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財
【摘要】新課改大背景下,傳統的以教材、教師為教學中心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實需要了。在課堂中如何更好地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好,突出“雙主”地位,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成為我們高中歷史教師所需面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我校緊跟課改實際推行分層導學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打造“有故事”的歷史課堂,既能落實“情境”教學,又能助力歷史教育目的的實現。
【關鍵詞】分層導學? 故事情境? 思維訓練? 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9-0128-02
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教學,在課堂中落實“雙主”地位(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顯得格外關鍵,特別是要做好突出以學生的體驗作為重要抓手,把訓練學生思維作為主要任務。要緊跟課改的步伐,教師就要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將教學的視野集中到學生的發展上。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币獙崿F新課標所期望達到的理想效果,解決其中內在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依靠教師在課堂上創造性地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對課本內容、思想進行拓展與延伸。要在課堂中落實好“雙主”地位,我們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分層試題或者問題鏈的回答以提高他們的成就感。著名歷史教學專家葉小兵也積極提倡“情境教學法”,提倡要讓學生在課堂當中要主動參與,在發揮老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1]我們高中歷史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利用歷史故事作為情境教學就符合這一精神。從教學實踐中發現,歷史課堂教學運用“故事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得到更好的激發,培養學生想象與批判的思維,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從而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夠在課堂中得到更好的培養。
所謂“故事教學”方法,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主要是基于較為直觀的、感性認知的一種情境教學法。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一切事物都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2]當然,“故事化”的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并非是要教師去虛構或篡改歷史,而是在基于要更好地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前提下,教師“故事化”處理史實,挖掘歷史的重要細節,以此來增強教師所要分析的歷史史實的生動性,從而吸引學生學習與繼續探究的興趣,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難易不同的分層設問,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節中去分析問題,以此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成就感,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當然,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備課過程中,處理好教材,適當地補充教學內容,使歷史課堂更加具有趣味性。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王家范先生曾說過“出色的歷史老師往往也是講故事的能手”,在課堂上借助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和理解能力,有助于我們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陳衡哲教授也曾講到:“教科書減去了教師,便是一本白紙黑字的死書?!瓪v史的著者不過能盡百分之一,其余的九十九分,卻都在一般引導青年們的教師身上?!币虼?,教師要思考:當前我們的學生需老師給他們帶來什么樣的歷史課?那么關于如何選擇、處理史料,如何闡述歷史情節,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歷史的“故事”中,就成為分層導學教學下,落實“以學生體驗為主線,以思維為主攻”的重要環節。
關于選材,要有吸引力,但不單是為了“好玩”,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需要對“故事情節”進行適當的處理,還要緊扣教學內容,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皻v史故事敘述”主要來自于一種對歷史的理解方式,一種歷史思維的方法。所以一切教學活動的展開都將圍繞著思維訓練這一核心。[3]一堂“有故事”的歷史課堂,若能夠圍繞教學重難點,又能夠增強趣味性,從中還能夠落實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便是理想。
以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外交關系的突破》一課為例。圍繞“突破”展開學習,如何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中美關系緩和過程之艱難與不易?以基辛格“秘密”訪華為例。1970年10月,美國總統尼克松希望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從中周旋以促進中美關系的緩和。尼克松的這一意圖在11月份巴總統訪問中國時得以傳達。在巴總統的協助下,1971年7月美國白宮宣布尼克松總統將派遣基辛格到越南南方執行國事訪問。作為尼克松總統特使的基辛格經過了精心的準備和計劃,“秘密”地訪問了中國?;粮裣群蟮皆L越南、泰國、印度等國,到達巴基斯坦后,巴基斯坦總理宣布基辛格因天氣炎熱,身體不適,邀請他到總統別墅休息,因此躲避了記者的跟隨?;粮裨诹璩砍俗突固姑窈斤w機直往北京,順利瞞過大眾視野,成功與周恩來總理會面。
教材中關于基辛格秘密訪華并未進行詳細的闡述,教師可在教學中補充這一富有戲劇性的故事情節,并對學生進行難度分層的追問:此時的尼克松對華什么態度?此前的美國對華又是什么態度?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轉變?為什么是在1970年?基辛格訪華的一系列精細的安排說明什么?為什么要秘密進行?如何理解“突破”二字?通過深度追問,學生發散思維,探究與本課學習重點息息相關的幾個問題:一是中美關系緩和的原因;二是新中國成立后的20幾年里中美的關系狀況;三是中美雙方試探外交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四是能夠感悟中美關系緩和的來之不易,對中美關系不穩定的現狀進行反思,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的家國情懷得到培養。葉圣陶先生有一言:“教師為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诠适虑楣澋淖穯?,能夠更好地引導不同層次學生都能較為積極主動去思考,提高他們的課堂成就感,拓展思維,更有利于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另一個問題是,課堂的時間畢竟有限,每堂課都長篇幅地引入故事也并不現實。打造“有故事”的歷史課堂不一定是通過帶入故事來達到效果,教師在授課引導時,恰到好處的語氣、簡短有趣的反問、突如其來的轉折,都能夠給課堂臨摹上故事色彩。以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課為例。理解《臨時約法》的特點是一個重點知識,同時,枯燥的法律條文對學生的來說也是一大難點。教材中沒有提到的,《臨時約法》從制定到頒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曲折。若學生了解到這其中的一些細節,對于憲法內容的理解大有益處。
細節一:孫中山在辭去總統一職時,向參議院提出條件:新任總統必須遵守《臨時約法》的一切法制章程。這里可以看出,孫中山先生想通過法律的形式,反對“人治”,防止個人專制獨裁抬頭。細節二:在討論未來政府形式問題上,孫中山曾反對宋教仁關于采取責任內閣制的觀點,主張參照美國建立共和政府,實行總統制共和制。但就在袁世凱就任總統前夕,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卻將總統制改為了參照法國的責任內閣制,法律賦予總統的權力受到一定的節制。學生通過臨時修改憲法的內容這一細節,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臨時約法》防止袁世凱獨裁的目的,同時也更容易理解《臨時約法》的三大特點,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以及擴大議會的權力,都是為了維護革命的成果,維護民主共和制。
歷史研究的最終目的,永遠在于從大量素材中把過去的真相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4]歷史教育是一件浪漫與理性共存的事業,“故事化”呈現探究學習的情境,可以改變教科書自帶的類似背景、內容(過程)、影響等程序化的敘說。當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愿意聽、愿意思考與回答, 歷史課堂的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正應了盧梭那句“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
打造“有故事”的歷史課堂,是對教科書內容的“再造”。或是通過教師引導的語言,或是通過敘述的語氣,由此打造出來的“有故事”的歷史課堂,一方面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另一方面在教師的“引導追問”下,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葉小兵.歷史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夸美紐斯著,傅任敢譯.大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17.
[3]鄭浩.故事敘事理念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4.
[4]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