,匯聚有限資源,有所側重,有所取舍,突出重點,特別是與英國斯泰福廈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開展合作辦學,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西部地方高校開展國際化辦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西安郵電大學與英國斯泰福廈大學開展合作辦學的具體實踐
西安郵電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以信息科學技術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普通高等學校,是西北地區信息產業、現代郵政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2015年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與英國斯泰福廈大學計算機工程學院聯合辦學項目獲得教育部予以資格認定的本科教育項目批準。運行近7年來,西安郵電大學嚴格按照教育部的“四個三分之一”規定,吸引英方優質教育資源辦學,積極探索中外合作辦學模式,與英國斯泰福廈大學合作舉辦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效果良好。
師資隊伍國際化。項目運行以來,建成了一支由斯泰福廈大學、西安郵電大學組成的教學理念先進、專業能力強的國際化師資隊伍。通過英方教師開展專業講座、教師培訓,中方教師全程參與輔導,雙方共同開發核心課程與科研合作,教師出國培訓等手段,為西安郵電大學培養了18名跨學院、跨學科、可全程英文授課的國際化師資隊伍。雙方教師在數字信號處理、人工智能、光電信息處理等方向開展科研合作,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5篇,獲批陜西省國際合作項目1項。
教學模式特色化。形成了“學生為主,教師引導,做中學,學中做”教學模式,通過課堂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學生講座與教師點評相結合,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使學生知識內化為素質、外化為能力。針對實踐性強的課程,以項目為驅動,引導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培養創新意識,拓寬學術視野,提升工程能力。積極改革教學方法,采用探究式、翻轉課堂、啟發式教學方式,以MOOC/SPOC授課方式講授了五門核心課程,學生成績平均提升5-8分(表1)。

考核方式多樣化。引進了英方的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方式評定學生成績;加大過程考核比例,客觀公正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理論課程主要采用課程報告、課程討論、大作業、答辯、實驗、試卷等考核方式。實踐課程根據教師的項目、學科競賽等設置多個題目,同時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定題目,學生可以分組或者獨立完成題目,教師結合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的報告、答辯、實物演示等確定成績。
教學管理規范化。堅持教學過程、教學資料、教學評估三個規范常態化,先后制定了二十余個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文件,規范了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建立了校級和院級的教學督查體系,形成了授課教師、課程負責人、專業負責人“三級教學質量監控機制”;按照英方的先進QA評估方式對年度課程的教學質量進行評估,積極構建保證教育質量持續改進的反饋機制。英方專家組每年對學校的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完成了32門中方專業核心課程和22門英方核心課程的評估,給予肯定評價。
學生服務精細化。成立了中英合作辦學項目辦公室,輔助管理學生,除輔導員、專任教師外,聘任專門的教輔人員、職業發展顧問、本科導師、學生班主任、學生小導師等參與本項目學生的管理,深入了解學生、指導學生學業、與家長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構建了“家長關愛學生、導師指導學業、導員疏導心理”三位一體的“陪伴式成長成才”的學生管理模式,有力保障了學生健康成長,受到了家長一致認可和廣泛好評。
2019年項目首屆66名畢業生中,升學率50%,其中國外讀研17人,國內讀研16人。2020年畢業生67人,升學率為56.72%。考取國內大學研究生20人、國外大學研究生18人,其中1人直博。項目鼓勵學生走出國門開拓國際視野、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其中有24名學生參加短期交流項目,1名同學榮獲2019第三屆全國大學生FPGA創新設計競賽一等獎。
2西安郵電大學與英國斯泰福廈大學開展合作辦學的總結思考
西安郵電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陜西省首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和重點專業,師資雄厚,歷史悠久。通過科學規劃,全面統籌,新的培養方案既有英方的優質課程,也有學校的特色課程,中西結合,相得益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與國際接軌,采用全英文教材、專業核心課程全英語授課,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英語語言環境,使學生既能掌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知識與技能,又能熟練應用英語表達與溝通,適應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與產業的國際化需求。
項目運行近7年來,也形成了幾點辦學特色:
形成了能力導向的國際化課程體系。中英雙方共同參與制定培養方案,引進了斯泰福廈大學本專業的優質核心課程資源,整合并優化了國內外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構建了以工程實踐能力為導向的“厚基礎、強實踐”國際化課程體系。
形成了持續改進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建立了一套符合中英合作辦學實際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形成了學生與中外教師之間的教學質量閉環反饋機制,項目的教學管理工作逐步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保障了中英合作辦學質量。
形成了三位一體的“陪伴式成長”學生管理機制。深入了解每個學生成長背景與社會關系,逐步形成了“家長關愛學生、導師指導學業、導員疏導心理”三位一體的“陪伴式成長成才”的學生管理模式,成效顯著。
