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穎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素質教育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對各學科知識有一定了解,更重要的是對健全人格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審美素養作為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學生精神層面的滋養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模式仍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音樂課程的理念存在商榷,音樂課程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并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優化。本文將對小學音樂創新教學模式進行探索。
關鍵詞:小學音樂;創新教學;教學模式
小學階段是學生審美能力養成的重要階段。小學生對于什么是美,什么是藝術,沒有明確的了解,音樂的欣賞在這個階段是最純粹與原始的。為了把最純粹的情感體驗用理論點亮,就需要小學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有體系的、有針對性的音樂學習,用超越時空和國界的藝術打動學生,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審美能力。
一、簡述小學音樂教育的積極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音樂課程價值、理念總結如下:提高學生審美情趣,開發音樂創造力,傳承民族優秀音樂遺傳,提高學生對世界音樂文化多樣性的認知,推動音樂在人際溝通方面的積極作用。音樂教育的核心設定在“審美”,主張通過音樂課來實現人類情感世界審美情趣的豐富。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對作品的領悟,感受其中豐富的審美情感,與作品中強調的審美境界產生共鳴,凈化個人音樂世界,增進對其他類型音樂情感的感受能力。這對于培養學生高尚上午審美情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探究小學音樂創新教學模式策略
1結合信息技術,增加音樂素材
音樂是跨時空、跨國界、跨種族的全人類的藝術。但是,生活在中國語境中的學生與陌生的音樂之間存在隔膜,受到授課環境和教師自身能力的制約,教師難以將最直接的音樂展現在學生面前。信息技術是解決時空束縛,打破距離的便利工具。通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增加課堂內的可用資源,從課本出發,超越課本本身,為學生提供多角度、多形式的學習內容,擴大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學習人音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課《春天的歌》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將春天萬物復蘇的場景展現在學生眼前,配合音樂,學生感受到了春天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特征。明快清新的旋律是通過哪些音樂元素產生的呢?在情感鋪墊已成熟的時候,教師趁熱打鐵進行了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教學,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結合的多素材教學,學生輕松掌握來了樂理知識。信息技術帶來的教學革新勢在必行。
2.設置課堂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音樂產生于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音樂也以其特有的形式回答著人類基本的存在問題。欣賞音樂、學習音樂需要一定的學習情境中,教師單調地進行音樂播放、音樂欣賞、樂理講解,難以讓學生對音樂產生更深刻認識,無法使學生與音樂產生共鳴之感。對于教材中較為陌生的音樂,機械的講授方式會拉開學生與音樂的關系,減少學生對音樂的熱情。因此,教師應當運用多種方式,將自主探尋與小組合作結合起來,設置符合小學階段學生心理的課堂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學習人音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課《美麗童話》時,教師先把學生分為五個小組,每個小組組織了內部的交流,討論他們喜歡的童話故事,說說童話故事給他們帶來的感受。接著,教師播放《波斯市場》、《魔法師的弟子》等曲目,讓學生討論欣賞后的感受,對童話故事有什么新的感知。接下來教師為學生播放了迪士尼動畫公司專門為《魔法師的弟子》量身打造的動畫片,讓每一個樂句都呈現了有趣的畫面,學生從更為沉浸式的欣賞模式中體會到了音樂的神奇與魔力。最后,教師留下了課后作業,每個小組合作完成一段能表現他們喜歡的童話故事的音樂,下節課進行作業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提升了個人審美水平,更與身邊的同學增加了聯系,在合作的過程中體會音樂之美。
3、開展學生活動,體現學生主體
音樂往往根植于生活,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因此,學生需要在實踐中體悟音樂的形式和內容之美。這類實踐不僅僅是欣賞音樂,教師還可以設置課堂活動,組建臨時樂隊,進行樂曲旋律模仿或樂曲片段的演唱。通過開展豐富的課堂活動,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體性,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音樂的形式,在活動的過程中體會音樂的情感,理解音樂內涵。
在人音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七課《放飛夢想》的課堂上,教師著重為學生介紹了《歡樂頌》的創作背景,讓學生觀看了相關電影片段和紀錄片,讓學生對貝多芬的境遇有更清晰深刻的理解,也對樂曲情感有更深的把握。在仔細學習了《歡樂頌》的樂曲節拍、旋律等知識后,教師組織學生上臺,用簡易的樂曲演奏這首曲子。班級里,有會彈鋼琴的學生,也有會拉小提琴的學生,教師將他們邀請上來,配合進行演奏。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通過趣味性課堂活動,學生切實體會到了音樂的力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教師通過對教學模式進行反思及創新,利用信息技術,順應時代發展,開展更多課堂活動,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欣賞和小組合作,從而進行審美教育,喚醒學生審美意識,培養審美素養,讓音樂滋養學生內心,促進其身心成長。
參考文獻:
[1]崔偉. 淺談小學音樂創新教學[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4(3):109-110. DOI:10.3969/j.issn.2096-224X.2019.03.053.
[2]宋立波. 小學音樂創新教學探究[J]. 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