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梅
摘要:我國的教育教學模式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被取代,對學生的評價也從個人知識量的儲備逐漸轉移到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近年來,新課改逐漸推行,雙減政策也正式得到落實,轉變個人的教學觀念、豐富個人的教學手段已經成為如今對教師的普遍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構建的方式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地理知識,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刺激引起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行為逐漸從被動接收轉變為主動研所。本文主要論述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教師如何將情境構建與實際教學結合,帶領學生解決地理問題。
關鍵詞:情境教學;初中地理;課堂探究
地理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概念,它看似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卻又無讓學生對其形成具體清晰的認知。利用情景教學的方法,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更好地了解地理風貌,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具體印象,加深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理解和印象,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效率。在情境體驗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某個問題,讓學生在利用情景進行知識學習時進行相關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而在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并得出最終答案時,學生往往也能夠就該知識提出自己的疑問,并主動針對問題進行相關探索。通過構建“情景—問題解決—情景”的課堂模式,學生能夠養成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進行學習的良好習慣,將知識的被動接受轉變為自主探索。
1.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信息時代為教學帶來的最大優勢就是多媒體的誕生。借助多媒體手段,教師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溝通共享,為豐富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擴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的表現形式,使自己的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板書的語言文字講授,而是可以在課堂中插入視頻、音頻和圖片,讓知識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是多彩,使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如今多媒體已經成為各個學校所普遍采取的教學手段,教師在進行地理知識的授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地理途徑展現在學生眼前,并通過這種直觀可感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沉浸在情境創設的氛圍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和情境教學手段相互結合的方法,學生不僅能通過聽覺來傾聽教師對知識的具體內容講授,還可以通過視覺對相關地理內容進行觀看,在雙重感官刺激的情況下,學生能夠實現對所學內容的高效吸收和理解。比如在講授“認識大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對于大洲的位置分部產生一個明確的認識。如果教師只用語言來描述不同大洲之間的位置關系,那么學生將很難確切理解教師語言的內容,其地理形象思維更無法形成;教師不妨構建出一個“環球旅游”的情境,學生現在所處的地點是亞洲,進而讓學生思考自己繞著地球走一圈都會經過哪些大洲,接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將大洲分布的平面圖展示給學生,然后在圖中標示出學生所在的問題,據此讓學生回答剛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通過對平面圖的觀察,就可以很容易地回答出教師進行的提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要去其他大洲自己應該要如何選擇路線,或者從A大洲到B大洲要經過哪些地點。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現真實的大洲分布位置,學生能在教師的情境中輕松完成對相關知識的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地理水平。
2.運用活動創設參與情境
在地理的教學中,教師絕不能讓自己的教學僅止于知識的教授,而是還要帶領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檢驗自己學過的知識,做到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而最好的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方法就是活動化的情境教學。在進行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初中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以及其自身的知識儲備情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并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等特殊心理特點進行情境的構建,實現對學生地理成績的穩步提升。在課程中進行具體的活動實踐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本地的地理博物館進行參觀,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方式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也可以采用在班級進行比賽或繪制主題板報等方式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索。比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環境”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在班級內舉辦知識競賽,將學生分成幾個實力相等的小組,然后為學生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提問,答對數量最多的椅子同學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在對問題進行具體設計時,教師可以不必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在其中添加一些向下延伸的擴展內容,這可以為競賽增添更多趣味性,并激發學生探索地理知識的熱情。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的方法,通過為學生搭建生動的地理情景來實現高效的課堂教育。在這其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對情境的內容進行細化,加深學生的沉浸感;并在知識教學之外還要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創建真實情景,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現實進行有效融合。此外,教師要注意在情景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借助“情景—問題解決—情景”的良性循環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韋光明. 由數學問題情景的創立和解決談提高數學課堂質量[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