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具有極強的時代性,面對迅猛發展的互聯網時代,緊跟時代發展腳步是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改革與創新成為永恒話題。現分析“互聯網+”視域之下小學信息技術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討教學改革實踐路徑,以期促使小學信息技術充分綻放魅力,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互聯網+教育”;教學改革
一、 引言
在信息大爆炸的現如今,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引發各領域天翻地覆的變革,“互聯網+教育”儼然成為大勢所趨。2017年國務院將“互聯網+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對“互聯網+教育”模式提出了指向性要求,基礎教育領域步入以互聯網為背景的改革新紀元。小學信息技術作為互聯網的先鋒學科,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探索制衡學生成長特性、教學目標導向與社會需求各方關系的現代化新型教學模式。
二、 小學信息技術打造“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優勢
“互聯網+教育”具有廣泛性、創新性、透明性與素質性的時代特征,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運用展現出傳統教學難以企及的教育優勢。第一,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有利條件。當代小學生作為新一代的數字人,通過日常生活渠道積累了豐富的互聯網知識,認知起點與理解力呈現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滲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小學信息技術實施“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打造線上與線下的雙重教育渠道,教學空間的深度與廣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拉伸。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能夠利用云平臺、移動網絡、各類學習軟件等方式展開自主探索,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二,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多元性與開放性。小學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極具實踐性的學科,單純地依靠理論宣講顯然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互聯網+教育”視域之下,教師能夠對海量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與利用,豐富教學內容,滿足新時代育人需求。同時,對同一知識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傾向,采取多樣化的講解方式,促使學生能夠以不同視角審視信息技術知識,達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的目的。由此可見,“互聯網+教育”模式有助于推動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走向個性化與趣味性,助力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 “互聯網+教育”視域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面臨的挑戰
(一)課程定位欠明確,教學體系欠完善
“互聯網+教育”在教育領域的運用時間較短,現仍處于探索階段,教師的認知與課堂體系的構建存在明顯的非適應性。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而言,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第一,課程地位不夠清晰。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其教學觀念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實踐方向。但是對習慣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而言,未能清晰地領悟互聯網時代下的基礎教育未來發展走向,未能深入理解“互聯網+教育”的內涵,對小學信息技術的學科價值認知仍然停留工具層面,實施以理論講解為主,上機操作為輔的課堂組織形式,學科的多元化教育功能受到限制,教學活動欠缺延展性。第二,課程體系的構建不夠完善。“互聯網+教育”視域之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突出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但是現行課堂體系與時代發展趨勢并不匹配,結構性與發展性不足。同時,教師依本而教的課堂組織模式將信息技術知識禁錮于教材,并未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對課堂體系進行重塑。導致學生所接觸到的知識基礎性有余而時效性不足,紙上談兵的問題普遍存在,不僅偏離了素質教育理念要求,而且影響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長足發展。
(二)實踐與需求脫節,教學方式滯后性
雖然在新課程改革的加持之下,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包容性與開放性有所提升,但是與“互聯網+教育”的時代發展需求仍然存在大幅度的脫節,成為影響教學模式轉型的重要問題。第一,教學改革方向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之下,教育領域的發展應是技術創新與社會價值所構建的共同體,而小學信息技術的改革著力于能力與品質層面。另一方面,“互聯網+教育”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性與創造性,而目前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規劃側重于知識維度,理論所占課堂配比高于實踐活動。教學實際與教學需求處于失衡狀態,信息技術課程的社會價值明顯不足,影響“互聯網+教育”的有效落實。第二,教學方式存在滯后性。“互聯網+教育”模式在小學信息技術的運用需要建立在學生優秀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基礎上,但是目前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呈現單向傳輸狀態,即以教師的宣講與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師生主體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制約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 “互聯網+教育”視域下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策略
(一)巧用趣味情境模擬,點燃探究欲望
