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使得自學·議論·引導這一教學模式得到大力推廣與實施,將其合理應用到高中數學教學中,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掌握高效學習的方法,使高中數學教學整體質量得到提高。不僅如此,通過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的實施,促使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得到改善,充分發揮自學·議論·引導教學對促進學生思維拓展、提升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的積極作用。故而,文章圍繞高中數學教學中自學·議論·引導模式的實施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實施
自學·議論·引導這一教學方式最早是由特級教師李庾南女士結合自身多年來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進行總結、提煉而成的。該教學方式的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實現“會學”,進一步促進其在知識、心理、能力等多方面實現全面、和諧、統一的發展。自學·議論·引導這一教學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包含三個基本環節,即獨立自學、群體議論、相機引導。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獨立自學為基礎,相機引導為前提,群體議論為樞紐,三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串聯起教學全過程。雖然,該教學模式最早出現在初中階段的數學課程教學中,但實踐證明,在高中數學課堂上應用這一教學方式,同樣具有很強的適用性,能夠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一、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的概述
新課改背景下,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還能與時俱進,持續更新教學觀念,在促進學生思維拓展、提高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該教學方法自形成起,前后歷經多個發展階段,起初是圍繞教法、學法展開研究,而后成為研究教程和學程,再之后便是對學習主題和學力展開研究,最終演變為現如今推廣實施的自學·議論·引導。其中,自學指的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并鼓勵學生嘗試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培養其思維能力的同時,促進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不斷強化學生的知識獲取、梳理以及應用的水平,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逐步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議論指的是針對有關數學的知識、問題,引導學生之間展開合作交流,實現對問題的深度探討,并讓學生學會分享學習成果。引導則是指教師與學生的相互啟發和點撥,從而使數學問題得到高效解答。
二、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的核心價值
基于直接層面的認知,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使本人更加深入認識到自學·議論·引導這一教學模式的核心所在。具體來說,就是引導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創造性學習、自主學習以及享受學習。當然,這不僅是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的核心,也應是所有教學的核心。筆者將這一核心的定位,理解為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的價值觀。教學的實際價值,除了傳授知識以外,也包含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會學、樂學、創造性學習的目標。正因如此,在自學·議論·引導這一教學模式得到推廣應用時,學者們就曾明確表示,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是教學的核心,會學才是教學的目的。如此一來,教學才能迎來翻天覆地的變革,才能真正實現讓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得到發展這一目標。筆者認為,學習能力實則是通過相應教育環境、資源和眾多學習實踐活動,從而在內在素質、外在行為等多方面取得的實際效果。具體來說,包括學生在自身方面的獲取、構建、超越、發展情況,以及認知、態度、情感等要素,尤其強調個人在各種活動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與學習行為相結合而形成的良好學習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學習能力不僅是對教師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效果的實際體現,也是對學生綜合發展情況進行評判的重要依據,是推動學生展開學習、提高發展的原動力。故而,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的應用背景下,教師需要以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品質為抓手,幫助其掌握知識,完善認知結構,培養健康心態,不斷增強、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以此作為教學實踐的價值取向,當作不斷追求的目標。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真正踐行“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樂趣。
三、 高中數學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一)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
李庾南教師明確表示,自學·議論·引導這一教學模式是以生本理念為第一原則,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密切結合學生的發展實際以及需求,進一步設計與實際相匹配的教學活動。基于此,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務必要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核心導向。也就是說,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下,一方面,需要教師摸清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情況,并以此為依據,聯系教學的實際需要,科學且合理進行數學教學方案的設計,特別是要注重以問題引領教學,從而使學生在問題驅動下,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促使問題得到高效解決,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促進其問題意識的形成。以“角的概念的推廣”教學為例,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0°到360°的角,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這些角,如摩天輪、時鐘等。此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自主思考怎么定義大于360°的角,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全身心投入課本的閱讀中,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使其掌握有關于角的知識,緊接著,教師再次提出問題:“初中學過的角的定義和高中學到的有哪些區別?”引導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學習,從而牢固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以生為本的原則下,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時,教師要允許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可以讓學生自主選取具體的學習內容,教師只需適當予以學生點撥、指導,并在課程結束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效果的反思。
