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婷
摘要:初三化學總復習的授課模式往往比較枯燥、單調,強調知識目標的達成,而忽略學科育人的功能。作者以“酸、堿、鹽關系復習課”為例,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探究情境、問題情境和生產情境,從中梳理酸、堿、鹽關系,讓學生體驗到化學和生產、生活緊密聯系,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化學理念,提升化學學科育人功能。
關鍵詞:教學情境;學科育人;酸、堿、鹽關系
文章編號:1008-0546(2021)11-0065-03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11.016
學科育人,就是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以育人為目標,挖掘學科的德育內涵和人格養成價值[1]。在初中化學復習課階段,由于考試任務繁重,課堂常常采取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練習為本的模式,在“講-練-評”的環節中不斷對知識點進行鞏固。這種復習模式只重視學科知識的鞏固,而忽略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探究創新能力,更忽視培養學科的社會責任感,達不到學科育人的目標。教師只有合理創設情境,充分將生產、生活中的情境融合在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化學,激發學習欲望,提升實踐能力,培養社會責任,落實學科育人的目標。筆者以“酸、堿、鹽關系復習課”為例,合理創設情境,帶領學生感受身邊的化學,總結酸、堿、鹽關系,達成學科育人的功能。
一、教學目標
1.分析學情,發掘育人情境
初三學生處于情感日趨豐富,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思維能力明顯提升的階段。在當今網絡資訊日益爆棚,學生接收網絡咨詢的渠道繁多,并且容易沉迷于網絡,聽信于網絡資訊。但網絡上有關化學的認識并不一定準確,因此本課選擇了“返青粽葉”的情境,讓學生從網絡視頻出發,帶著問題進行探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樹立正確的化學觀念。在日后接觸各類資訊時,學生可以從科學的角度辨別資訊的真偽。當學生學會鑒別“返青粽葉”后,適時引入硫酸銅在生活中的情境,學生體驗到化學物質是一把雙刃劍,意識到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后回歸真實的工業情景,通過三種制備硫酸銅工藝,體驗到理論可應用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但理論和實際又存在差異性,實際生產、生活除了考慮物質性質,還要從環境、資源、能源等多角度選擇化學反應,樹立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節能減排的理念。
2.設置目標,凸顯育人本質
初中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2]。義務教育階段化學學科目標將學科知識和社會責任相互滲透,從而達成學科育人目標,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訂如下:
(1)通過鹽的檢驗和制備,總結歸納酸、堿、鹽的關系,并熟練運用復分解反應。
(2)通過真實情景“返青粽葉”的引入,培養學生證據推理、科學探究和創新意識。在“檢驗鹽-制備鹽-生產鹽”的過程中,通過酸、堿、鹽關系的建構,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3)通過生活中硫酸銅的用途,充分挖掘化學育人價值,明辨化學的兩面性,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發展和用好化學的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情境、學習活動設計及情境中達成的育人目標如表1所示。
1.創設生活情境,樹立化學觀念
教師通過端午節吃粽子的生活情境引入,播放有關“返青粽葉”的網紅視頻,再通過資料卡片進一步認識“返青粽葉”的產生。學生先是被視屏逗樂,在觀看資料卡片后意識到可以通過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明確“返青粽葉”鑒別關鍵是要檢驗是否含有硫酸銅。

設計意圖:本節復習課的課程安排時間在端午節之前,在節日氛圍下創設的端午節情境,介紹端午節習俗,貼近生活,更易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利用硫酸銅讓粽葉“返青”的真實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用這種方式導入本課的學習,不但具有趣味性,且樹立學生正確的化學觀念,教育學生傳播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社會精神和責任素養。
2.創設探究情境,提升學科能力
教師提出探究任務1:設計實驗方案檢驗粽葉是否是浸泡過硫酸銅溶液的“返青粽葉”,學生思考,交流討論,寫出實驗方案。當問題提出時,有部分同學毫無思路,但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大部分能設計出多種方案。再通過小組間的相互點評,排除不可實施的方案,補充完善實驗方案。對于毫無思路的同學,通過小組間點評,教師根據實驗方案聯系鹽的化學性質,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目標,理清思路,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點。
