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芝
內容摘要:剪紙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這種鏤空藝術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在生活中應用極多,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蘊涵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表達了基層百姓的社會認同、道德觀念、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它不僅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和發揚剪紙藝術,是當下每一位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剪紙傳承 激發興趣 因材施教 趣味教學
一張紙,一把剪刀,在一只手的巧妙操縱下,瞬間生成一幅幅活靈活現的圖案。剪紙作為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顆光華絢爛的明珠,它傳承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華,代表著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下,我們把剪紙這門藝術移植到課堂,就是想撒下藝術的種子,培育更多的剪紙能手,把這項古老的藝術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一、讓學生了解剪紙的歷史,激發其學習興趣
1.展示優秀作品
要想使學生對一門課程產生興趣,首先要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愛上這門課程。為此,我事先把搜集整理的一些優秀剪紙作品做成課件,展示給學生看。我首先展示的是一張藝術家劉立宏創作的《八駿圖》剪紙,八匹駿馬在紙上奔騰,一匹匹精神矍鑠,鬃毛豎立,渾身肌肉結實有力,還意外地設計了眉毛,眉下的馬眼炯炯有神。同學們一下子就被這張剪紙震撼了,一個個發出嘖嘖驚嘆。我又展示了一張蚱蜢圖,一只蚱蜢把足伸向南瓜花的花蕊,花朵有顫威威有不勝嬌弱之態,蚱蜢足上的毛刺纖毫畢現。還有一幅蝴蝶玉蘭圖,半開的玉蘭用陰剪,展翅的蝴蝶用陽剪,整個畫面鮮活靈動,惟妙惟肖。這幾張圖,勾起了孩子們埋藏在內心的對藝術的熱愛,從他們夸張的驚叫和閃亮的眼神里,我知道,他們學剪紙的興趣被吊起來了。
2.剪紙的歷史和未來
有了興趣,還要讓孩子們了解一下剪紙的歷史。我告訴他們,在西漢蔡倫發明紙張以前,人們已經在金箔、皮革、樹皮、布帛上,或雕或剪或鏤,形成各樣花紋,這就是剪紙最早的存在形式了。紙被發明以后,剪紙藝術正式出現,新疆墓葬考古時,曾出土過北朝時期的五幅團花剪紙,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剪紙。
剪紙藝術經過唐代的大發展,到了宋朝,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專業手藝人,剪紙也被廣泛應用,燒窯時作陶瓷上的花樣,用于皮影戲的制作、藍印花布的制作等。到了明清時期,剪紙藝術走向成熟,民間藝人眾多,在燈飾、刺繡、家居、婚喪嫁娶等方面,剪紙被廣泛應用。這個時候,起源于民間的剪紙,也逐漸被貴族和宮廷接納,剪紙漸漸成為一種全民藝術。
二、讓學生從實踐入手,從模仿剪到創作剪
1.因材施教,從簡到繁安排課程
給初中生上剪紙課,考慮接受能力,我先從稍微簡單的軸對稱圖形教起,讓孩子們從熟識的事物入手,剪雙喜,剪窗花,剪青蛙、蝴蝶和蜻蜓。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把紙折疊,固定,然后用鉛筆慢慢地畫出圖形輪廓,畫的時候,我提醒他們注意事物的特征,青蛙眼睛大,嘴大,可以夸張些,后腿用力,線條要直些,身體滾圓,弧度宜飽滿。孩子們一步步在我的提示下操作著,一個個興趣盎然,有動手能力強的,很快就剪好了,我就讓他們幫助和鼓勵動作慢的同學。對于藝術表現力很強、天賦較高的同學,我就給他“加碼”,增加作品難度。一堂課下來,大家都收獲了令自己滿意的作品。
2.自主設計,發揮學生創作力
要學好剪紙,就得培養孩子們的自主設計能力,不能僅限于模仿,隨著教學的深入,我就開始引導他們自行創作了。
要自行創作,就得有相應的觀察能力和整合能力,得有抽象的提煉藝術畫面的能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一雙眼睛。為了能剪好花草,我把同學們帶到教室外,帶他們在校園里觀察一片葉的姿態、一朵花的形貌,觀察它們在風中搖曳的情態。打算剪小羊時,我就專門下載了小羊的相關視頻,用教室的投影儀放給孩子們,讓他們琢磨小羊吃草的姿態、臥倒的姿態、同伴們親昵和爭食的姿態。
那些動物植物的形態印在孩子們腦海里,創作的時候,他們就有了依據和信心。 ?我的同學設計了一幅雙羊圖,一左一右對稱的兩只小羊,分別抬起一只前足,兩足相抵,羊頭后轉,兩對羊角中間,由一朵怒放的團花連接。兩只小羊嘴里,分別銜著一支帶葉的小花,小羊身上,還根據羊毛旋渦的形狀,巧妙地設計了螺旋狀花瓣,整幅畫靈動秀美,活潑可愛,孩子和我都很有成就感。
有的同學設計的一個“福”字也非常巧妙,他首先在紙上畫了一個撲拙的“福”字外形,內里填充了三朵牡丹,牡丹有怒放的,有半開的,還有一支花苞伸進福字左上角的那一“點”中,左上邊的“口”字里,設計了一只翩翩的蝴蝶。剪刀配合刻刀,花瓣用鋸齒形鏤空,整個畫面莊重大氣,花團錦簇中透著滿滿的富貴祥和之氣。這幅剪紙參加比賽,獲得了集團校一等獎。
三、從生活出發,讓剪紙成為一種藝術
幾堂課下來,孩子們已經愛上剪紙了,就連幾個自認為“笨手笨腳”的孩子,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花樣。為了鞏固孩子們對剪紙的熱愛,我重點做了兩方面的工作:
1.結合節慶、時令設計課程
為了增強剪紙的吸引力,我做的課程設計都跟節慶、時令相銜接。比如,新年來臨,我就教孩子們剪“福”,剪“春”,剪胖娃娃放鞭炮等一些祥瑞題材。去年寒假前,我和孩子們一起設計了一款“立馬封侯(猴)”,一匹駿馬身上站立一只猴子,“猴”諧音“侯”,有很好的寓意;讓小羊和雞組合,為“(雞)吉(羊)祥如意”;蝙蝠、鹿、老壽星、喜鵲組合,寓意“福(蝠)祿(鹿)壽喜”。我鼓勵孩子們把剪紙貼在教室的窗戶上,貼到自家的門上和墻上,營造出新年喜慶氣氛的同時,孩子們也不自覺地把剪紙藝術融進了生活。
2.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競賽
積極地組織各種活動,號召同學們參加各種展覽和競賽,也是培養創作積極性、拓寬眼界、培養鑒賞能力的一種方法。為此,我們學校專門成立了剪紙社團,班級也成立了興趣小組,在我的帶領下,定期開展一些活動,把孩子們的作品張貼在專門的展板上,給作品優秀的孩子們頒發獎品。同時還讓他們“走出去”,參加教育系統組織的美術比賽活動,參加市里和省里舉辦的藝術節,提高了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剪紙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走進校園后,培養的不僅是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還有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專注能力、動手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而且,緊張的初中課程里,孩子們在剪紙課上得到了空前的放松和歡樂,既豐富了學校生活,又推廣和普及了我們一千多年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剪紙大全》徐姝彥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