小學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為發達,面對抽象化的信息技術理論知識難以深入地理解本質,成為教學面臨的首要難題。互聯網生動鮮明的呈現形式,能夠將抽象化的知識融入真實情境,實現認知的可視化,削弱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初識Scratch”教學為例,教師借助互聯網將編程軟件擬人化,以講故事的方式帶領學生認知Scratch軟件的組成、發展歷史等知識。首先,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構建感官情境,借助互聯網技術賦予Scratch以生動的角色定位,如馬戲團的明星小貓,進行自我介紹。以主人翁的第一視角展示其本領,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Scratch的經典編程案例,促使學生對Scratch建立初步認知。以輕松詼諧的方式消除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恐懼與抗拒心理,為后續學習奠定情感基礎。其次,在新知探索環節,教師構建故事情境,講述Scratch的設計者與發展演變歷程。增強課堂教學的人文性,豐富學生的編程文化知識背景。此外,運用巧妙的故事情節構思,配合動態化的演示畫面,帶領學生認知Scratch的操作界面。教師通過構建教學情境,使信息技術知識變得立體且清晰,更為直觀地闡述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接受力與理解力。
(二)微課構建任務驅動,明確教學主線
微課是“互聯網+教育”的典型代表,以短小精悍的視頻形式呈現教學重難點,具有簡潔、生動、有序的特點。教師充分發揮微課的優勢構建教學的任務驅動,引領學生各項學習活動,形成教學主線,讓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更具層次性。以“移動和旋轉”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借助微課引導課前預習。教師將教學目標、主要內容以及重難點知識制作成微課,幫助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與框架建立初步認知。并布置簡單的查找類、標注類的預習任務,為學生的預習提供方向,以知識清單作為預習結果的匯總與反饋,促使學生能夠有的放矢地開展學習。其次,教師借助微課實施針對性教學。微課以視頻形式將知識動態化,具有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條理性,知識拓展等優勢。教師以此為切入點,設計導入型微課、知識型微課以及操作型微課,提升教學指導的精準性。
(三)借助專題學習網站,實施自主學習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教育資源日益開放,各類關于信息技術的專題學習網站層出不窮,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有利契機。因此,教師采取項目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借助專題網站,以互動合作的方式獨立獲取信息技術知識,提升操作能力與探究能力。以“角色和背景”教學為例,此章節知識以引導學生學會新增角色與設置背景,充分發揮想象力創作出有趣、有意義的作品。教師以“小貓一家的春游”為主題組織項目式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分小組創作。首先,針對小學生對Scratch軟件認知的局限性,教師以指向性的任務為學生提供創作思路,如復制角色、運用繪圖編輯器新增角色、利用Scratch的收藏角色豐富作品、根據實際需求編輯背景。將角色和背景的相關知識融入具體的實踐任務,讓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其次,借助專題網站優化作品。單純地依靠教材的指導,學生的作品勢必存在趨同問題,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教師推薦Scratch軟件學習網站,讓學生自主搜索、獲取學習素材,豐富角色造型,學習更多的背景設計,并運用于主題創作。利用互聯網實現課內與課外教育資源的整合,賦予課堂教學更多可能性,充分釋放學生潛能,推動個性化發展。
(四)打造現代翻轉課堂,落實研學后教
在互聯網的支持之下,翻轉課堂衍生并得以迅速發展,進一步鞏固了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堅持以學定教原則,實施泛在化學習成為“互聯網+教育”的必然趨勢。基于此,教師應轉變師生角色定位,打造翻轉課堂,使教學干預與指導張弛有度,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拓寬信息技術學習渠道,促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借助當下資源獲取知識與技能。以故事程序設計教學為例,教師融合貓、老鼠與迷宮等小學生較為感興趣的角色,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編寫程序。經過一段時間的Scratch編程學習,學生的基本知識日益豐富,陌生感逐漸消除,教師嘗試借助云平臺、應答系統等智能化教學手段,采取遙控輔導方式,將教學分為學生自主探索與教師講解兩個部分,實現研學后教。首先,教師設置一定為期一周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與課后時間完成一份編程作品。在此過程中,允許學生運用各種手段獲得素材與外在支持,如小組合作、網絡查詢、師生互動等,教師采取線上答疑的方式提供必要的指導。其次,教師安排作品展示課與集中輔導課,讓學生分享、闡述自己的作品。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歸納共性與個性問題,采取集中講解與一對一輔導的方式解決學習阻礙,調整學生的學習思路。通過發揮“互聯網+教育”的特性,實現學生學習的分流與交匯,達到融會貫通,活學活用的目的。
(五)開發特色教學內容,豐富知識能力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小學信息技術作為培養互聯網人才的啟蒙時期,教學內容應緊跟時代形勢,不斷地推陳出新。因此,立足校本實際情況,開發特色教學內容是順應“互聯網+教育”發展趨勢的必然,也是開闊學生視野,豐富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的重要渠道。第一,滲透創客精神,組織創客活動。教師可以將當代小學生所熱衷的電子游戲與編程教學相融合,帶領學生運用編程知識制作一款闖關游戲軟件。以當代流行的游戲為藍本,進行觀摩、體驗與學習,獲取創作靈感。以學生興趣為支點組織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感受到編程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與探究精神。第二,打造互聯網云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教師借助互聯網技術打破自上而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自由分享獲得的課外知識或是遇到的實際問題,師生能夠形成實時互動,豐富編程教學知識深度與廣度。此外,教師借助移動互聯網將云平臺轉化為學習支架,形成支持學生自主探究的階梯,落實共性目標的同時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
五、 結語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之下,廣闊且開放的教育空間與資源,日益綜合多元的社會教育需求,使小學信息技術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教育優勢,平衡教與學之間的關系,讓課堂教學錦上添花是教師亟需思考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解龍宇.小學應用“互聯網+教育”的啟示[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0,37(Z1):94-95.
[2]錢楠.試析基于“互聯網+”時代下的小學信息技術新型課堂教學模式[J].科普童話,2020(18):97.
[3]黃昌琴.小學信息技術微課教學的實踐[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0(3):103,105.
作者簡介:
呂華,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唐徠回民小學新水橋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