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 要】伴隨著我國新課程的發展與完善,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全新的學科出現,它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在小學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現階段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出現一系列問題,教學有效性無法得到保證。本文以此為基礎,結合實際,針對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出可行性策略,希望本文內容對小學教育有所幫助。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課堂;小學教育;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6-0028-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new courses in our country, ethics and rule of law appear as a brand-new subject, which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especially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which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At this stage,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ethics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cannot be guaranteed.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ethics and rule of law based on actual conditions. I hop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helpful to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Keywords】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Promotion strategy
在當前我國小學教育領域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已經成為重點內容,并且在相關課堂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群體的道德品質,使小學生群體對于當前社會現象產生比較準確的認知,從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使自身綜合素質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小學教師必須意識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融入道德與法治的內容,促進小學生群體對道德與法治的內涵有更加深刻的認知。
一、現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方式單一枯燥
由于傳統的教學觀念依舊在影響著小學教育,因此很多小學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方式單一且內容枯燥。導致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非常被動,而不是主動去學習知識,在學習中無法獲得任何樂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逐漸降低,原本對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
(二)教師不重視對學生的引導
小學生群體普遍對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低,自主學習的能力欠缺,需要教師主動引導,才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然而在現階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方面的引導,學生能力有限,無法做到自主學習,課堂教學形式一成不變,直接導致課堂教學缺乏趣味性,無法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師不重視課堂教學質量
雖然我國教育領域目前實行素質教育,但是人們要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應試教育的殘留依然在小學教育領域內大行其道。應試教育只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依舊有很多教師盲目崇拜應試教育模式,認為“考試得分就是學生的命根”。
上述錯誤思想直接導致小學生群體的學習方向出現偏差,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獲得更高的考試成績,導致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脫離生活實踐,教學有效性無從談起。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小學教師認為,道德與法治學科不過是一門副科,地位遠遠沒有三大主科重要,小學生群體只需要學好三大主科就可以,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拒之門外”,這樣做無疑會對將來的小學教育產生不利影響。
二、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
小學教師必須摒棄應試教育的舊思想,及時轉變觀念,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真正有效地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師需要把課堂的主導權利交給小學生,不斷培養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在提升學習成績的同時,真正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教師需要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現代化教學手段出現,并且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會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多媒體教學設備、網課等,將重要的知識點整合后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松,從而保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師需要開展生活化教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基本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從而獲得社會實踐經驗。因此小學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開展生活化教學。小學生群體由于年齡和閱歷的原因,無法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所以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大量生活中真實出現的案例,引導小學生在輕松的氛圍內完成整個學習過程,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四)教師需要創建情境化教學方式
小學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構建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身臨其境”的情況下,感受到道德與法治對于人和社會的重要性。例如,小學教師在進行安全問題的授課過程中,可以構建出一個公交車內的情境,幾名學生扮演乘客,一名學生扮演司機,一名學生扮演便衣警察,還有一名學生扮演小偷。在該情境中,“小偷”試圖竊取“乘客”的貴重物品,得手后沾沾自喜,結果埋伏多時的“便衣警察”突然出動,將“小偷”逮個正著。情境教學結束后,教師立刻拋磚引玉,告訴學生偷竊是違法犯罪行為,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立志在未來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
(五)教師需要創建分層次教學方式
創建并運用分層次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幫助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開展。第一個層次,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頻繁的溝通,了解小學生群體的普遍學習需求。第二個層次,教師在掌握小學生群體內部不同的學習情況后,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按照學習能力的強弱來劃分,然后設計出不同層次的教學方式。
上述做法能幫助所有學生學習,讓所有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理解,從而保證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分層次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形成了對學習的自信心,大幅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
(六)教師需要創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很容易被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小學教師必須主動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不只是做學生的“良師”,更要做學生的“益友”,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和教師溝通,以及學生之間的溝通。教師在發現問題后,予以及時解決,保證小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教師在學校內和課堂上是絕對的主導,學生完全跟著教師的腳步走,幾乎沒有自主意識可言。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分組的方式,引導小學生群體針對某一個案例開展討論。這樣做不僅保證了所有學生都能有效參與課堂教學,還有效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鍛煉了學生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小學教師運用的各種科學高效的教學手段。現階段我國小學教育領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小學教師必須行動起來,真正將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傳授給小學生,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從而提升小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為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桂芹.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學周刊,2020(06).
[2]崔陽.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外企業家,2020(07).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