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盛行的當下,人們不再僅僅關注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教育,還開始關注對學生的基礎素養培育的教育,希望學生能夠具備長遠發展的能力,更好地應對獨自學習知識的情境,并能夠掌握與知識相關的核心素養,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初中地理教師在進行知識教育時,自然需要充分關注當下的教育形式,明晰學生的發展需求,以此為基礎,把核心素養培育作為重要的教育目的展開教學,以推動學生形成綜合性素養。為此,文章將對核心素養下初中地理教學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地理是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所需學習的基礎學科,該門學科對學生拓展視野、科學認識世界、掌握有效解決自然問題的能力、協調人與自然相處模式等素養培育方面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地理教師自然需要充分意識到所教學科的重要性,承擔起屬于教師的職責,著重關注教育,不斷優化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核心素養是當下學生所應具備的基礎素養,是當下盛行的教育形式,能夠著力發展學生的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量。初中地理教師在進行知識教育時,自然需要著重關注核心素養,并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教育目的,展開知識的教學,促進學生發展。為此,文章將對核心素養下初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談一談核心素養下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策略,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有效的借鑒。
二、 核心素養下初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下,很多教師已經開始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教育目的,展開了知識的教學。但是,在具體實施教學手段的時候,還存在著多樣化的問題。筆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概括,具體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對核心素養認識不深,囫圇吞棗式了解核心素養,形式性展開教學。核心素養是新興的產物,每個學科所展現的核心素養會有所不同,地理核心素養自然亦是如此,有其特有的內容和含義。一些教師在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時候,往往尚未深刻了解地理核心素養便展開教學,從而容易出現所展現的教學脫離核心素養實質性內容、所采取的教學手段效果不佳的情況,進而影響學生的發展。另一方面,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對知識學習的意義和目的了解不深,難以接受教師所實施的具體性的教育手段,難以形成核心素養。這些學生,往往不會主動學習知識、積極學習知識,習慣于被動式接收灌輸式的教育,難以根據教師的教學引導進行知識的探索和思考,從而難以形成核心素養,進而導致教師的教學效果難以獲得發展和提升。
三、 核心素養下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
(一)從思維方面轉變,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
1. 深入研究核心素養,增強教學素養
在平時,教師應當加深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認識,多多關注與地理核心素養相關的書籍。當然,教師也可以多多與其他教師討論和交流,多多在地理教育論壇上進行互動和探討,以此明晰其他教師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認識和理解,科學認識地理核心素養,掌握核心素養培育下的多樣化的教育手段,將其更好地踐行起來,并基于具體性的踐行結果,不斷優化自身所實施的教育手段。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教師便能夠增強自身的教學素養,更好地展開對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教學。
2. 拓展教育內容,轉化學生固有的學習思維
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教育,帶領學生探討知識學習的意義,使得學生能夠明晰關于知識學習不是簡單的基礎知識的掌握,還包括獲取知識、探索知識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等,以此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習的了解,使得學生能夠轉變對知識學習的固有的看法,進行靈活性的知識學習,能夠主動學習且積極學習知識。當然,教師也應該向學生普及地理核心素養,使得學生加深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認識,明晰核心素養下的地理教學的目的,從而讓學生更為清晰地了解知識學習方向,進而推動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獲得較好的發展。
(二)細分地理核心素養,逐個突破
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包含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力和地理實踐力這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具備不同的內涵。初中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基于地理學科基本的內容和學生基本特點,設計比較個性化的教育手段,展開對學生的教學,使得學生逐一掌握地理核心素養,讓學生獲得較好的發展。
1. 引入具體化案例,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主要要求學生對人類與地理之間的關系秉承著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協調人類與地理之間的關系,推動人類與地理之間和諧相處。在進行知識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強調實際案例的引入,以此著力培育學生的人地協調觀,著力推動學生的發展,從而使得教師更好地達到知識教育的目的。
在講授“自然災害”這部分知識的時候,筆者會著力關注對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的培育。在課堂上,除了向學生講述課本上所涉及的比較基本的知識,筆者也會著力關注與自然災害相關的實際案例,并將其引入到課堂中來。如,筆者會引入與泥石流相關的自然災害案例,將與之相關的材料展現出來,指導學生閱讀和觀察,并鼓勵學生探索泥石流這一災害所造成的自然原因。這樣,在筆者的教育指引下,學生便會認真探索,并找尋到關于人為的過度開墾所造成的原因。依據學生所找尋到的這一比較具體化的原因,筆者便逐步展開對學生的教育,向學生講述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得學生能夠遵循自然發展規律,能夠愛護自然、保護自然,讓學生建立起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讓自然生態發展得更好,防止人為的破壞所造成的自然災害。這樣,在筆者的教學指導下,學生逐漸地形成了人地協調觀,從而使筆者更好地達到了素養培育的教育目的。
