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探討文化自信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培養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原則和途徑。文章首先探究思辨能力的影響因素和語言、文化與思辨的關系,論證以英語語言為載體實現跨文化思辨能力培養的可行性。其次論證了堅持以語言學習為中心和堅定文化自信為原則的重要性,并從教學統一、語言文化統一、理論實踐統一三個維度來闡述培養跨文化思辨能力的途徑,以期為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思辨能力;大學英語;語言文化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12-0136-03+
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堅持教育興國、人才興國的戰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品質人才。思辨能力是國際化人才的重要特征。近些年來,國內高校逐漸重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和培養。自黃源深教授提出用“思辨缺席癥”一詞來形容外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現狀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教師意識到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并致力于研究外語專業學生缺乏思辨能力的原因,以期改善這一現狀。英語課程是進行中西思想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通過中西語言與文化的對比,能夠碰撞出批判性思維的火花。英語教學是培養跨文化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我們的目的不是把中國的學生培養成外國人,而是培養既能夠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又具備文化包容心的國際人才。可見,以文化自信為原則探索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具有現實的意義。
一、思辨能力的影響因素
學界對學生缺乏思辨能力的成因有多種看法和探索。例如黃源深教授認為外語學習的內在規律、教學方法偏執和學習方法不當導致了外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缺失[1]。 在教學上,對于外語專業而言,重視語言的教學沒有不妥之處,但是如果忽視內容的豐富性、深刻性和創造性,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確實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在學習方法上,如果只是側重語言而忽視知識面的拓展,就“無法從多種知識的交融中爆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1]。對于這兩個原因,筆者較為認同黃源深教授的看法。但是對于外語學習的內在規律導致學生思辨能力缺席一說,筆者并不完全認同。他認為學習外語需要大量的記憶與背誦,這在鍛煉學生記憶力的同時,也削弱了長期棄置不用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1]。如果只是鍛煉記憶力,完全不顧及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養,那么這種學習方式確實會影響學生思辨能力的形成,但是不能簡單地將其歸咎于外語學習的內在規律。事實上,語言與思維、記憶力與思辨能力不是相斥的,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也有學者提出思辨缺席癥不是外語專業學生獨有的,而是中國大學生的通病,并指出中庸思想是造成學生思辨能力缺席的深層次原因[2]。筆者并不認同中庸思想使然論。首先,不能簡單地把中庸之道理解為折中主義。中庸之道要求處理事情恰到好處,對恰到好處的思考是基于事物彼此之間的相互關聯的境域總體,“在消極層面,不妨礙萬物之并育,道之并行;積極層面,恰到好處意味著通過當下之活動,在成己、成人與成物之間建立連接” [3]。中庸之道并不是“不思辨”,恰恰相反,它要求全方位思考與衡量,這樣才能達到“中”。其次,辯論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辯論不能直接等同于思辨,爭辯更不是思辨。
學生思辨能力的缺失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包括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教育體制、教育理念、家庭成長環境等,也包括內在因素的影響,例如個人的性格和學習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需要國家、家庭、學校和個人的共同努力,多渠道多方位進行。就大學教育而言,大學英語課程面向全校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受眾面最廣,其對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因此,本文主要探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策略。
二、語言、文化與思辨
思維包括三個廣義的范疇:反思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思辨性思維。思辨并非一成不變,它可以成為一種習慣,可以學習和培養[4]。根據理查德·保羅和琳達·埃爾德的定義,思辨指“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5]。根據上述定義,評價活動是思辨的核心,其中,評價標準是前提,有意識的思考是過程,有理據的判斷是結果。而在中華文化里,思辨的教育理念有源可尋。《中庸》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思辨能力即為周密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中國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的就是這種懂得周密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外語學習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徑,其中,語言、文化和思辨是三個關鍵因素,三者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想的器官,語言是一種思維力量和另一種思維力量之間的唯一中介,對思想的完成,語言是不可缺少的條件[6]。因此,通過語言來觀察思維過程是水到渠成的方式。從哲學的意義上說,洪堡特認為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不同語言的個性是操該種語言的民族特有的財富和現象;語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義體系、價值體系和思維方式[7]。英語與漢語是不同的世界觀,反映不同的思維模式,講述了不同文明的故事,彰顯了各自民族的傳統文化。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品質人才需要秉持跨文化態度,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擁抱文化多樣性,批判性地鑒賞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思辨能力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培養和加強。因此,從理論上說,以語言為載體,以中英文化對比為途徑,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是可行的。
三、以英語語言為載體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培養途徑
(一)原則
通過英語課程實現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堅持以語言學習為中心。英語課程首先是語言的課程,掌握這門語言是該課程最基本的要求。通過英語語言的學習培養跨文化思辨能力就如同建造一座大樓,語言是這座大樓的地基。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在討論和回答思辨性問題的時候,英語語言能力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展開。如果允許學生用中文討論和回答問題,很多學生能夠結合身邊的例子,較為系統和深入地回答問題;如果要求學生用英文討論和回答問題,很多學生因為英語表達能力的局限,不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們的思維就受到了限制,因為他們習慣性地只去思考他們能夠表達出來的相對簡單的問題。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英語語言表達能力限制了思維的發展,思維又限制了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造成了英語語言能力不樂觀、思辨能力下降的局面。所以,堅持以語言學習為中心才能真正提高跨文化思辨能力。
