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欽培
【摘要】在數學課堂中,如何創建有效的數學教學是課程標準給教師提出的課題,也是在數學教學中不懈追求的目標。本文針對目前小學生的特點和數學教學的現狀,就如何讓學生帶著原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通過主動探究、合作進取、自主學習的方式更好地進行學習,從“強化先學后教,讓學生自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強調自主探究,領略數學魅力;引導開展討論,深化知識理解;優化課堂練習,聯系生活用數學”四方面著手創建有效的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先學后教;自主探究;引導討論;優化練習
在一些數學課堂教學公開課中,我們會見到一些“精彩”的現象:授課教師對教法、教材和學情非常熟悉,上起課來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學生也能夠配合默契,熟練有序地“表演”、對號入座,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齊聲回答出標準答案。課堂精彩時,教師手舞足蹈。下課的鈴聲響起,教師恰好將作業布置完。然而,這類具有表演性質的課堂對學生的學習是否真實有效是值得商榷的。
怎樣的一堂課是好課呢?筆者認為,一堂好課要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一堂有效的數學課堂應該是能夠讓學生帶著原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通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進取、自主學習的方式,自主構建數學思維方法,感受數學的魅力,讓不同的學生能夠有不同層次的發展。針對目前中、高年級小學生的特點和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強化先學后教,讓學生自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課程標準指出,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前提是學生必須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要讓學生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由于受傳統觀念和文化的影響,接受和順從已成為學生的一種下意識行為,一種思維定勢。在課堂學習中,學生相對積極的學習態度表現在記答案、記筆記和記解題步驟上,不動腦筋、不求甚解這一現象在小學中、高年級相當普遍,這客觀上給課標所倡導的創新教育帶來了困難。要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首先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打破其對教師的依賴心理,消除他們的思維惰性。因此,教師要強化“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建立自學、討論、點撥、質疑的新格局,確保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所謂“先學后教”,也就是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盡量不要先介紹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要對例題有提示性的語言,而是讓學生在自然的狀態下進入數學思維模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猜測、推理、實驗等活動方式,切身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教學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軸對稱》時,有的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有這樣一番話:把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折疊后,兩邊的圖形可以完全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就是這個圖形的對稱軸。有很多圖形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是軸對稱圖形,今天我們共同探索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和性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些包含有“暗示”的介紹,或多或少會影響學生對什么是對稱軸的感性認識,導致學生的思維先入為主地被困在條條框框里,很難活躍起來,學生在動手實踐時也難以擦出智慧的火花。又如,在教學《圖形的變換》時,判斷幾何圖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有些教師用具體的幾何圖形給學生判斷,這無疑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習能力得不到發展,使學生又失去了一次鍛煉的機會。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維的惰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更難實現了。由此可見,只有堅持“先學后教”,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強調自主探究,領略數學魅力
探究是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培養運用優化方法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領略數學魅力的主要途徑。因此,數學教學中要“動手實驗、自主探索”,讓學生多動手,多探索。筆者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要準確捕捉可動手處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感興趣的學習狀態中,使他們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個單元里,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切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而得到較多的有關空間概念的訓練。又如,對于每種圖形的特征的學習,均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通過自主探究得到相關知識。在教學“體積”這個概念時,不急于告訴學生什么叫“體積”,而是通過“烏鴉喝水”的故事,石頭放在盛水的容器里的實驗等,以生動形象的方式,為學生感知物體所占空間和理解物體體積概念提供感性經驗,再讓學生設計如何計算出物體體積的方法。這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有的說:“可以把物體投水中,算出溢出的水有多少,就可以算出物體體積。”有的說:“可以用稱一稱的方法推算出物體體積。”……這樣,學生通過層層深入的思考、探究,得出了自己的體會,達到了發展學生數學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三、引導開展討論,深化知識理解
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感想,讓學生互相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可適時進行精講和點撥。有鑒于此,教師要多提供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和平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對學習內容的討論,提供能最大限度地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自身見解的場合,真正讓學生主動思考,活躍他們的思維。在學習討論中,逐步引導學生從書中或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對新知識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一起討論解決疑難問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學習《梯形的面積》時,讓學生分小組用已學過的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有的小組把一個梯形剪成兩個三角形,有的小組把一個梯形分別剪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還有一個小組用兩個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結果他們都能夠推導出梯形面積。
對知識的理解往往是可以多角度的。一道題目的解法,它的闡釋不會是單一的,因此,有效的數學教學是應該讓學生“議論紛紛”,在討論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在這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既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又對其偏頗之處給予引導指正,既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讓學生能夠真正收獲知識。
四、優化課堂練習,聯系生活用數學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是不可替代的,是學生的自主行為,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和體驗。而教師的角色在于提供各種學習的便利條件,對學生適時給予點撥和激勵,喚起他們發自內心的學習愿望,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數學課堂教學的最后環節,注意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課堂練習,真正讓學生有感而發,聯系生活用數學。在教學《統計與可能性》的時候,讓學生充分結合生活實際,確定一個游戲,并制訂一個公平的游戲規則。這樣,讓學生不僅在寫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給予了學生一個學會表達和概括的機會;既檢查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給學生創造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機會。這樣的課堂,擴展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它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這一層面上,更多的是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
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筆者深切認識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創造有效的數學課堂,必須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調動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和主動實踐的積極性,為學生多創造一些體驗成功喜悅的環境。這樣,一個有學生積極參與的“活躍”課堂,才能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提高,才能真正落實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