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已經與目前的課堂要求嚴重不符,而科學合理應用思維導圖成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更是數學課堂教學研究的熱點。因此,文章圍繞應用思維導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重難點,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協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歸納整理、提高學生綜合解題能力五方面,對應用思維導圖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效果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數學教學;思維導圖;應用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在逐步轉變,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如何合理應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樹立數學意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綜合解決數學實踐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
一、 應用思維導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小學高年級數學知識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變,加之受學生的學習任務、學習基礎、個人興趣等因素的影響,面對數學學習,學生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厭學情緒初現苗頭。部分學生面對簡單的知識還可以應付,較為復雜多變的綜合型題目,就無從下手,原有的一點學習興趣便蕩然無存。由于小學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發展特征,大部分學生對數字以及圖形都能夠產生一定的興趣,都容易被豐富的色彩表達、靈活多變的圖畫結構與多角度的知識拓展所吸引。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小學高年級數學老師,在教授和指導學生學習知識時,如何巧妙利用思維導圖,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小學高年級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思維和概括能力,具備了理解和繪制思維導圖的技能,教師運用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開展教學,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時,這堂課的主要內容是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但由于長方體和正方體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時,往往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有時會混為一談,對他們的區別和聯系更是搞不清楚,這就為后面的學習造成了困難和障礙。此時,老師可以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的知識點通過“思維導圖”模式呈現,通過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學生對當堂所學知識有了明確的認知,提高了學習效率,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現了學習內容的由淺入深、由易而難,使學生的學習層層遞進,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效杜絕了學生“吃夾生飯”或“囫圇吞棗”現象的發生。
二、 應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重難點
由于小學生認知水平、思維發展以及知識水平的限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對抽象性的數學概念和一些思維邏輯性較強的理論知識、空間圖形的轉換等的理解、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繼續采用傳統的“一言堂”填鴨式教學方法,“從頭講到尾”,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數學知識,而且很容易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概念產生混淆,教師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的學習成效更是一塌糊涂。
面對教師“教”和學生“學”中這一問題,如何有效解決這一難點,就成為課堂教學研究的熱點。那么,老師可以在課前將當堂或本節知識采取“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出來,通過思維導圖中不同的圖形結構、圖形關聯將所學知識直觀、清晰地展示出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利用思維導圖,從點到面、由易而難的開展學習,可以將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通過思維導圖進行重點標注或圈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對所學知識點能夠全面理解,又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通過這些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可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重難點,對學生的學習促進效果不言而喻。
例如,在進行六年級數學“平面圖形”總復習教學時,由于其中涉及三角形、四邊形等多種平面圖形,這些圖形各自既有獨立的特點,但又有共性或聯系,不同圖形的性質與特點都有很大的差別,學生學習時就容易混淆,在綜合應用題目解答中更是出錯率極高。面對此類問題,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黑板或者多媒體,將所學內容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邊講解邊展示,既對所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復習,同時也幫助學生對各種圖形的特征以及相互聯系進行了梳理。一節課結束,一張完美的“平面圖形知識網絡圖”呈現在同學們面前,這樣既節省時間,又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全新的認識和升華,同時解決了教學中的難點。
三、 應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提出明確要求,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實現課堂的人性化管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因此,數學課堂中老師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不斷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加強合作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思維導圖是實現這一教學目的的有效方法,它既能將很多的知識點聯系在一起,又能以系統、完整的圖形展現出來,這種形象、嚴謹、易懂的知識體系圖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老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自行制作思維導圖,在思維導圖的制作過程中,學生會進行不同方式的思考與探索,萌發各種新的想法,會逐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自主學習”。
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相關知識時,將平面圖形當做樹干,然后在樹干上讓學生畫出相關的樹枝,再在樹枝上寫出屬于平面圖形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以及圓形等相關名稱,并在這些基礎上延伸出思維導圖的“枝葉”——各種平面圖形的特征、概念以及基本的計算公式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有些圖形在思維導圖中是有交叉的,如“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通過繪圖同時會掌握“正方形是長寬都相等的長方形”這一特點。這些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得來的知識,將會刻入學生的記憶深處,自主學習技巧會使學生受用終生。
四、 利用思維導圖,協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歸納整理
小學數學新課標要求教學中要注重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整體認識度,感受數學的整體性。歸納整理恰恰體現了這一要求,通過歸納整理可以將很多表面上看起來毫不相干,其實存在著千絲萬縷關系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對一個單元、幾個單元或一冊書的歸納整理,就成為實現數學學習“整體化”的重要手段。
數學知識都有一定的規律性,一個單元中往往會包含許多小的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又是在不同的課時中學習的,學生在學完一個單元或者一冊教材時,頭腦中的知識比較零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整理,使得學過的知識在學生記憶深處形成知識網絡。合理利用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從散雜、片斷式學習中理清知識脈絡,對所學知識以單元或章節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知識體系,便于學生復習時查漏補缺,這樣既節約了學習時間,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比如在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圓》一章節中,我們可以通過制作思維導圖將本章內容分為圓的周長、圓的面積、扇形三個大的部分。對于圓的周長又可以從認識與特征、計算應用兩部分進行整理,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體系;對圓的面積可以從圓的面積公式、圓環面積以及不規則圖形面積計算三部分進行歸納整理;扇形部分可以從特征和應用兩部分歸納整理。這樣一來,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張有關《圓》這一章節所有知識點的知識網絡圖,包括概念、公式以及綜合應用,學生只要對圖中的知識點進行復習就可以做到對全章節知識的掌握。
五、 應用思維導圖,提高學生綜合解題能力
數學學習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為最終目標。而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除了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更應該注重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這就要求廣大的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更應該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實踐問題的技巧和能力。而合理科學地應用思維導圖,可以逐漸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更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提升分析解答問題能力,最終達到正確解題。
如在“不規則圖形面積”計算中,學生對單個的圓或扇形等面積計算比較容易,但對不規則圖形面積的解答就無從入手。在教學中,可以先通過分析“不規則圖形面積”的組成,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解題思路后,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理清解題的思路和計算順序。只要學生能在老師指導下或獨立完成思維導圖,就可以實現對這道題目的解答,通過簡單練習產生“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再如在教學“陰影部分面積”時,教師可以先對“陰影部分”面積中所蘊含的相關知識點進行講解,之后將計算陰影部分面積的方法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中的計算方法對課本中的例題進行解答,教師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更好地分析和解答問題,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海成.思維導圖在小學高年級“空間與圖形”課堂的應用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5.
[3]孫平.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才智,2018(36).
[4]左學軍.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
[5]章雪康.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使用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2).
作者簡介:
史小玲,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涇川縣荔堡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