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增軍
【摘要】政治教育其實就是塑造學生健康、積極的思想。并通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培養其核心素養等。在政治教育中融入或滲透優秀傳統道德教育,既能讓政治教育內容更加豐富,能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活、有趣,容易讓學生理解,更能弘揚我國的傳統美德,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其思想道德的提升,實現政治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政治? 傳統道德?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9-0050-02
政治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學科,不但要理解和記憶的內容非常多,需要學生踐行的內容也不少。這對于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心的新時代初中生來說,雖然不難理解,但是難有興趣深入地學習、理解,并把政治思想落實到生活中、學習中。為此,教師經過研究、分析,在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思想、傳統文化、傳統道德,讓學生通過一些古典文化、故事、影視劇片段等等,來學習初中政治,理解政治思想,升華自己的思想認識。這不僅符合素質教育延伸性、拓展式教育教學的要求,也能豐富政治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接受,從而保證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就初中政治教育中如何滲透優秀傳統道德教育,展開討論。
一、初中政治滲透傳統道德教育的原則
(一)尊重內容的原則
初中政治雖然都是從德育方面培養學生素養,提高學生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的,但是為了學生能循序漸地學習和吸收,課程內容的設計也很有節奏。如新的起點、成長禮物、有夢就有希望、努力就有改變等等,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讓學生經過學習思想慢慢變得成熟,認識慢慢得到提升,目標也越來越明確。所以,在政治教育學中,要滲透優秀傳統時,選擇的內容一定要與教學內容切合,不能給學生教的是感恩主題,融入的傳統卻是成長、生命、意志等等。我們知道,在政治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道德教育,不但能豐富內容,降低理解難度,調動課堂氣氛,也是能強化主題,完成政治教育的任務。所以,每一次的優秀傳統道德的滲透,既要切題,也要自然、生動,在弱化教育痕跡的同時,還要突出主題,實現教育的目的。
(二)尊重學生的原則
課堂上如果沒有學生,教學就不成立。教學中不重學生,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習慣施教,教學就變成了灌輸,學生也就會從抱著求知欲來探究學習的這個狀態,變成了被動地接受。這有違新課程素質教育教學的要求——體現學生主體性,挖掘學生更多的潛能,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也不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和吸收,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針對這種情況,作為初中思政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但對于教學大綱中的內容設計,要尊重學生,對于要滲透其中的優秀傳統教育也要尊重。如學生的興趣、接受能力、認知邊界等等,要真正讓滲透進來的東西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所以,教師在選擇優秀傳統道德素材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知識基礎,接受習慣,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壓力。要選擇簡單的,學生容易理解,也能做到的一些故事或素材補充到教學中,就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司馬光砸缸,反映出其睿智、勇敢、果斷的道德品質;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也反映出孔融禮讓兄長,尊重父母的品德。這些故事,學生上小學的時候接觸過,現在學習既是溫故知新,又能實現道德教育的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中政治教學中存中的不足與問題
(一)理論灌輸太多,目標過于單一
為什么在新課標下,我們任何科目的教學,還是容易或者習慣性地陷入講授——接受,這個被動的模式中。究其原因,是我們的目標太單一,總圍繞著考試,追求成績,難免讓我們無暇顧及道德與法治中的其他教學意義,以為把計劃的內容講完了,根據教學大綱教完了,就算是完成了任務。孰不知,這只是形式上的任務完成了,實質的教育目的還遠遠沒有觸及到。新時代素質教育下,任何一門課的任務,遠遠不只是傳授知識,還有更多要履行的責任,實現的目標。就拿初中政治教育教學來說吧,它的目的是通過理論、實踐來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思想和道德。老師在教學中可以靈活地滲透一些其他內容,如語文中一些有思想道德教育的課文,我國優秀的傳統道德與文化,這樣既會讓課堂內容顯得充實、豐富,也能讓學生多方面的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教師只盯著成績,追求升學率,一味地給學生輸灌理論,導致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的理解,只停留在:這是一門需要靠死記硬背來學習的課程。學生在課堂上劃,在課下背,結果內容的靈魂,也就是核心思想,學習意義沒有吸收多少。在學生眼里,道德與法治只是與文化課有所區別的第二科目,而不是培養和豐富他們思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讓他們健康成長、發展的良師益友。自然,教學的有效性就不太理想。
