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倩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持續發展,人們也越加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繼而社會各界人士對教育行業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加。在初中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若只是簡單地講解教材上的理論性知識已無法滿足學生對學習的實際需求,而語文老師要想培育出更加全能型的人才,就一定要不停地探索語文知識的內涵,對語文課堂進行延伸,提高初中學生的能力。基于此,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展開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表達能力;提高策略
社會發展得越快,就代表著各行各業對高能力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課堂上,老師最為主要的授課目標就是培養及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提升學生考試分數與素質素養的關鍵,還是學生擁有較強人際交往能力的基礎。所以,初中語文老師一定要知曉自己所擔負的責任,并主動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一、爭做新聞播報員,提高口齒靈敏度
語言表達能力強很大原因在于學生自身的口齒靈敏程度,觀察他們對一件事情的表達是否完整具體,能不能把發生的事情清楚地講述出來才是重要的一個流程,而若想增強學生的口齒靈敏度,就需要讓學生多進行練習。因此,老師就應該在班級內開展“小小新聞播報員”的活動,此種方式就能夠有效輔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每一天學校內都會出現大量的新聞,老師就需要讓學生依次擔任播報員,看看哪一位學生可以把校內出現的事情完整地表述出來,久而久之,學生自身的語言表達水平必定會獲得提升。例如,在小紅和小華兩位學生來擔任新聞播報員的時候,他們從進入學校的那一刻就會開始認真觀察并詳細記錄校內所發生的部分充滿趣味性的新聞,小紅把視線全部投在了其余學生是否到校的具體情況上,于是其就細致地記錄了學生在進入學校或者是進入班級內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借助認真的觀察小紅就發現學生所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完全不同的;而另一名學生小華則是把自己的視線投在了每一位學生下課以后都做了什么,借助認真的觀察發現所有學生做的事情都有很大的規律,于是,小華把這當中的規律記錄了下來。接著,老師就要在課堂上預留出充足的時間,讓這兩名學生模仿“新聞聯播”去對班級內或者是學校內的事情進行播報,如此一來必定可以提高學生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用語言描述外形,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世界上所有物體都有著其自己的形態,此種形態每個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部分學生在觀察或者是描述這部分物體的時候通常會借助兩種方式,其一就是和其余學生進行交流:“你快看!這個東西真的好漂亮啊!”此種模式就是利用語言的表達來使他人用自己的感官對事物做出了解。其二就是借助畫筆將其完整地繪制出來,這兩種辦法都是十分有效的掌握物體形態的手段,但是對學生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卻并不具有太大的幫助,所以,老師就需要讓學生把自己所觀察到的、了解的物體形態利用語言的方式清楚、具體地描述出來。比如,在講解《綠色蟈蟈》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就需要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自己預先準備好的蟈蟈,然后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觀察,并組織好自己的語言。接著,老師就應該把全班學生劃分成多個小組,每個學生都要在小組內將自己所觀察到的形態利用語言進行描述,且所有小組都要推選出一位代表,在講臺上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全部表達出來。借助此種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分享閱讀感受,開展對話交流
學生都有親身感受事物的欲望,特別是對于一些充滿新鮮感的事物,他們更希望能夠親自體驗并感受這部分事物來深化自己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但是以往的語文課堂上,老師通常只重視學生是否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或者理解能力,卻無視了讓學生去親自感受、體會。所以,老師需要在語文課堂上按照教材內容去開展實踐性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的環節中和其余同學開展交流,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講解《岳陽樓記》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若是想讓學生對此篇文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就需要帶領學生去室外,站在較高的山岳上或者是樓上,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文章中作者的心理感受,進而和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在此種壯觀的情境中,學生必定無法控制自己想要和他人互動與交流的欲望,他們紛紛面對這種景觀發出感嘆或者是贊美的聲音。此時老師還需要讓學生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及想法,還可以利用自己所積累的知識來對此種情境進行描述,如此一來就必定能夠激發學生表達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若是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老師需要借助多種有效的授課手段和授課方式來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產生交流的欲望,繼而為他們將來的進步和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耿秀芝.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實踐與研究[J].亞太教育,2016(6):49.
[2]姜楊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途徑分析[J].華夏教師,2018(29):33-34.
[3]鄒萍.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策略[J].科技經濟導刊,2016(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