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
摘要:民族地區自然資源稟賦,但經濟基礎薄弱限制了當地旅游發展。從生態旅游的內涵出發,生態旅游是最適合民族地區發展的一種旅游形式。而社區居民和地方政府作為發展生態旅游重要的利益主體,本文將主要探究其在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關鍵詞:民族地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完整、自然,人文旅游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旅游基礎設施匱乏等也是民族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限制了民族地區的旅游發展,使得社區居民難以擺脫貧困。從生態旅游的內涵出發,生態旅游是最適合民族地區發展的一種旅游形式。在實現民族地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參與生態旅游的利益主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接下來,本文將主要從社區居民和地方政府出發,探究其在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二、當地居民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意義
(一)參與生態旅游規劃、決策
原生態的自然資源和民族地區獨特的文化是發展生態旅游的資源基礎,而對于當地居民來說,自然資源是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環境,民族文化又通過當地居民的語言、服飾、生活方式、習俗等方面展現出來。可以說,當地居民是生態旅游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憑借著對自身長期生長環境的深入了解以及作為旅游業發展的直接受益者,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規劃與開發最具話語權。因此,在發展生態旅游的規劃中,應賦予當地居民相應的權力,使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到生態旅游的構思、規劃、開發中來,從而保證旅游規劃、開發的合理性與建設性,進而為后續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保障。[1]
(二)(二)旅游經營或提供旅游服務
在生態旅游活動中,當地居民有機會從事旅游經營活動、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務,最常見的就是家庭旅館接待、特色餐飲接待、民俗表演活動以及手工藝品制作等形式。[2]當地居民是自然與人文資源之間的紐帶,是生態旅游活動中最為重要的主體。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的經營,在自己的居住地接待旅游者,向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和原樸的自然環境,在滿足游客生態旅游需求的同時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在這過程中,很多民族地區瀕臨滅絕的傳統文化得以保存。
(三)(三)生態環境保護者及推廣者
當地居民與生態環境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生態環境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當地居民的一舉一動也同樣深深影響著生態環境的發展。因此,當地的村委會、居委會要積極開展全面的生態環境教育,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從觀念上建立人對自然的責任感,減少當地居民出于無意或故意的對自然的破壞。
除了當地居民外,旅游者的行為也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旅游者生態環境意識的增強,也是生態旅游目的地得以持續發展的更為關鍵的條件。而當地居民是直接面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務的,其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游客的行動和認識。因此,當地居民有意識、有傾向性的向旅游者傳達保護生態資源的思想,有助于培養提高旅游者的生態意識。
在當前,我國生態旅游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在生態旅游發展初期占據著主導地位,政府主導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方向,企業決定了生態旅游的開發與規劃。[2]但是,無論是從生態旅游帶動社區經濟發展的內涵出發,還是為了使得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當地居民占主導地位都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地方政府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的職能
(一)政策、資金支持鼓勵生態旅游發展
適宜發展生態旅游的目的地大多處于我國欠發達地區,在這些地區發展生態旅游業,地方政府需要給與政策、經濟上的支持。針對發展經濟的問題,地方政府應當實行經濟扶持政策,如稅收、信貸等政策上給予優惠,支持鼓勵發展生態旅游業;在投資上給予必要的傾斜,增強欠發達地區發展旅游業的潛力與開發能力。[3]
此外,除了在開發生態旅游前期給予當地支持,當地政府還需要加大生態保護資金投入力度,鼓勵企業綜合利用資源、治污減排、提高生態意識;增加環保科技研發的資金投入,推廣利用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和回收等技術,加強生態旅游區環境保護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設立生態保護補償基金[4],培養當地社區居民對當地生態和文化的保護意識。
(二)中間協調機制,促進各方合作
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需要商業企業的資金、NGO的指導與教育以及社區居民的深度參與。此外,商業企業、NGO相互協作,有助于促進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社區領導和監管機構的關聯有助于持續保護自然資源。根據我國國情,政府在生態旅游過程中具有主導作用,因此,地方政府作為中間協調機制,使商業企業、NGO、社區居民等各方利益主體共同參與到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中,攜手推動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三)實時監督生態旅游發展情況及相關主體行為
政府要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對生態環境的環境效應、環境資源和環境影響進行系統化和網絡化的評價,形成有針對性的環境監測評價報告,對影響生態系統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對生態旅游系統內的脆弱性區域進行重點監測,并采用長期跟蹤監測的手段和形式來確保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5]
社區居民、企業和游客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出于不同目的可能會忽視對當地資源環境的保護,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為了保持生態旅游積極可持續的發展,地方政府要管理監控規劃過程,即政府對旅游規劃本身的管理和實施進行檢測、監控企業旅游開發行為、評估與監控旅游影響。
生態旅游是實現旅游資源可持續的有效形式,而當地居民全面參與生態旅游活動是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6]而政府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主要起著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協調與監管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苗紅. 西北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生態約束機制研究[D]. 甘肅: 西北師范大學, 2002.
[2] 向明. 基于社區居民感知與態度的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研究[D]. 陜西: 陜西師范大學, 2008.
[3] 高曾偉. 我國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 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0, 14(3): 68-71, 92.
[4] 趙梅,鄧新芳,邵玲.基于三大利益主體的喀納斯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及其可持續發展研究[J].價值工程,2017,36(02):22-24.
[5] 伍銳. 欠發達地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J]. 旅游縱覽(下半月), 2016, 25(2): 233-234.
[6] 成竹. 論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的研究進展[J]. 生態經濟, 2004, 19(10): 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