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莉
摘要:隨著教育的發展,小學階段的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為了適應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不斷改革創新,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顯現出不少的問題,本文將從課程教學改革的特點出發,分析面前面臨的困惑,并提出對策和可行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困惑與對策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尤為重要,因此它的改革是整個小學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為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突破教學質量低的瓶頸,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一直不斷前行,在取得不錯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一定的問題,如何正確地解決問題,是我們當下面臨的挑戰。
一、小學語文在課程改革下的特點
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兩個重要模塊。目前的教學內容大多情況下依然停留在課本上,學生多數時候面對的不是有趣的知識而是枯燥的文字,教師的教學在不脫離課本的同時也應該適當加入一部分的課外內容,在輔助教學的同時拓寬學生視野;在課程的教學方式方面,教師要善于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導課堂,讓學生學會去講,教師學會聆聽,例如,在學習《將相和》這一課中,因為是文言文,教師只是講解并不有利于學生的吸收,因此可以提前布置,讓學生在課下搜集相關的故事內容,可以在課堂上以情景劇的形式表演出來或者讓學生發言講講自己對故事的理解,教師則負責指導更正,當學生能夠清楚了解文章的含義時,相關的知識吸收會更有效果,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學生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困惑
(一)課程內容還需不斷優化更新
當前的小學教學中,部編版教材在全國各地的教材中占據重要地位,適用范圍最廣,內容也是不斷地更新修訂,即使如此依然會存在一定的不足,課本的編排要結合小學學生的性格特點,小學生缺乏一定的經驗,學習內容有限,并沒有相對成熟的語文思想。
(二)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教育模式不夠與時俱進
傳統的教學模式與課改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分歧,前者是以“教師”為主體,主要通過講、寫來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強調記憶性理解,并不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在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是要做到思想上的改變,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體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多樣性發展,部分學校為了改革而改革,不愿意了解學生,不反思當前存在的問題,流于表面的改革使得改革陷入困境而不自知[1]。更有甚者“矯枉過正”為了體現學生在課堂的主導地位,過分依賴學生,丟失了以教學為目的的課堂主旨。
(三)素質教育在應試模式下的困境
學校、教師、家長的唯成績論不僅抑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課程改革的重難點,素質教育看中學生的綜合培養,希望為學生拓寬視野,多樣化發展,這樣則與應試教育相矛盾,應試教育的目的是考試,滿足了家長要求成績的想法,但是對于學生長久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因此教學改革如何兼顧成績與素質教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更新優化小學語文課程內容
符合小學學生年齡、與其心智水平緊密相關的教材課本內容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因此小學語文教材需要加入更適應小學階段成長的包括積極、新穎的內容。例如,在課文設置上可以加入《父與子》這樣有教育意義的漫畫類內容,這樣的課程往往會第一時間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感興趣自然愿意主動學習,讓學生獨立思考表達的含義,有趣、樂觀、向上的教學內容對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心態、成長都會起到正向的作用。
(二)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層次化教學
為了避免流于表面的改革是需要學校給予重視的,可以設置良好的評價機制,要求教師積極參與到改革化教學中,為教師的綜合教學提供支持;教師則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去設計教學,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一個愉快的教學環境,將主導權交給學生,例如,在古詩文《己亥雜詩》的學習中,作者無私的情感是很難通過文字去理解的,因此讓學生各抒己見,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再由教師糾正,做到在課堂上學生真正地參與其中。同時教師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讓學生肆意交流,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主旨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為學生提供天馬行空的形象思維空間固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事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這就需要教師有一定的鑒別能力,突出并重點講解有價值的學習問題,排除無意義的討論,保證教學質量,做到層次化教學[2]。
(三)開展素質化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
堅持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并善于主動思考、學習,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設置一定的獎勵措施,開展閱讀寫作,情景劇,小型辯論賽的課堂活動,增強素養知識,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激勵學生學習中主動探索,勇于提問,教師細致的解答也是對其表現的肯定,不要讓學生不敢提出問題,教師應學會聆聽并及時反饋。
素質教育不是不要成績而是不僅僅看重成績,教師應該幫助家長轉變長期以來的思維模式,促進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課內外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才能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全面發展,學校也要將課外拓展、實踐活動與小學語文相結合,提高專業素養,真正做到寓教于樂[3]。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鼓勵共同進步。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是教學改革中比較重要的部分,從小培養的團隊意識對于學生的未來的發展有益,鼓勵學生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增強每一個人都是團隊中不可缺少的自豪感,增強集體榮譽感,讓學生學會分享自己的成果。
結束語:總體而言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的改革離不開教學模式的更新優化,素質教育的積極實施,不斷與時俱進的教育思想,無論是學校、教師都應該腳踏實地的行動起來,在不斷地實踐中尋求合適的、有意義的教學方式,做好教學,順應教育改革的發展,提升自身能力,完善自身教育模式,以更好地狀態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朱新瓊. 淺析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困惑及對策[J]. 文淵(中學版),2021(4):1297.
[2]李義梅. 淺談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困惑與實踐[J]. 中外交流,2021,28(5):1066-1067.
[3]余引弟.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概述[J]. 文淵(高中版),2019(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