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是人們表達自身情感態度的常用藝術形式,還對人們鍛煉身體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大部分舞蹈動作和節奏都是根據各個民族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和歷史文化演變形成,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哈尼族民間舞蹈的基本內容為出發點,對哈尼族民間舞蹈所具有的藝術特質進行分析,以便讓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哈尼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哈尼族民間舞蹈 藝術特質 文化內涵
一、哈尼族民間舞蹈的基本內容
(一)哈尼族概述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云南省境內,在云南省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中位居第二。他們將火看作生命之源,會定期組織族人開展相應的祭祀活動,并在各種祭祀活動當天穿著哈尼族的民族服飾。哈尼族人熱情好客、能歌善舞,在日常的休閑娛樂活動中,都會利用多樣化的舞蹈活動歡迎遠來的客人。同時,哈尼族在發展中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點的語言,并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成為哈尼族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
(二)民間舞蹈
哈尼族民間舞蹈不僅承載了哈尼族的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還體現了哈尼族人的生活經驗。由于舞蹈活動被哈尼族人用在重大的活動場合中,如結婚典禮、祭祀典禮等,哈尼族人都可以通過舞蹈形式和唱歌方式表達自身的真實情感。雖然歷史文化的演變發展,促使哈尼族民間舞蹈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但這些舞蹈動作中蘊含的藝術特質和文化內涵并沒消失,仍舊保持著哈尼族民間舞蹈的自然性、淳樸性。
(三)舞蹈形式
哈尼族舞蹈主要有休閑娛樂、盛大節日這兩個類型。其中,日常休閑娛樂形式的舞蹈具有較強的隨意性,對舞蹈動作的要求不高,主要是哈尼族人隨著音樂節奏舞動,充分表達了自身的喜悅之情。而在哈尼族盛大節日或者慶典活動中的舞蹈,都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例如,棕扇舞是指哈尼族人在跳舞過程中,借助棕櫚樹葉制作的扇子,增加舞蹈動作的優美性,且這些舞蹈動作多是模仿了大自然環境中的鳥類和獸類的形態和動作。此外,在哈尼族民間舞蹈中,族人經常會搭配各種樂器和道具,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鼓。鼓這種樂器在哈尼族人的心中占有最高的地位,主要是因為人們認為擊打鼓這種樂器,可以表達出哈尼族人對祖先的懷念以及對神明的敬畏,并在舞蹈中通過擊打鼓來祈求新的一年可以風調雨順,保佑他們生活平安。
二、哈尼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質
(一)藝術價值
由于哈尼族人的生活經歷與其他民族不同,這也使得哈尼族民間舞蹈具有獨特的歷史底蘊和藝術魅力,且不同的哈尼族民間舞蹈動作充分體現了人的體態之美。由于哈尼族舞蹈是以貼近大自然為設計原則,這就使得哈尼族人隨著獨特的音樂節奏進行舞動,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哈尼族人在設計舞蹈動作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和行為運動進行細致的觀察,并通過舞動肢體的模仿形成了各種舞蹈動作。也正是這種舞蹈動作創作形式,使得哈尼族舞蹈具有剛和柔的特點。雖然哈尼族民間舞蹈動作隨著時代的變遷出現了適當的調整,但這也更加突出了哈尼族民間舞蹈的藝術欣賞價值。
哈尼族民間舞蹈具有原生態的藝術魅力,是人與自然緊密結合的體現,通過觀看其舞蹈能獲得到不同的視聽享受。哈尼族民間舞蹈不僅能修身養性,還能在觀賞舞蹈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此外,哈尼族人跳舞多是以集體唱跳形式進行,有利于增強族人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這都是哈尼族民間舞蹈所具有的獨特藝術價值,值得人們對這種舞蹈形式進行傳承和弘揚,讓其他民族都能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二)藝術特點
六月年和十月年是哈尼族的重要節日,在這兩個節日中都會舉行大型的舞蹈慶祝活動。哈尼族人在這個過程中會根據不同的活動慶典類型,選擇不同的舞蹈慶祝方式,其中最為常見的慶典活動形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祭祀活動。在哈尼族的祭祀活動和慶祝活動中,族人為了表達出對神明的崇敬之情,都會跳“打莫撮”舞蹈。這種舞蹈動作沒有任何約束和限制,哈尼族人只要根據歌曲的節拍以及自身的心情隨意舞動肢體即可。通常情況下,哈尼族人在跳舞過程中,都是向指定的地點進行移動。常見的舞蹈步伐有滑步、顛跳步,或者是滑步和顛跳步相結合的形式。同時,哈尼族人在實際的跳舞過程中,還會借助各種道具,如銅錢、木棍等,主要是通過抖動棍子來擊打銅錢,發出不同的聲音。這種擊打銅錢的聲音,能夠與音樂節奏和舞蹈動作實現完美融合。
第二,歡慶節日。在哈尼族歡慶節日的過程中,經常會跳铓鼓舞。這種舞蹈具有龐大的氣勢,充分體現出哈尼族團結友愛和堅韌不拔的品質。而通過觀賞這種舞蹈能夠充分感受到哈尼族人的豪放和熱情。哈尼族人在跳舞之前,會推選出族內最有威望的族人進行“清酒祭鼓”,表示哈尼族人對“鼓”和節日的尊重。
