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將教學活動與傳統文化融合是一個重要的改革方向,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魅力,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能了解與該學科有關的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素質方面的引導,也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小學數學教師平時要注重豐富自身知識儲備,積極在教學中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要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方面進行融合教學,還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實踐活動,展現傳統文化價值。筆者主要圍繞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思考,以供參考交流。
關鍵詞:小學數學;中國傳統文化;滲透
引言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開始不被青少年所注重。其實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數學家就是用他們淵博的知識對數學展開研究。例如,偉大數學家祖沖之,在《九章算術》的基礎之上進行探究,通過不斷觀察與驗算,最終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的后六位,后來還寫作一本極具影響力的算經《綴術》,被后人贊揚。后來到了唐朝,成為國子監算學課本。可見,數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結下深厚的緣分,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教師要進行這方面的改革探索。
1傳統文化走進小學數學課堂
1.1豐富教師自身知識儲備
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小學數學課堂,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是對教師一項重大的考驗。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學之余還要多查閱資料,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只有教師本身感受到了傳統文化與數學相結合的魅力,才能在教學中給學生帶來更好的體驗。教師要多去圖書館翻閱有關書籍,做好記錄。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已經非常成熟,數學教師也可以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播放,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1]。
1.2傳統文化滲透到數學課堂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每堂課之前,研究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查閱資料找到它們的歷史,課前講述給學生聽,讓他們了解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了解最早的數學起源于人類各種生產活動。最早有人用“結繩記事”法來表示事物的數量,等到人類文字成熟時,開始在商業計算的基礎之上了解數字之間的關系,后來慢慢開始測量土地,觀測天文地理,最終形成了一套數學體系。最早數學還不叫數學,而是稱為算學。對于“結繩記事”法,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工具,情景再現當時人們的做法,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密不可分。
2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2.1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思想
數學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不僅僅在于調動上課氛圍,更重要的是挖掘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提高學生的整體教學文化素養[2]。比如,在“認識一到十”教學時,可以與宋代理學家邵雍的《山村懷古》“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相結合。這首詩歌不僅從頭到尾運用數字描述,更難能可貴的是順序相連。這首詩歌雖然簡單,卻不失意義,簡單的文字描述了安靜的田園生活,引得學生向往。從一到十,不僅讓學生認識了這些數字,還學會了一首詩歌,展現了數學風采,從而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
2.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上的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下,學生感受到的是刻板、單一,毫無興趣,甚至是產生厭煩情緒,所以要想讓傳統文化走進數學課堂,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舉行課前五分鐘講述小故事活動,學生在收集這些小故事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動手能力,還豐富了文化知識。在傳統文化滲透的過程中,可以列舉古代數學名人故事,這樣學生就會認識到我國數學方面的巨大成就,產生了強烈的民族榮譽感和自信心,這樣他們也會在數學學習中更加努力,以古代數學家為學習榜樣,樹立為現代數學做貢獻的理想目標[3]。例如在“圓”相關知識的教學中,對于圓周率π的計算,就可以引入古代數學家劉徽和祖沖之的故事,劉徽運用割圓術將圓周率的計算結果確定為約定于3.14,祖沖之又在此基礎上將精確度提高了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些古代數學家在貢獻這些成就的時候,都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和汗水,他們精益求精,嚴謹認真,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的同時,也會在榜樣精神力量的作用下,樹立學習自信心,最終在數學學習上不斷取得進步。
2.3多方面呈現傳統文化與數學的結合
其實在課本上也早已經提出了有關傳統文化與數學結合的問題。數學課本上有過這樣一道數學題,給出了淮河與長江的長度,讓學生比較兩河長度,這樣簡單的一道題實際上就蘊含了傳統文化。在課堂上,教師通過讓學生做這道練習題可以引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究,淮河在中國東部地區,發源于河南,是七大河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樣既講述了河流的發展歷史,又順利解答了這道比較大小的數學題。
新版小學數學教材在編寫的時候,就非常注重引入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比如在注釋和習題中就會有很多方面的體現,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立足于課本教材,合理利用這些豐富教學素材,從而達到傳統文化滲透的良好效果[4]。例如對于“雞兔同籠”這個經典數學問題,教師在教學應該為學生介紹這方面的數學文化,在我國古代的《孫子算經》一書中提到了雞兔同籠的問題,書中有言:“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教師會對這部分故事很感興趣,在知識學習的同時,深刻感受到了我國古人的卓越智慧,對學習數學產生了更多的熱愛。
3開展豐富實踐活動,展現傳統文化價值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不但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當中,還應該拓展教學空間,可以通過組織開展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也有助于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在開展數學主題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傳統文化元素,這樣學生就可以參與實踐活動的同時,也能對傳統文化的內涵產生深刻認識,強化了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并還認識到了數學學科的實際應用價值,獲得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5]。例如在學習“認識鐘表”知識的時候,除了要講述時針、分針、秒針等數學知識,還應該倡導學生在課下搜索獲取與鐘表有關的知識,古人以前是用什么方式計時的,鐘表在設計的時候是如何實現了準確計時的功能,并且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種類的鐘表,這樣的活動顯然會更有教學價值。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項任務量并不小的工作,這不僅考驗著教師的教學能力,對學生能否接受這樣的學習方式也是一個重大的考驗。教師通過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傳授學生知識。在數學教育工作中,不僅僅要注重數學教學,更要著重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使其了解傳統文化,充分學習傳統文化,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才是新時代新少年的重要任務。通過在數學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其實不難發現,傳統文化并沒有離我們的教學很遠,它無處不在。
參考文獻:
[1]耿淑英.小學數學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研究[J].才智,2019(08):119.
[2]江萍.讓傳統文化滋養數學課堂——淺議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J].小學教學研究,2019(01):4-8.
[3]鄭寶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方法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2):33-34.
[4]徐威.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數學文化的研究[J].數學大世界旬刊,2019(02):38-39.
[5]周建平.如何在小學數學中滲透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J].好家長,2020(04):73.
252350170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