2. 關注教學引導,使學生形成綜合思維
教師在進行知識教學的時候,應當盡量發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盡量承擔起屬于教師的引導職責,以此推動學生加深對事物的認識,能夠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待事物,明晰比較具體化的地理環境,從而使得學生形成綜合思維,讓學生因此能夠獲得較好的發展。
如,在講述“河流”這部分知識時,筆者便會在講述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使得學生具備綜合性素養,能夠掌握氣候對水文特征的綜合性影響。在課堂上,筆者會向學生展示出一道題,使得學生觀察中國東部地區的主要河流水流的年變化曲線,根據資料,探索四條河流流量的季節變化特征、流汛期、流汛期長短、結冰期情況等。這樣,學生便會進行認真思考,積極探索,找尋到相關的答案,進行回答。此外,筆者也會鼓勵學生對所探索的答案進行總結,并補充自己所探索到的其他的知識,使得學生能夠具備綜合性思維,能夠結合材料探索出不同的水文特征所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并使得學生能夠對所探索的綜合性結果進行概括和歸納。最后,筆者會依據學生所總結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查漏補缺,讓學生補全自身所遺漏的地方,使得學生多角度、全方面地看待地理事物。如,在向學生講述一些有關于滑坡、泥石流相關的災害時,筆者會使得學生從多角度觀看災害現象,讓學生既能夠明晰自然方面的原因,又能夠明晰人為方面的原因。從而幫助學生優化思維,有效提升并發展自身思維素養。在講授“多變的天氣”這部分知識時,除了讓學生探索多變的天氣所造成的不利影響,筆者也會從有利影響角度出發,指導學生進行探索,以此助力學生辯證看待事物,推動學生的發展。
3. 強調合作探討,提升學生區域認知力
所謂的區域認知力,就是使學生從區域的角度,正確認識和看待區域環境,讓學生能夠具備因地制宜的思想。在進行地理知識教育的時候,初中地理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多多與同學進行合作和溝通,讓學生就某一地理區域進行交流和探討,從而使學生從中形成較好的區域認知力,讓學生因此獲得較好的發展。
在講授“‘白山黑水’——東北三省”這部分知識時,筆者并沒有直接向學生講述知識,而是會依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使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合作和探討。課堂上,筆者首先會向學生布置探究任務,使得學生能夠探索東北三省的區域位置、區域特征、區域差異。依據知識學習目的,學生便會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的探索,積極與組內成員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進行思維的激烈碰撞,積極說出自己的想法,積極與他人進行總結和探討,更好地探究相關的知識。當然,在學生進行合作探討的時候,筆者也會加入到學生的探討中,對學生所探討的內容提供自己的一點意見,使得學生能夠不斷優化自身對知識探討的方向,全方面了解東北三省這一區域。最后,學生便會使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現出他們所探究的結果,并會依據每個小組所展現的比較具體化的探究結果,逐漸地展開對學生的教育,使得學生能夠進行查漏補缺。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便形成了較好的區域認知力,筆者也因此更好地達到了教育的目的,促使學生形成了較好的地理核心素養。
4. 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地理實踐力
所謂地理實踐力,就是使得學生能夠在具體化的實踐活動中,進行考察、調查和模擬實驗等。學生需要在此過程中,具備一定的行動能力和意志品質。在進行知識教育的時候,初中地理教師需要著力開展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地掌握地理實踐力。
在講授“水資源”這部分知識的時候,筆者便會著力開展實踐活動,以此培育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筆者會在征得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將學生帶領到學校外,讓學生對本地的水資源分布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并仔細觀察各地區的水質,借助采訪、pH試紙檢測、水靜置等多樣的形式,探索各地區的水質情況,并將自身所探索到的內容進行一定的記錄和總結。在學生進行完相關的實踐活動后,筆者會鼓勵學生展現出他們所探索的實踐結果,并就本地所存在的與水資源相關的問題,結合自身所學習的知識,提出一些建議。整個實踐過程,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行動能力和意志品質,并且十分考驗學生的觀察能力,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量。因此,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筆者會鼓勵學生多多進行問題反饋,并會及時幫助學生。針對學生所探索的實踐結果,筆者會多多進行鼓勵和贊揚,以使得學生具備一定的成就感,能夠更好地進入到下次的實踐活動中。這樣的開展實踐活動的教育形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從而使筆者更好地達到了知識教育的目的,進而有效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日益進步和發展的當下,人們對人才的發展需求越來越高了,希望人才在掌握豐富知識的同時,還具備基礎地理素養。因此,初中地理教師需要深入關注地理核心素養,特別了解當下核心素養下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著力解決問題,并優化教育手段,從引入實際案例、關注教學引導、強調合作探討和開展實踐活動這四個方面展開知識的教學,以此著力發展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力和地理實踐力,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賴洪勝.淺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J].新課程(中),2018(12):237.
[2]黃春云.素養連接,課堂構建——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構建有效思維課堂[J].新課程(中學),2018(12):202.
[3]徐雪芬.全面提升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8(12):12.
[4]郭玉芬.核心素養視閾下的地理課堂[J].讀寫算,2018(35):107.
[5]劉守寶.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學的應用路徑[J].第二課堂(D),2021(4):27-28.
作者簡介:
吳奇慶,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