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昀昀
摘 要:受應試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采用課堂講述、習題測試等模式開展教學,忽視學生反思性學習的指導,使得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對學生的學習很不利?!镀胀ǜ咧袛祵W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高中數學課堂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而反思性學習就是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高中數學;反思性學習;高中生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7-00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46
筆者認為反思性學習就是學生通過對學習方法和學習行為進行調整,以此獲得預期的學習成果的過程。它是提高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且具有實效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這一學習環節的指導,從而促使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鑒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首先揭示了反思性學習的特征和優勢,并挖掘其側重點,最后提出有效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一定的教學指導,以期促使高中數學教學的發展。
一、高中數學反思性學習的特征
(一)探究性
高中數學反思性學習不僅是對知識的表面化學習和反省,更是對數學問題的深入探討,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得到了發展。具體體現在反思性學習的開展促使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討,并找到問題的答案,從而在探究中找到自我,之后將其進行內化,并構建一定的知識框架,為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
(二)發展性
反思性學習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是一個自我調整和改進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的潛力被挖掘出來,還要使學生發展自身的思維,并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升數學技能,最終實現自我發展。由此可見,這一學習方式的開展具備一定的發展性。
(三)批判性
反思性學習是一個對學習過程不斷進行自我批判和改進的過程。這一學習過程的實施讓學生對已有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入,并對原來的認知進行批判,最后在不斷地探究中加以內化,為今后的成長提供有利的條件和保障。
(四)主體性
反思性學習是學生的自我認知得以提升的過程,更是一個學生的自我成長過程。這一過程的實施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而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所以在進行反思性學習時,教師注意反思學習方式以及學生的反思內容的設計,最終將反思性學習的價值和意義體現出來,促使學生主動反思,并體驗反思的意義。
二、高中數學反思性學習的教學優勢
(一)有利于課程標準教學理念的實施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的反思能力和探究意識進行培養,并通過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教學活動,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總結自身的信息搜集能力、新知獲取能力,最終滿足課程教學目標,從而使學生的數學技能、數學素養以及情感態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二)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缺乏深入學習,并且自身缺乏獨立思考,學習效率低下,使得自身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根本不夠了解。而反思性學習的開展就解決了以上問題。再者,反思性數學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在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本質的同時,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懂得如何學習數學知識,并對自身的知識框架進行建構,以此完成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
(三)有利于學生的反思能力的提升
反思性數學學習能夠發展學生的反思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自我反省習慣的形成。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會將課堂知識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總結目前教學方法的不足,之后取長補短,最后在完善中獲得自我提升。而這一能力的提升不僅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更加積極,同時針對生活中的問題也進行了探討,以此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三、高中數學反思性學習的教學側重點
(一)反思學過的知識
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要反思曾經學過哪些知識,這些知識與本次新學的知識有什么關聯,并形成一定的知識框架,構建自身的數學體系。再者,學生還要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總結和分析,思考這些知識能夠解決什么問題,自己是否對這些知識加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沒有,那么難點在哪里,易錯點又在哪里,應該用什么方法將其掌握,其他的同學又如何解決這一難點,我是否也可以應用相同的方法進行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在不斷的反思中解決問題,之后構建思維導圖,就這樣在知識構建的過程中,拓展數學思維,最后在不斷訓練和加強中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在內化數學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數學技能,為今后的發展鋪平道路。
(二)反思知識的應用
