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梅 李玉榮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課程,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學會利用法律來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增長。在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各種良莠不齊的資訊鋪天蓋地而來,難免會混淆視聽,使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受到影響。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培養十分重要。文章以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為例,分析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作用及主要策略。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法律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2-01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2.073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再加上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強,容易受不良行為的影響,所以,要對其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作用
(一)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客觀分析當代青少年的生活環境可知,多數家長在生活中并未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帶領孩子了解法律知識,培養其個人道德品質[1]。而在信息化時代下,很多初中學生都擁有移動設備,能夠輕易接觸到互聯網信息。這就會導致容易沖動、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受不良信息及文化影響的概率大大增加。例如,部分中學生在生活中未得到及時引導,但又被武俠片、警匪片中的打斗情節所感染,在和他人產生沖突時,出于模仿心理、好勝心理,便會利用暴力手段來解決問題,殊不知打架斗毆也會觸犯法律。為此,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便能有效規范學生的思想行為,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二)培養學生的維權意識
青少年因生活經驗、辨別能力不足等因素影響,還易成為違法犯罪活動中的受害者。對中學生而言,他們生活學習的環境相對單純,加上他們的社會經驗有限,這便為部分不法分子帶來可乘之機[2]。不法分子會利用初中學生生活經驗、法律意識不足的弱點,引導其觸犯法律,或侵犯學生的基本權利。而做好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能夠使他們具備更強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了解他人的哪些行為會使自己的基本權利受到影響,最終拒絕不良行為,或在個人基本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個人的基本權利。
(三)培養初中生健全的人格特征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和情感易波動的時期,對于自身的一些行為習慣缺乏正確的辨別能力。如果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沒有一定的法律意識的約束,就會導致自身的行為習慣缺乏正確的規范,久而久之,自我意識膨脹,會促使青少年極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也是對青少年自我行為習慣的一種矯正,告訴他們哪些事情可以干,哪些行為對自身的發展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法律意識的影響下,學生的一言一行都會得到進一步的規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法律法規,正確認識自身行為對于社會的影響,增強法律意識,促進初中生的健康成長。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律知識的普及,學生學會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與義務,遵從法律行為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踐行初中生的行為準則。這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最終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策略
(一)聯系生活選好法律教學素材
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想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需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做好法律教學素材的選擇[3]。在素材及法律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要從學生的校園生活、個人生活出發,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娛樂中有可能面臨的一些涉及法律的事件,并將其作為法律教學素材,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實用法律知識。此外,在互聯網時代,中學生接觸網絡的機會明顯增多,為此,網絡上的一些熱點新聞或娛樂事件,也可以作為教師用來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的教學素材。例如,調查發現,七年級學生中有很多熟悉網上購物,并且部分學生在購物中會和賣家產生一定的糾紛,但學生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于是,教師就可以將其作為法律教學的素材,在授課時利用一件網上購物案例作為課堂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為學生普及有關網上購物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部分內容。這一教學素材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對消費法的學習興趣大增,積極了解并學習合法維權的相關內容,培養了學生的法律意識。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法律
法律知識較為枯燥,尤其是法律法條的內容設計較為嚴謹,且具備一定的概括性,對活潑好動的中學生而言,可謂是具有“天書”級別的學習難度。若教師直接將相對晦澀的法律法條搬進課堂,不僅無法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更易使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教師要創設相關情境,將法律法規的內容融入相應情節、情境中,讓學生以具體的體驗和感受來學習法律知識,培養個人的法律意識。在情境創設上,一般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即教師利用網絡搜集有關法律的案例,通過事件視頻或圖片,讓學生了解相關內容,然后組織學生探討其中的正確行為、錯誤行為等,最終由教師進行法律知識介紹和總結。例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中學階段會存在一定的校園霸凌事件,但很多受害者及霸凌者往往不知道霸凌行為會觸犯法律,僅僅認為這是一種錯誤行為。為了幫助更多的學生保護自己,并約束自身的行為,教師播放了有關校園霸凌的演示動畫片,并宣傳了學生間正確的相處模式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這一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能夠聯想到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相關情況,培養了學生的法律意識,他們了解到校園霸凌屬于違法事件,并懂得在受到欺凌時應及時尋求成年人的幫助。
(三)游戲活動加深學生法律意識
在做好教學素材選擇及法律情境的創設后,要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可利用游戲活動來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對法律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教師可從公民應該知曉的基本法律以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應該了解的各項法律法規出發,選擇一則為學生創設對應的角色扮演游戲活動,讓學生來扮演違法者、受害者、法官或者其他執法人員等,教師進行適時的指導。這類游戲活動往往趣味性更強,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增加了對我國法律的了解,提高了個人的法律意識。例如,在學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教師組織班級學生開展了一個游戲。讓班內的一名學生扮演“奸商”,一名學生扮演“消費者”,再有一名學生扮演“執法人員”。教師向學生提出“奸商賣給顧客劣質產品或缺斤少兩商品”的主題,鼓勵學生自由發揮進行表演,并在表演的過程中利用法律來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這個主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激發了學生學習中的自主意識,有的學生為了扮演好“消費者”及“執法人員”的角色,通過教材及網絡搜索學習了有關消費法的內容,這使他們的表演更為真實和生動。而其他學生通過觀看表演,了解了在購物中哪些行為會觸犯法律,以及在遇到該類問題時要如何處理。此外,這一教學方式也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班級內笑聲朗朗,大家在愉快的游戲活動中學習了法律知識,培養了法律意識。
(四)注重法律的實踐運用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培養初中生的法律意識,需要將課堂教學中的法律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脫離社會實踐的教學是不完整的,僅僅通過課堂學習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對于提高初中生的法律意識意義不大。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問題中尋找自身的不足,將課堂學習的法律知識與親身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能夠幫助學生在懂法的同時學會用法。
那么,該如何增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實踐能力呢?首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初中生的課堂實踐能力。要想提高學生的法律知識運用能力,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在講解法律知識時,善于通過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辯論會、法律知識競賽等不同形式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各抒己見。教師則在活動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解答疑惑,提高法律知識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有效運用。通過有效的課堂互動,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在掌握并運用相關法律知識的同時,完成了法律意識的有效滲透。另外,還可以組織法律知識運用大比拼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運用法律的意識。要想讓法律知識融入學生的行為規范和意識形態中,就需要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更好地指導初中生在社會生活中充分運用法律知識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免受侵犯。道德與法治教師也可以邀請律師、法律專業大學生到學校進行法制教育講座,通過具體的案例和現身說法,使學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增強法制教育的實踐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初中教育是基礎教育中十分重要也較為特殊的一環,學生在該時期內特殊的心理因素會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阻礙。在利用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時,教師首先要明確對學生進行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作用,然后開展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法律、了解如何守法和維護法律的尊嚴,避免因對法律的理解有限而導致個人成為違法犯罪活動的受害者,守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邱文璇.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7):12.
[2]謝建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探討[J].教師,2019(18):75.
[3]劉曉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制意識的培養策略[J].讀寫算,2019(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