項目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線上線下課程還需要統籌推進,雙語教學模式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課程監督評價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健全。為此,項目還需要從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完善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突出國際化視野,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結合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完善能力導向的課程體系和實踐實訓教學平臺,建設一批線上線下混合式精品課程,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探索以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著力推進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研究性教學等教學方法,完善具有中外合作辦學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從師生兩方面提升雙語授課教學質量。隨著招生范圍的擴大,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差異化增大,同時青年教師雙語教學水平不均衡,雙語課堂教學質量不均衡。將優化大學英語教學團隊,引進新東方優質教學資源、開設全英文課程教學、國外實踐教育基地、學生短期學習交流等多項措施,嚴格雙語授課教師的選拔、加大青年教師進修學習機會,開展教學經驗交流會、堅持外教小班授課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語言應用和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
進一步完善課程質量評價機制。項目將加強學生網絡評教結果的使用,完善教師投入本科教學和教學效果評價激勵機制,加強對外教授課質量的保障措施。按照“持續改進”的思路完善授課教師、課程負責人和專業負責人三級課程質量評價機制,擴大課程質量評價的范圍和覆蓋面。
3西安郵電大學與英國斯泰福廈大學開展合作辦學的幾點啟示
西部地方高校受制于地理位置、辦學層次、資源平臺、辦學經費、戰略意識等因素,在國際化辦學領域面臨諸多困境與挑戰。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導致跨境交流滯緩,使中外合作辦學面臨“進不來、出不去”的難題。面對這些方面的挑戰,西部地方高校要快速適應社會環境變化,聯合各方力量在挑戰中尋找發展機遇。通過對西安郵電大學與英國斯泰福廈大學開展合作辦學的總結與分析,可以得到幾點啟示:
3.1不斷增強國際化理念
新冠疫情給中外合作辦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方針不會變,教育全球化的方向不會變。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根據《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教育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等文件精神,實施“絲綢之路”合作辦學推進計劃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作為“一帶一路”上的西部地方高校,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工作對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西部地方高校應進一步堅定辦學目標與辦學理念,強化和優化學校頂層設計。形成職能部門統籌協調、院系主動出擊、師生共同參與的國際化格局。正視問題,定期與合作伙伴開展商討,對照國際化水平建設體系的要素,指導和設計學校中外合作辦學工作,積極探索構建在地國際化辦學模式,從而也可以進一步提高國際辦學風險控制,實現化危機為機遇。
3.2不斷突出本土化需求
教育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但又必須結合本國的實際。本土化是一種文化自信,意味著我國的教育水平已經開始達到國際化水平,開始逐步擺脫對國外教育資源的依賴,能夠獨立自主地吸收和利用國際上的各類優質教育資源。中外合作辦學的根本目的還是“洋為中用”,國際化是手段,本土化是目的,沒有成功的本土化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高校應在教育國際化過程中要自我創新,把世界教育的優秀成果內化為我國教育傳統,實現教育的本土化。
西部高校應在積極與國外大學合作舉辦的國際特色班或聯合培養項目(如1+2+1中美人才培養計劃項目、“2+2”本科雙學位項目和“1+1”雙碩士學位項目等)基礎上,進一步開展聯合授課,共同指導,以此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在雙方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引導此類項目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轉型,逐步培育優質的、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3.3不斷突出個性化特點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傳統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不得不進行大規模創新。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在線教育短時間內在全球范圍大規模替代傳統課堂教學,使全球范圍的教育交流沒有因疫情而中斷,是當今科技進步在教育領域的充分反映。西部高校可以通過建立統一的遠程學習、學分轉移、終身學習和學分累積規范和體系,為學生輕松完成課程學習提供平臺,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國際教育方案,從而為中外辦學帶來更大的靈活性。
疫情常態化下,建立穩定的在線教學模式,是推進和深化中外合作辦學的必然選擇。要結合中外學校特點,擇優選擇線上教學平臺。采用線上形式推動科研交流與合作,雙方教師在線上研究交流會的基礎上,共同撰寫研究項目戰略書,推進下一步科研合作。對于學生科研,可以通過線上全方位指導和部分實驗數字模擬,以及線上實驗等創新型方式開展。
總之,疫情是催化劑也是粘合劑,加快了全球教育技術的變革,為教育資源全球融合、教育科技全球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空間,西部高校要緊緊抓住當前機遇,彌補不足,放大優勢,創新形式,最大限度地結合辦學雙方甚至多方資源,發揮中外合作辦學的獨特優勢,持續擴大中外合作辦學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中外合作辦學分會研究項目
參考文獻
[1]瞿振元.做好新時期中外合作辦學,打造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第七屆全國中外合作辦年會上的講話
[2]林金輝.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的新特點、新問題、新趨勢,在第八屆全國中外合作辦學年會上的主題報告.
[3]季亞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辦學方式及意義[J].繼續教育研究,2015.11.
[4]于浩淼.中外合作辦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探究[J].教育探索,2013.8.
[5]李加洞.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與特點研究[J].高教探索,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