在學完數學基礎知識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應用。在應用的過程中,學生依然需要反思:第一,這些知識的應用方式有哪些,在今后的訓練中我們是否會遇到不同的習題類型;第二,這些知識解決了什么問題,怎樣才能靈活地將其應用,如何選擇找到簡單的解決方法;第三,考察這類知識的題目是否有其他的解題思路,在面對同一類型的題目時應該從哪個方向進行思考。只有這樣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快速地進行解決,并在不斷地積累和分析中形成自己的解題思維和方法,最終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豐富解題方法,從而得到自我提升和發展。
(三)反思學習成果
在學習完新的一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反思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思考是否掌握了其中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及時請教教師或者學生是否能夠自主掌握,通過這樣的反思有利于考察學生的領悟程度。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學習成果和學習成績進行反思,從考試成績中直接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并讓學生在考試中能夠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是否有效,學習中有哪些漏洞。學生在學習成績中分析哪些題目丟分,與自己的掌握情況是否相符,如果得出理想的成績,那么學生依然可以反思,將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總結,同時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出來,揚長補短,最終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四、高中數學反思性學習的策略
(一)課堂知識的反思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場所,然而很多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常常跟不上教師的步伐,看似已經掌握了課堂知識,但是在做題時又遇到了困難,而在教師指導時又似乎都明白了。這時,學生需要對課堂知識進行反思,思考教師的教學思路,以及數學概念的內涵,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課堂知識,整理自己的知識框架,從而掌握課堂知識,以此完成學習目標。例如,在學習“函數及其表示”一課中的概念這部分內容時,很多學生對高中函數的概念與初中函數的概念區分不清,所以導致學生在做相關的題目時常常會出現錯誤。為了減少錯誤,學生對函數的概念進行了反思性學習,思考它與初中函數概念的區別,針對高中函數所解決的問題能否用初中函數也能解決,思考它們的定義域是否一致,為什么教師要從這個角度來進行講解,教學思路又是什么。通過這樣的反思,學生對高中函數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的理解,以免今后在遇到問題時出現同樣的錯誤。
(二)習題解答的反思
很多學生在解題時常常會認為自己答案沒有問題,然而結果錯誤。這時學生需要對解題思路、解題步驟以及考查知識點進行反思,從而在反思中重新尋找結果,并鞏固題目的考查知識點,最終培養自身的分析、歸納能力,提高自身的解題準確率。例如,已知函數y=f(x),x∈[a,b],那么集合{(x,y)
y=f(x),x∈[a,b]}∩{(x,y)x=2}中元素的個數為(?).A.1? B.0? C.1或0? D.1或2 很多學生在看到題目時無所下手,經過分析,可以看出這個題目考查的是有關集合的知識,而在集合語言中,可以發現{xy=f(x)}、{yy=f(x)}、{(x,y)
y=f(x)}、{xg(x)≥f(x)}分別表示函數定義域、值域、圖像上點的坐標和不等式的解集,在本題目中集合的含義就是兩個圖像的交點個數,我們根據函數值的唯一性就可以判斷選C。學生在反思時,要從集合的含義來進行分析,并結合集合的特征,做出正確的答案。
(三)實踐應用的反思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是為了應用,高中數學也不例外。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講述理論知識以外,還要為學生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通過實踐對理論知識進行應用,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然而一些學生在實踐應用中常常會遇到問題,這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開展反思性學習,分析思維上的欠缺,以此整理思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了分段函數后,我讓學生運用這一知識解決了通信服務公司的優惠話費問題,運用分段函數選擇出最省錢的方式。如通信公司為客戶提了一種方案:前三分鐘一共0.1元,三分鐘后是每分鐘0.1元,計算學生在打電話時怎樣才是最劃算的?這道題目就要結合實際情況,運用分段函數找到更加省錢的方案,所以需要學生對通話時間進行假設,如果需要打60分鐘,那么一直打的話,花費是0.1+(60-3)×0.1=5.8元。但是如果是在每3分鐘之內掛斷,之后接著打,這時花費為60÷3×0.1=2元,所以這個方案是最省錢的。但是很多學生考慮不周,所以得不出最優的方案。這時學生需要對這一實踐應用進行反思。首先這一實踐應用是考查分段函數,因此需要從分段函數考慮問題,那么應該從哪里進行分段,很明顯就是從3分鐘這個時間點分開,之后結合題意,對號入座,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傊?,通過對實踐應用的反思性學習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所以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這部分內容的指導。
綜上所述,反思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必須對此加強注意和重視,然而培養學生的反思性學習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進行不斷探索和研究,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數學學科特點來設計學習內容,從而使學生養成反思性學習的習慣,以此提升自身的數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閆增光.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的探索[D].聊城大學,2017.
[2]白偉雄.淺談高中數學的反思性學習[J].數學通報,2006(12).
[3]岳亞軍.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的探索[J].數學大世界(小學五六年級版),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