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源
【摘 要】 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課程的基礎,在小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數學的學習又不同于其他學科,數學更加注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而不能使得學生被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制定合理的學習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诖?,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了重點分析,以此來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學生自學能力? 培養策略
引言: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逐漸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是進行簡單的知識灌輸,并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學習能力,所以導致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學出現了效率低下的問題。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以學生為中心,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同時,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得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知識,對提升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自學能力的培養,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智力和思維能力,對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與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策略分析
(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一切事物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那么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想真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小學數學的知識學習,自學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的抽象含義,能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基本發展情況,制定并完善相應的教學目標,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目的,努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可以可以將抽象的數學定義轉換為生活中有趣的場景,比如學習正方體和長方體時,教師可以在生活中找一些常見的實體,在課堂上以實物作為講課輔助教材,可以使得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教材的定義,有助于學生對抽象定義的理解和體會,對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營造良好的自學氛圍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往往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忽略了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想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自學氛圍,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獨立的思考。教師應該提前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再進行疑難問題解答,這樣一來,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也有著深遠的意義。比如在學習“圓的面積與周長”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嘗試自主計算圓的面積與周長,然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想法,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也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教師適時的對學生進行鼓勵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需要教師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相應的鼓勵,在學生自學階段,難免會出現一些低級的錯誤,教師就應該對學生進行安慰和鼓勵,避免學生出現心灰意冷的現象。教師一句小小的鼓勵,就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自學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在學習方程式時,學生自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步驟不規范的現象,教師發現后就應該用“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再完善一下步驟就完美了”等激勵性話語對學生進行鼓勵。這樣一來,可以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印象,同時還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提升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結束語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要想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基本發展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鼓勵。同時教師還應該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得學生在培養自學能力的同時,還能夠有效地提升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激發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積極性,可以讓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同時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友平.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7,10(012):164-165.
[2] 孫莎莎.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5(009):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