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芝
【摘 要】中學生“國家認同感”的萌芽、培養與強化不能空轉,必須與國學經典融為一體,就像“鹽”融進文化的“湯”中。而這,需要一定的憑借和抓手,需要重構行之有效的實踐框架與路徑。比如深挖課程資源——我體驗我受益;中華經典誦讀——我浸潤我成長;網上節慶儀式——我實踐我能行。但愿,中學生依托“國學經典”能夠從重重遮蔽和蒙塵中發現“一眼活泉”,發現有關“國家認同感”的更多“閃閃發光”的因子,發生最接地氣的成長。
【關鍵詞】國家認同感;國學經典;深挖課程資源;中華經典誦讀;網上節慶儀式
中學生正處于“國家認同感”的強化階段,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播撒“國家認同感”的種子,盡最大可能使之開花結果,將是對他們一生的有意義的準備和回報,將是他們生命成長或職業選擇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程。強化中學生對自己歸屬哪個國家的認知,更是生涯規劃和情感大廈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由此對國家產生的歸屬感、忠誠度以及為之效忠和奉獻的心理意識和行為傾向,成為中學德育的一個重要使命和奠基性工程。
而這,需要一定的憑借和抓手,需要重構行之有效的實踐框架與路徑。“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這三個詞看似簡單地并列在一起,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遞進、因果和襯托關系,如有了對本民族的認同,才能親近這個民族的文化,同樣的,對國學經典文化認同了,才能過渡到對國家的認同。在這個意義上說,“國家認同感”的萌芽、培養與強化不能空轉,必須與國學經典融為一體,就像“鹽”融進文化的“湯”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一、時代追問:厘清現狀不可或缺
在為學生取得中學課程教學高質量而歡呼的同時,學校領導和思政課教師應該靜下來進行一些時代追問:這些蹣跚成長的中學生對我們國家的政策、制度、文化認可嗎?對那些“閃閃發光”的國學經典真的認可嗎?對我們的民族、習俗和傳統認可嗎?對習近平重要思想認可嗎?于是時代追問或者拷問顯得不可或缺,睜大火眼金睛,厘清中學生的情感現狀不可或缺,認清當下現實和中學生的情感遭遇而后采取必要的對策不可或缺。不可否認的是,有少數人常常對國家、對政府、對黨和國家的政策,表現出或多或少的不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個體來說,“國家認同感”意識有所淡化弱化
時下,部分人包括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意識有所淡化弱化。比如部分學生對于司法公正、政府廉政、醫院公平等表現出消極的一面;有少數學生對國內的讀書環境、發展環境和從業環境等持不信任態度,尤其對中學生將來的就業態勢表現出消極的一面,表示如果條件允許,愿意到國外去上學生活,因為他們認為國外對于中學生的發展更有利;有少數人對于教育擇校、地區歧視包括對中學生的歧視等等表現出極大的不信任……這一系列的“少數”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的警醒與深思。
(二)從學校而言,“國家認同感”教育缺乏有效抓手
部分地區或學校或班級的德育(包括“國家認同感”教育)內容、形式、載體與中學生成長需求和時代要求不夠適應,存在“單項灌注、機械傳授、直面訓導”等弊端,重知識教育,輕人文滋養;重理論說教,輕情境滲透;重個別談話,輕團體熏陶。“國家認同感”的教育教學,也缺乏有效抓手,沒有做到與課程資源的有效結合,沒有做到與情境教育的有效糅合,顯得粗糙、蒼白、空洞。中學思政課也常常理論多而情境少,顯得蒼白、粗糙和力不從心,其創新載體和實踐路徑亟待構建。
(三)從文化而言,“國家認同感”教育缺乏強力載體
從文化的傳承而言,一些家庭淡化了傳統的“根”的哺育,部分人缺乏對傳統優秀文化的正確解讀,做不到從傳統優秀文化中汲取精神養料,輕易地就認為“韓劇”“日劇”“美劇”比較好看,輕易地就成為某個二三流日韓影星的粉絲,輕易地就漠視、忽視甚至無視了中華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很少從唐詩宋詞等國學經典中汲取“國家認同感”方面的營養,更缺乏文化傳承與現實印證的實踐能力。于是出現了盲目西化、盲目崇拜他國明星或文化的現象。其結果是漸漸遺忘了“老本”,忽視了中華文化的“根”,漠視了“國學”中深厚的養分、營養和底蘊。
基于此,我們必須重構一種更為大氣、更為正向、更為長遠的德育觀、資源觀和價值觀,我們必須將“國家認同感”的無聲滲透、情境滲透和高效滲透作為創新點加以研究,我們必須挖掘“國學經典”中那些“閃閃發光”的史料,更深、更持久、更好地培育中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二、活動育人:以生為本不可或缺
(一)深挖課程資源——我體驗我受益