教師接著提出探究任務2:根據設計的方案,利用提供的實驗藥品,鑒定提供的粽葉是否是“返青粽葉”。實驗藥品:組1:粽葉浸出液、氫氧化鈉溶液、氯化鋇溶液、鐵;組2:粽葉(浸泡過硫酸銅處理)浸出液、碳酸鈣、氯化鋇溶液、氫氧化鈉溶液。學生動手實驗探究,根據現象,小組內思考交流討論,得出本組實驗結論,小組間交流方案,剖析質疑,補充觀點,在討論中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本活動合理設置探究情境,將生活中的問題具體為熟悉鹽的檢驗,再回歸到用實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不僅掌握本節課的關鍵化學知識,提高運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提升證據推理,實驗探究,科學創新等化學學科素養,加強小組間交流和協作能力。學生在掌握化學知識,提升學科能力的同時又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真實體驗化學實驗,感受到化學實驗變化之美,規范之美。
3.創設問題情境,優化思維方式
教師介紹硫酸銅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學生從熱烈探討的實驗探究環節后,陷入了思考,認識到物質的兩面性和用好化學的社會責任。教師進一步提出如何制備硫酸銅,學生思考,交流討論,寫出制備方案。和之前設計檢驗硫酸銅的方案相比,有更多的同學毫無頭緒,需要通過小組間互助,達成學習目標。緊接著小組間展示結論,完善制備方案。在學生展示小組方案時,教師引導學生解釋反應原理,從而推導出酸、堿、鹽的關系圖(如圖1所示)。

設計意圖:本活動通過問題情境——“鹽的制備”,優化提升學生思維方式。學生通過書寫的化學方程式,總結出產生鹽的多種途徑,并通過舊知識不斷優化,有效組織并靈活運用關鍵知識。通過鹽的制備使分散的酸、堿、鹽知識系統化,歸納知識點模型化,提升學生知識歸納和遷移能力,優化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4.創設生產情境,培養社會責任
教師介紹三種工業上制備硫酸銅的工藝,學生思考,并選擇工業制備硫酸銅的理想方案,交流選擇方案的原因。
設計意圖:學生用所學知識完成了制備硫酸銅的方法后,了解真實的工業流程,從兩者的區別中體驗到生產實際和理論的聯系與區別,并學會從能源和環保等角度考慮化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學生在選擇合理制備硫酸銅工藝時,建構多角度看待物質用途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物質的兩面性,認識到化學與環境、資源、能源等緊密相關,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反思
1.設置課后反饋,內化關鍵知識
課后學生完成繪制酸、堿、鹽的關系圖,有的不僅僅體現了酸、堿、鹽的關系,有備注出發生反應條件,有用不同顏色體現不同物質類別,還有建構出制備鹽,水,氣體等關系圖,用多種形式呈現出酸、堿、鹽關系。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圖,內化酸、堿、鹽關系,培養知識概括能力、遷移運用能力,體驗化學物質關系美。
2.設置情境梯度,掌握關鍵能力
本課中兩個實驗探究情境,問題的難度和重點不同。探究情境一設計檢驗硫酸銅的實驗方案,當學生出現困惑時,可適時通過鹽的化學性質回顧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這樣能構建與原有知識相關聯的情境,可以降低學生解決新問題的難度,減弱學生對實驗探究的畏懼感,能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中遷移應用,促進對關鍵知識的深度理解與運用。而探究情境二鑒別粽葉是否為“返青粽葉”將難度提升,由于實驗現象中不同組的藥品和鑒別粽葉均不完全相同,因此出現了同組實驗中有不同的“沖突現象”,不同組之間同一現象卻有“沖突”結論。該探究過程中教師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分析現象,從“沖突”中得到正確結論,從而提升學生實驗探究能力、證據推理能力和思維能力。
3.設置情境真實,落實立德樹人
從引課的網絡視頻“返青粽葉”中的真實檢測報告,再到實驗探究過程中使用真實粽葉,最后硫酸銅制備工藝,均是真實的、可在生活中重現的情境。在真實情境中感受到化學學科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和功能,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傳播真理、利用化學知識造福社會,成為一個有化學情懷有大愛的人。
參考文獻
[1]馮建軍.夯實學科育人的根基[N].中國教育報,2019-2-22(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6
[3]李可鋒,王雪艷.立足定量實驗設計,挖掘化學育人價值[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6):24-28
[4]尤霞,謝英明.優化教學策略,提升化學育人功能[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6(6):11-13
[5]梁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學科育人目標[J].化學教與學,2018(9):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