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時候,積極開展校本德育課程創設工作,可以顯著提升廣大學生的道德水平以及人文素養。對于我國來講,各個地區都有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能夠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當中,注重采取德育教育滲透,不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還能夠進一步升華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其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進而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因此,文章便針對“道德與法治+”校本德育實施體系的實踐探索做出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校本德育;“道德與法治+”;實施體系;實踐探索
一、 引言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更加強調“立德樹人”教育工作,而立德樹人便需要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德育為先,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廣大教師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要引導和培育廣大學生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積極主動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為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滲透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因此,積極構建校本德育實施體系,并且切實落地實踐,是做好德育工作與該課程教學的重要舉措,需給予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將其落地實施。
二、 “道德與法治+”校本德育實施體系的構建
(一)注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效整合
“道德與法治+”校本德育實施體系的構建,需要結合國家課程標準以及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相關要求,注重有效梳理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以及校本課程當中的一些重復交叉的內容,以此來構建一個校本德育實施體系,推動學生實現全面化發展以及個性化發展。因此,學校應在實際教學當中,除了注重教學國家基礎課程“道德與法治”之外,還需要注重開展多門地方德育課程,由于各地方的德育課程有所不同,可根據自身地方德育課程特色來進行合理的篩選。在教學當中要將德育教學標準作為核心,充分整合教育目標,可將國家課程作為教育主線,積極梳理地方德育課程和國家課程的一些交叉重復內容,并且將其展開有效整合,以此來增強德育教育效果。
(二)注重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有效整合
在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有效整合的基礎上,再次與優秀傳統文化、各種節慶日、紀念日以及研學旅行等多種校本課程展開有效整合,如充分利用我校本德育課程《書香伴我成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讓我們學會感恩》《做文明有禮的瑯中人》《珍惜糧食,杜絕浪費》《五心五會,學會守紀》《把孝心從學堂帶回家》以及《在勞動中學會學習》等,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校本德育實施體系,在實踐過程中,還應注重優化教學方式,要充分體現出德育課程的生活性、課程性以及校本性,并且要搭建一個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三方合力的實踐教育機制,以此來實現全員育人的德育教育目標。
三、 “道德與法治+”校本德育實施體系的實踐探索
(一)注重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
在“道德與法治+”校本德育實施體系構建完成之后,為了能夠保證學生可以在實踐活動當中獲得較為良好的情感體驗,使其能夠得到良好的道德素質培養,學校需要注重開展多樣化的德育實踐活動。因此,在對該體系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我國的一些傳統節日以及各個年級學生的特點,來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分年級式的實踐教育。
在清明節時期我校開展相應的德育教育實踐活動,同時注意立足于課本教材,在實踐活動中既要實施德育滲透,又要進行知識教育。每年組織七年級學生到我校旁邊的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濤烈士陵園”舉行隆重的掃墓和紀念儀式,跟當地的邊防派出所民警一起追憶各種革命先烈先進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得學生能夠珍愛當下生活。利用暑假建軍節時間,組織八年級學生到我校周邊馬尾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瑯岐南兜村游擊隊革命遺址”參觀學習,感受革命先輩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在每年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中國的敬老節,我們組織九年級學生到校園后門的“星輝錦藝敬老院”為老人們進行義務勞動、表演節目、慶祝老人生日、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利用“拗九節”為老人贈送拗九粥等公益活動,并長期與該敬老院建立共建和合作機制,讓學生培養敬老愛幼的良好品德,培養感恩祖國、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的美好情感,為了家鄉以及祖國的繁榮發展而努力學習和奮斗。
除了借助傳統節日來開展“道德與法治+”校本德育實踐活動之外,學校以及教師還應在日常教學中,注重豐富教學形式,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針對七年級的學生由于即將步入或已步入青春期,學生叛逆心理比較明顯,對于這些學生學校以及教師可以開展一些可以引導學生健康心理養成的校本德育實踐活動,開展以“認識青春期”為主題班會的活動等,通過實踐體驗和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知青春期內身心方面的變化,掌握和了解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
(二)注重“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有效融合