新的時代背景和課改視角下,我們必須重新確立一個更加周全的視域,那就是通過“國學經典”在學科課程中的無聲滲透,使孩子們的“國家認同感”變得自然而然”,真正達到“我體驗我受益”的目的。如在美術《中國龍》中可以進行國學經典的滲透:說一說與龍有關的節日、成語,并說說象征著龍的什么精神?(如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臥虎藏龍、龍馬精神、龍鳳呈祥……)還比如,音樂課也不能僅僅是音樂技能技法課堂,還應該是“國家認同感”滲透的主陣地,唱唱紅色歌曲,解讀經典音樂中的國學因子,讓“國家認同感”日益加深,浸潤于中學生的心底深處。
(二)中華經典誦讀——我浸潤我成長
“國學經典”中蘊含著的沉甸甸的民族素質滋養劑,不僅僅對孩子的成長有益,同時也是對全體中國人的精神滋補。可以對傳統文化等通過針對性的甄別、篩選和重組“為我所用”。可以引領學生早讀晚讀,讀深讀透,讀出素養、讀出“認同感”。在此過程中,中學生背記了多少已不再是唯一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們在感受美的同時品味到國學經典的博大,強化學生的“國家認同感”。的確,當國學經典“活”起來,融進孩子們的心底深處時,美在傳遞、文化在傳承、美育在滲透、品性被浸潤。
(三)網上節慶儀式——我實踐我能行
中學生的網上節慶儀式中也可以滲透國學經典,比如“國家認同感”詩詞知多少網上搜集活動,用古詩詞進行網上“國家認同感”的模擬比賽活動,“國學經典”我喜歡排行榜網上調查活動等等,讓中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在網上“生根發芽”。對此,班主任應為中學生搭建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網絡平臺:有置頂窗口,有“一對一”交流窗口,有群共享功能……身處在這樣的網絡場域中,中學生必將“喚醒自己內在的成長力量”。對于成長中的中學生而言,因為技術的先進而打開的活動版圖愈開闊,愈能在一個更廣的層面上強化“國家認同感”。
三、平臺建設:正向高效不可或缺
(一)注重國學史料篩選:鮮活、正向、厚重
“國學經典”浩如煙海,但“微博、微信、網絡的信息已多到亂花漸欲迷人眼。”對此,應引領中學生睜大火眼金睛去發現那些鮮活、正向、厚重的“國學經典”史料,比如屈原、文天祥等愛國詩人的意蘊十足的詩詞,比如另外一些熠熠生輝的“思鄉和愛國”之詞,一些“禮儀孝悌”和“家國一體”方面的優秀詩文……更多“閃閃發光”的事跡,更多“熠熠生輝”的因子。這樣的史料篩選中,教師應該既注重原生態的鮮活,又強調史料的正能量,使之成為滋養學生必不可少的“維他
命”。
(二)注重國學史料重組:情境、無痕、實效
面對鮮活的“國學經典”,我們還應該經過創造性的開發與整合,變成有價值的能夠有效激發“國家認同感”的情境案例——把理論變成情境,把說教變成“潤物細無聲”。比如可以創編《最美逆行者——只因這個國家值得“我”逆行》情景劇,拍攝《這個國家有“大國擔當”的大氣與格局》微視頻。而這一切,離不開“互聯網+”的保駕護航。這樣的史料重組中,教師應該注重情境的創設、注重德育與學科的融合、注重無痕教育,注重視角轉換,注重史料的立體呈現。一旦師生完成這樣的轉換,德育與國家認同感的生成就會變得自然而然。
(三)注重國學史料推送:高效、互動、探究
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聯網+”將有關“國家認同感”的資料、美文或者微視頻發布到QQ或微信家長群,使孩子們盡情欣賞、點贊、評論、轉發,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手機微信或QQ等平臺進行“國家認同感”的“微寫作”,之后拍照片或美篇或微視頻發布在釘釘群等,或挑選其中的優作可以上傳到學校網站,可以發表在博客等網站中——這既是一個自由表達的舞臺,又是一個立體呈現的舞臺,所以,學生對此的投入、熱情也就日漸高漲,國家認同感方面的“微作文”的精彩、厚重和搖曳生姿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依托“國學經典”強化學生“國家認同感”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見微知著,聚沙成塔”。而這,離不開教師多種角色的糅合,首先,教師應該是一個合格的“裁剪師”——將國學經典中那些耐人尋味的資源加以適當“裁剪”,使之與中學生的天性與童心對接,甚至與他們的職業選擇與生涯規劃相對接;其次,教師應該是一個高效的“融合者”——善于將國學經典恰到好處地融合在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中,使之發生情境育人和無痕育人的效果;第三,教師還應該是一個長遠的“印證者”——時時處處檢閱現實中學生的一言一行,是否體現了“國家認同感”的風范,中學生是否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踐行者。但愿,依托“國學經典”,中學生能夠從重重遮蔽和蒙塵中發現“一眼活泉”,發現有關“國家認同感”的更多燦爛、多姿、厚重的因子,成為中學生精神骨骼的補充,進而發生最接地氣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程曉云.清華附小的“活德育”[J].教師月刊,2013,(2):12.
[2]曾維平.最大限度地成全每一個學生[J].教師博覽(原創版),2017,(8):45.
[3]王曉嬌.見微知著 潤心無聲[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