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德璽
【摘? 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將培育學生的德行品格,強化學生的法治觀念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重要教學目標,還要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在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下,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世界,了解世界發(fā)展的規(guī)律。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2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6-0034-02
【Abstract】In the classroom of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concept of rule of law as an important teaching goal of primary school moral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s, but also reflect on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 Under the premise of literacy,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understand the laws of world development.
【Keywords】Core literacy;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道德之于人的意義非常重要,必須從小就重視對道德的培育。因此,作為小學中必修的課程,道德與法治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道德的培育中加入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非常符合當下的教育需要,伴隨著當下對于教育的要求在不斷提高,良好的教學范式研究也勢在必行。那么,隨著時代的改變教師應當怎樣才能找到本課程的革新范式呢?下面就從小學課堂上的教學情況開始,在基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上,對課堂上的教學狀況提出一些思考。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現(xiàn)狀
在小學階段,就應該給學生的心中種下繁茂的德行種子,這樣能夠有效幫助其在成長中理解道德觀念,塑造良好的品行。這個時候的品德教育能夠引領他們樹立良好、端正的處世觀。但在現(xiàn)實的情況下,由于現(xiàn)在的教師或者家長太過重視量化成績,而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比如,我們經常看到在生活中有的學生雖然成績非常好,但在平時的待人處事中卻比較糟糕,甚至不知道禮貌德行,一味地追求自己的感受,這就是明顯的由于家長只關心最后的考試結果,而不重視對學生的品行培養(yǎng)。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不大,因此想要完全吸收道德的理念不是那么容易,但越是這樣越不能忽視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小學教學中的核心素養(yǎng)
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核心素養(yǎng),就是要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得當的、端正的品行風貌,在還未健全的心靈上培育出高尚德行的種子,幫助學生形成有價值的處世觀念,為將來的教育做好鋪墊。畢竟有了良好的處世觀念,才能為其良好的人生發(fā)展奠定基礎,為其將來在人生旅途中迎風破浪打好基石。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成效的思考
由于現(xiàn)階段很多教師比較注重主科的量化結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甚至是由于個人在品德教學方面的不足,無法為學生指明成長中出現(xiàn)的道德問題,導致教學工作還存在很多不足。
(一)部分教師教育理念落后
各地學校都不斷在實施新課改,新課程、新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但在小學教師隊伍里,由于有些老教師形成的慣性教學思維難以更改,始終秉持著偏頗的教學觀念,例如把實踐能力當成了認知能力培養(yǎng)、認為記住了某些知識就等于有了這方面的能力、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慣于從教的角度看待學,而不是從學的角度看待教、教法吞沒學法等。這些落后的教學思維就使他們形成了落后的教學范式,從而抑制了學生的德行發(fā)展。
(二)課本知識與生活脫節(jié)
知識本身有時候就不是那么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因此教師的任務應該是將教材中出現(xiàn)的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點,與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以比較口語化的方式進行表達。然而現(xiàn)在很多課本上的知識與生活中的事例無法產生聯(lián)系,部分教師也只是照本宣科,沒有很好地幫助學生去理解所學知識。
(三)授課方式比較陳舊
信息時代在進步,學生由于出生以來就經歷了各種信息的輪番轟炸,因此現(xiàn)在的小學生的信息接收能力都比較強,這個階段的教學模式就應該有所改變了。但部分教師還是一味地去憑借傳統(tǒng)講授的形式進行教學,而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感受以及在感知中學習、在體會中思考、在實踐中成長的天性,因此自然就得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再加上部分教師雖然表面上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教學形式,但形式僅僅只是形式,沒有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就顯得教學成效普普通通。最后由于現(xiàn)階段教師與學生的數量對接較大,教師難以承擔眾多學生的德行教育,無法合理地運用場地配置,使教學效果最大化,也就無法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
四、核心素養(yǎng)下加強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對策
(一)校領導牽頭,轉變教育理念
新的時期有新的教育范式、新的教學理念,就是需要教師去踐行嘗試。這部分應該由領導牽頭,領導首先要吃透新型的教育理念,才能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工作中運用新理念,收獲成效,帶動其他教師。同時也要告誡教學工作者,不能停止在教育中的學習。只有通過不間斷的自我學習、自我提升,教師才能適應不同的教材版本,才能適應不斷升級的教學理念,才能適應教學范式的轉變。與此同時,學校也要將教改落到實處,打造有助于教師學習的教學空間,不斷地推動教學理念升級,不斷探究新的教學范式。
(二)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教育融入生活
教師在開展道德法治教育時,第一步便是要熟悉自己帶領的學生,熟悉他們的性格、生活習慣以及作風。只有在熟悉的基礎上才能幫助學生完成良好的品德塑造。在實際教學中,應當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靈活變通教材知識的授予方式,豐富學生的感知形式。同時也不應該僅僅只是學于課本、用于課本,要學生真正能夠從教材上學到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教師要學生活潑好動、樂于表現(xiàn)的特點,通過積極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活潑生動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真正了解到、感受到知識之于生活的重要。同時在生活的實例中穿插品德教育,潛移默化的培育學生形成端正的品行態(tài)度、正確的德尚風貌,從而讓學生能夠通過生活進一步增強對道德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認識。
(三)創(chuàng)新教育范式,改變授課形式
道德與法治,相對來講是比較貼近生活實際、比較循循善誘的課程。但學生,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天性愛好活潑、好奇,無法靜下心來去品味良好德行之于生活的重要性。這個時候繼續(xù)照本宣科的給學生灌輸這些品德知識,對他們來講,無異于給他們添加束縛感強烈的條條框框。所以這樣來看,教師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品德教學思路,不再使用灌輸法,而是利用情景化情節(jié)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吸引到學生的興趣,然后讓他們在實例中去感受品德的重要性。通過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設計,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提高對知識的熟悉度,進而提升他們在道德層面的核心素養(yǎng)。
五、結語
當今的小學教師應當提高對學生道德與法治方面的重視程度,在道德和法治課程的教學中采取相關措施和改革方案,對道德法治教育進行改進和完善,結合教育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在掌握了學生的性格習性以及基本的品行觀念基礎上,轉變課堂主體,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位置,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制定不同階段的教學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吸納知識精華,從而使得學生核心素養(yǎng)穩(wěn)步得到提升,進而幫助學生樹立端正的品性態(tài)度,培養(yǎng)對國家和社會有益的人。
參考文獻:
[1]宋金花.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分析[J].華夏教師,2019(19).
[2]閆美麗.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9(14).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