“道德與法治+”校本德育實施體系的構建,應該建立在該課程與其他課程相互融合的基礎之上,所以在實際打造“道德與法治”德育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以及學校應積極主動地推動“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各個科目的有效結合。如:歷史、語文以及地理等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參與“道德與法治”德育校本課程教學活動時,能夠切實感受到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存在的聯系,從而增強學生在德育校本課程中的良好知識體驗,使得學生的情感以及思想能夠與多個學科相容,不斷升華體驗感,進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德育校本課程所講述的相應知識以及道理,這樣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印象,還能夠讓學生運用相應的知識來切實有效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增強知識的實用性以及價值性。例如:將道德與法治德育校本課程與地理學科相結合,如:在教學九年級道德與法治“守望精神家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節假日去尋訪本地區的千年古鎮——閩安鎮,并運用地理知識來分析家鄉的地形變化、人口分布、人文變遷以及風俗習慣等等,尋訪本鎮瑯岐鎮龍臺村駙馬墓、鳳窩村金牌山炮臺等歷史遺跡,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家鄉的歷史文化、發展以及變遷,增強學生對家園的熱愛,樹立學生造福家鄉的優秀意識;將道德與法治德育校本課程與生物學科相結合。
(三)注重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在對“道德與法治+”德育校本實施體系進行實踐時,教師需要注重對教學方式方法的有效創新,以此來滿足學生對德育校本課程的相應學習需求。首先,針對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教師應將當下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借鑒和應用,如情境教學法、合作小組學習法、體驗式學習法以及探究式學習法等等,這些方法不但能夠增強學生對德育校本課程的參與興趣,還能夠讓學生通過自主實踐來完成相應的實踐活動,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德育校本課程當中切實有效地掌握和理解相應的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樹立良好的人文素養。其次,教師可以利用三方聯動策略,來對教學模式實施優化。學校可以和共建單位一起來舉行多種多樣的走進校園專題活動,如革命傳統專題活動、緊急救護學習專題活動以及消防安全專題活動等等,要讓全校師生都對活動進行共同參與,并且在活動中展開切實有效的知識體驗,以此來保證德育校本課程能夠有效地落地實施。
例如,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安全護我成長”這部分教學內容,學校以及教師便可以整合相關內容以及教育目標,來邀請當地消防部門走進學校開展消防逃生演練的專題活動,過程中學校可以邀請相應的消防人員對學生進行消防安全知識的講解,然后再共同開展相應的演習活動;邀請消防人員組織學生和家長一起來摸排學校以及家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隱患,以此來貼近學生生活,樹立學生日常安全意識;在節假日期間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前往消防部門進行參觀,體驗一下消防人員的日常生活,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以及安全意識。
(四)構建“道德與法治+”校本德育實施體系的評價體系
“道德與法治+”校本德育實施體系的實踐是為了達成相應的德育目標,而德育目標能否實現直接決定了該體系的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所以在其具體實踐過程中,構建一個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極為重要。因此,學校應秉持形成性評價原則來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德育過程評價體系。
例如,針對形成性評價,該評價應注重過程評價,其評價體系應包括:
第一,學校可以結合師生共同進行制定的相應評價細則來對各種德育校本課程實踐活動進行評價;
第二,廣大家長可以利用學校通過信息技術上傳的各種德育校本課程作業照片來展開相應的評價;
第三,學生結合學校以及班級等各個管理崗位在實際德育校本課程實踐活動中的表現以及各種事跡來進行評價,同時也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應保證該評價系統的學校、家長以及學生的三方聯動性、客觀性以及公正性,如此才能夠對整個實踐過程中以及目標達成情況做出有效評價,以此來不斷優化德育,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校本德育實施體系的實踐有效性。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校本德育實施體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系統全面的工程,唯有以國家課程為核心,多內容整合、多教學形式整合以及多方聯動,才能夠保證其實踐教學的有效性,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從而使得“道德與法治”教育能夠展開更為良好的德育教育滲透,推動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增.國家德育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實踐與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6):10-11.
[2]翁姝華.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20):64-65.
[3]劉濤.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初中學生法治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8):5-7.
[4]付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德育生活化教學方法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8,5(38):374-375.
[5]楊慧娜.道德與法治課中情感教育實施的“六情”策略[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9,9(7):83-84.
作者簡介:吳發茂,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瑯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