(二)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學習
遵照維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最近發展區指的是學習者現有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在高中階段的數學課程教學中,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的實施,還需教師有側重地將學生現階段的發展水平設置為傳授新知的生長點,讓學生學會靈活應用所學知識進行正向遷移,用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最大限度抵達學生潛在的發展水平,而不是一味地采取灌輸式教學將知識強加給學生。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為例,教師不再使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而是結合學生已經取得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經驗基礎,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目標在于轉變為x=ay=b,應用“消元”法,將其轉為一元一次方程。在此基礎上,為學生營造深入探究“代入消元法”“加減消元法”的學習情境:解方程組x+y=13x-y=3和5x+2y=4y=2x-7。然后,進一步分析“加減法”與“代入法”的依據,還有解方程組的一般程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自主探究的學習中,促進“真學習”的發生。
(三)小組合作,群體議論
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方法我們并不陌生,然而,有很多教師在組織學生展開合作學習,進行群體議論時,并不能給學生營造相應的學習氛圍,導致在課堂探討的環節,學生亂作一團,甚至有學生置身事外,神游太空,這便使最終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根本不能發揮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基于此,還需要教師轉變自身觀念,正確認識群體議論的含義,進一步引導學生之間展開有效互動,在議論過程中,逐步掌握關鍵知識。群體議論實際上就是由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在這個情境下,教師和學生圍繞某個知識點展開探討交流,結束討論后,引導學生通過教材得出正解。教師把學習情境這一基礎為學生鋪墊好以后,便可著手進行討論類問題的合理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圍繞問題主動發問,并提出新的問題,通過這種方式,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思維情況,通過議論式活動的開展,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取長補短,齊心協力進行問題的解決,還能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發散。這里需要引起教師注意的是,要事先做好備課工作,準確把握提問時機,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確保后續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四)加強教師引導,注重效果提升
新課改背景下,廣大教育人士大力推廣實施自學·議論·引導這一教學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傳統教學模式下,基本無法實現課程教學能夠遵照學生認知能力以及知識掌握水平來實施差異化、個性化教學的目標。基于此,更加需要教師采取課前自學方法指導以及自學效果檢查的方式,將學生的自學活動進行落實,同時促進自學效果的逐步提升。具體來說,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事先為學生設計導學案,以此來引導學生的自學活動,并使其成為重要的學習方法,在導學案設計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對“導”的凸顯,促使學生填寫導學案時,可以按照教師思路深入學習相關內容。在此背景下,導學案所體現的認識過程、知識層次,即教師對學生自學的積極引導。至于對學習活動的落實以及學習效果的檢查,便需要教師注重對導學案的完成情況予以檢查,通過審閱導學案的方式,促使學生在課堂上展開高效的課堂討論,使其在討論中主題明確。此外,教師還應采取檢測教學內容的方式,要求學生圍繞所學內容展開回顧、反思,從而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促使學生構建的知識系統更具完整性。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學的課堂上,若想使自學·議論·引導的教學模式得到有效實施,必須要注重教師的引導教學,這是助力學生展開高效學習時不容忽視的一環。
四、 結語
綜上所述,結合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不難發現,自學·議論·引導這一教學模式倡導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也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將該教學模式合理應用到高中階段的數學課程教學中,能夠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更加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其從情感、認知、行為各個方面全身心投入學習過程中。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改變了以往教學時教師全權操控課堂的局面,使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灌輸,而是成為學習的主人,并且學會與他人合作,進一步達成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瑞民.“置疑,探究,總結”教學初探:“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四中實驗[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3):124-126.
[2]馬紅彩.目標管理:“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中課堂引入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9(8):176.
[3]劉霞.“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辨析:基于教學傳統與“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平衡的視角[J].數學教學通訊,2018(17):3-4.
[4]水永寶.七年級“自學·議論·引導”數學教學法應用研究[J].新課程,2020(37):7.
[5]李興萍.“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實施中引發的思考[J].學周刊,2018(26):79-80.
[6]李衛星.踐行“自學·議論·引導”式教學的措施:以“有理數乘方”的教學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0(20).
作者簡介:
趙得松,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