二是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當今中國發展的現實重申文化自信的意義,“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8] 。面對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滲透,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任重而道遠。高校英語課程是中西方文化思想和價值觀碰撞的重要載體,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要明確方向,把握原則,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自我文化和西方文化,從本質上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肆虐對中國人民而言是一場艱難的戰役,然而,中國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共渡難關的精神和品質源于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
(二)具體途徑
1.教與學統一。教與學是一個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教師的思想與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潛移默化。在教學中,學生對教師的反饋又會影響教師的思想與言行,形成一個良性或者惡性的循環。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師的跨文化思辨意識和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自我理論學習,或者參加與跨文化思辨主題相關的線上或線下的培訓、課程學習、比賽、研修班或者學術會議,以此來提升跨文化思辨意識和跨文化思辨能力,并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加以思考和應用。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明確地加入思辨分析,在濃郁的思辨氛圍里學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激勵,慢慢養成思辨的習慣;當學生的意識和能力提高了,又會促進教師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不能急于求成和操之過急,這需要長期的堅持才能取得成效。
2.語言與文化統一。不少學生對英語的認知停留在“交流工具”的技術層面上,而忽視了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和哲學意義。如果只是把語言簡單地當成交流的工具,學生的英語學習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很難提高學習熱情和學習成效。因此,進行英語教學,要向學生教授語言文化意識,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現象挖掘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底蘊,然后引導學生批判性地對比中西方的文化和價值體系。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第六單元,Text A To work or not to work——That is the question,這是一篇研究報告,闡述了打工對學生學業的影響。教師除讓學生討論在上學期間打工的好處與壞處之外,可以引導學生透過文章思考這樣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這是針對西方學生而不是針對中國學生做的一項研究,因此文章所提到的某些對研究發現的解釋,例如酗酒和吸毒,對中國學生而言并不具有代表性,因為打工,即使是在大學,對中國學生來說都不具有普遍性。從學生打工這個問題嘗試去窺探和對比中西方的文化、教育觀和價值觀的差異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3.理論與實踐統一。“只有當我們把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法則運用于人類所面臨的廣泛問題時,我們才會領略到它的力量和有用性。”[9]思辨能力可以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加以鍛煉和提升。所以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通過課程教學鼓勵學生發現、思考、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鍛煉思辨能力并提升社會意識和責任感。例如《大學英語讀寫教程4》第四單元與環保主題相關,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結合“垃圾分類”的話題,通過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垃圾分類”的英語知識競賽;讓學生分組設計英文宣傳海報;留意身邊的環境問題,拍照記錄,并在課堂上討論),讓學生了解中國在環保上做出的努力,同時,這也能提高學生自身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行動力。再例如,《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第八單元與動物權利主題相關。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是最大的實際。如何在保證動物權利的同時又保障人類的生命與健康,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通過課文的學習,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思考與思辨,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
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和思考時事新聞也是培養跨文化思辨能力的重要切入點。例如,關于美國民眾反對居家隔離令的抗議,CHINA DAILY上有一則新聞Michigan in uproar over 'stay at home',學生閱讀這則新聞,除學習一些英語表達、了解時事之外,還應該進一步思考:居家隔離令的出發點是為了保護民眾的生命,為何那么多的美國民眾高喊“Live free or die”的口號?為何美國人 “不自由,毋寧死”呢?自由主義是美國人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美國人以自由之名行抗議之事,可以從古希臘的自由思想根源和美國的歷史、地理、社會因素進行分析,引發學生對文化因素的探索。美國的自由精神吸引了世界各地很多向往自由的人士前往美國去追尋夢寐以求的自由,但是,疫情當前,枉顧他人的生命與安全的個人自由,是一種極端的自由,反映的是一種自私自利與狂妄自大的本質。相反,面對封城的政策,中國人民向全世界展示了識大局、有擔當的品質。通過這個事件,可以引導學生批判性地看待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
四、總結
紐曼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學會思考或者推理,只讀書不思考,就只能被所學的知識牽著鼻子走,毫無主見[10]。在學習中學會思考、思辨,才能成為知識的主人。學習英語不僅僅是掌握一種工具或者學習一種技巧,而是要轉換一種學習觀念,透過語言學習看到語言背后的思想與文化。大學英語課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中,肩負著學習英語語言、思想與文化和傳播中華文化、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雙重使命。因此,大學英語教學要堅持以語言學習為中心,堅定文化自信的原則,做到教學相長、語言學習與文化傳播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
[ 參 考 文 獻 ]
[1] 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1,19.
[2] 馬爽.我國大學生“思辨缺席癥”成因深層分析及對策:以大學英語教育為例[J]. 外國語文,2018(1):140-146.
[3] 陳赟.中庸的思想[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4] Vincent Ryan Ruggiero. Beyon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Ninth edition [M]. New York: McGraw-Hill,2012.
[5] 文秋芳. 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6] 威廉·馮.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姚小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7] 潘文國. 漢英語對比綱要[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
[8] 范玉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底蘊[J].人民論壇,2019(S1):132-133.
[9] 理查德·保羅,琳達·埃爾德.思辨與立場: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批判性思維工具[M]. 李小平,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10] 約翰·享利.紐曼. 大學的理念[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陳 明]
[收稿時間]2020-06-20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資助(項目編號:JAS19498)。
[作者簡介]曾鳳凰(1985-),女,福建龍海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