第三,喜慶日子。哈尼族人在結婚時,也會在慶典上舉行具有慶祝性質的舞蹈活動。而且,哈尼族人在舉辦結婚典禮時,所有族人都會前來慶賀,通過跳舞來表達大家對新婚夫妻的美好祝福。婚禮慶典中常見的哈尼族舞蹈有龍縱舞和灑米舞,且新婚夫妻的雙方家庭也會利用對歌活動進行慶祝。
第四,耕種勞作。哈尼族人在耕種勞作過程中的舞蹈活動,都是哈尼族人辛勤智慧的體現。耕種是哈尼族人的生存方式,這種結合播種動作、種植動作、收割動作所創編的舞蹈,都體現出了哈尼族人的勤勞智慧。
三、哈尼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
(一)歷史文化
哈尼族民間舞蹈的形成,是根據哈尼族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逐漸演變而來的。因此,哈尼族民間舞蹈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即使是經過改編和創新的舞蹈,觀賞者也可以從舞蹈動作中深刻地感受到哈尼族人的實際生活狀態。例如,哈尼族人非常喜歡邊跳舞邊擊鼓,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對鼓這種樂器具有深厚的情感,還因為它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典故。據說,哈尼族人在古時候都是以打獵和種植為生的,為了避免族人在打獵中走失,哈尼族的祖先制作出了鼓,通過擊打鼓發出聲音,為那些走失的族人提供回家的方向。但更加神奇的是,鼓聲不僅不會嚇跑動物,還會吸引更多的小動物,為哈尼族人的打獵生活提供較大的便利。
此外,哈尼族的铓鼓舞充分體現了原始社會時期以女為尊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女人會為哈尼族人繁衍子嗣和延續生命。而且,不同的哈尼族民間舞蹈都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如以狩獵為主題所編制的哈尼族舞蹈動作,就能讓族人感受到祖先的艱辛生活,增加族人對當今生活的熱愛。
(二)神話傳說
現今,哈尼族的民間舞蹈中大部分舞蹈動作都是歷史傳承下來的,這些舞蹈動作具有神話色彩,且每支舞蹈的背后都有其獨具神秘色彩的民間傳說和小故事。例如,木雀舞是在親人死后所跳的祭奠舞蹈。在這個舞蹈的背后有一個令人感動的傳說。據說,有個渾身長滿惡瘡的哈尼族小孩子,父母為其尋遍了大夫也沒有治好他的怪病。而族中人認為小孩子的怪病是受到了神明的詛咒,為了避免牽連到族人,父母被迫無奈地將小孩子放在山洞里。也正是這樣,山洞里飛來的小麻雀,每天都會舔舐他身上的惡瘡,使得小孩子的身體逐漸轉好。直到他再次回到族中時,發現自己的父母已經去世。為了祭奠父母以及感謝小麻雀的救命之恩,他不僅在山洞附近殺了頭牛,還雕刻了木質的麻雀,舉著木雀以跳舞的方式告知父母“小麻雀救了他,惡疾已經痊愈”。就這樣形成了木雀舞,并逐漸流傳至今,成為哈尼族人的祭祀舞蹈。
(三)生活習慣
哈尼族不僅是崇敬神明的少數民族,還是對大自然懷有熱愛和敬畏之心的民族。這就使得哈尼族所編的各種民間舞蹈動作,都與自然事物保持著緊密的關聯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哈尼族民間舞蹈,就是與動物行為相關聯的舞蹈形式,如白鵝舞。這個舞蹈是哈尼族所有民間舞蹈中最為完整的舞蹈,主要是對白鵝姿態、飛翔、棲息等諸多方面進行模仿,并通過舞蹈寄托哈尼族人的美好愿望和遠大理想。此外,還有大部分舞蹈動作都是借助生活中常見的道具和物品所完成的,如碗、筷子、盤等,使得舞蹈動作更具有哈尼族人的日常生活氣息。
四、結語
綜上所述,哈尼族是對大自然懷有熱愛和敬畏之心的民族,這也使其創編的民間舞蹈,多是以大自然事物為創作原型。再加上哈尼族舞蹈的種類和形式較多,他們會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合適的舞蹈種類。而且,大部分哈尼族民間舞蹈動作都體現出了祖先的生活方式,且每個舞蹈背后都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神話故事傳說,這也為哈尼族民族民間舞蹈增加了神秘色彩。
參考文獻:
[1]羅列詩.哈尼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質及文化內涵分析[J].紅河學院學報,2014(03):015-017.
[2]張諦.哈尼族民間舞蹈的保護與傳承現狀及對策[J].紅河學院學報,2016,14(03):001-004.
[3]施懿珊.當代哈尼族民間舞蹈心理特征及在舞蹈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北方音樂,2018,38(06):196-196.
[4]王丹丹.哈尼族民間舞蹈探析[J].大舞臺,2011(02):134-135.
[5]楊晶晶.哈尼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質及文化內涵分析[J].中國文藝家,2019(006):89.
[6]張健,王飛,張鈺瑩.哈尼族兒童舞蹈形態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02):80-81.
[7]梁鋒,高敏.云南哈尼族傳統民間舞蹈的發展現狀——以拍手舞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4(0z1):1094-1094.
[8]楊晶晶,李海燕.哈尼族舞蹈基本特點及藝術成因探究[J].藝術大觀,2019(020):1.
[9]周霞.哈尼族民間舞蹈《竹瓦舞》的淵源及風格特征探究[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3):145-146.
(作者簡介:韓小楠,女,碩士研究生,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學)
(責任編輯 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