(二)教學資源匱乏,教學內容單薄
過去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們的教學條件有限,教學資源相對匱乏,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僅憑教師的個人能力難以改變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都非常發達,在生活中、工作中教師只要能運用信息技術,不但在教學方法上、技術上會有所改變和創新,教學內容也會更加豐富多彩。還有各種各樣的印刷品鋪天蓋地,能滿足任何科目延伸性教學的需要。可惜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發現教師所運用的資料,除了課本,就是同步練、配套練,既沒有其他的傳統紙質資料,也不用現代的,應有盡有的網絡資源。究其原因:首先,道德與法治,雖然擔負著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從“要做事,先做人”的教育理念和目標出發,它教育作用比任何文化課都重要。但是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不管是教師的眼里還是學生的心里,它就是副課,是第二科目,考過關就行,沒必要浪費更多的精力、時間備課、填充資料等等;其次,教師在教學中疏忽了對自我的提升,既不熟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也不善于在網絡上去發現搜集相關的教學資源,如相關的影視片段、圖片、文字等,導致教學內容只限于課本、課堂,缺少豐富性,內容單薄。弱化了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力量和溫度,也讓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變得生硬,缺少柔軟性,沒有潤物細無聲的穿透力,也沒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初中政治教育中滲透優秀傳統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在內容中滲透優秀傳統道德,培養學生意志
雖然我們知道,道德與法治的內容本身就是教育學生思想,培養學生一些良好品質的。但是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學生心中的固板認識就是一門副課,一門必考的第二科目,弱化了其在學生心中的教育意義,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根據內容和教育主題,滲透或者融入一些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內容,強化學生對內容的重視、增強內容的教育意義。同時,課本外的內容,也容易讓學生接受,更容易感化或者教育他們。如,“增強生命的韌性”這一節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的困難、阻礙、失敗、失利,影響我們或者干擾我們夢想的實現,更為我們前行的路上豎起了道道障礙。但是我們不能為了這些挫折,而退縮或者得放棄,更要堅強地去面對、去克服,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實現自己的價值。可是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僅用課本上的東西,學生難免會覺得程式化。但是教師如果結合一些傳統文化故事,把這種堅韌、刻苦優秀品質和傳統道德自然地傳遞給學生,學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教育意義更大。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把《易經》中的這種品質、道德生動地講解給學生,不但能增強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的素養,也能讓其吸收其中的道德品質,達到政治教育的目的,完成有效的教學任務。
(二)在活動課中滲透優秀傳統,培養學生高尚品質
由于條件有限,認識有限,以往的初中政治課程內容設置比較單一,除了理論就是理論,教學的方法當然也除了講授就是講授。但是隨時代的變化與進步,學生的思想和接受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設置也要迎合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要。所以從單一理論知識布局與結構,變成心靈導航、實踐探究、閱讀與感悟等。教師在教學中除了理論的講解、分析,為學生組織一些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發現、去探索,驗證理論的導向作用。比如在“珍愛生命”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生命,強化他們珍惜生命認識。除了讓學生閱讀內容、分析內容、理解內容之外,我還在網上搜集了印度尼西亞海嘯的短片,讓學生進行觀看,看看在一些自然災害面前,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當時學生的感受很深,反應也很復雜,吃驚、不解、惋惜、恐懼等等情緒都有。結合這個短片中學生的認識以及短片給學生的感受和啟發,教師可以和學生互動,問學生:如果我們的親人、朋友、同學等等,在自然災害面前遇到困難,甚至是生命的威脅,你會怎么做?學生一下子陷入沉思,再進入激烈的討論。這不但激發了學生情感、熱情,也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提升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課程結束時,再讓學生集體朗讀汪國真的《熱愛生命》,既能從情感上激起學生的熱情,也能從認識上提升學生高度,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傳統思想文化融合在一起,實現它更深遠的教育意義。
(三)在實踐中滲透傳統道德,加強學生的愛國情懷
不管是小學的道德與法治,還是初中的道德與法治,都是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的,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學生有了實踐,他們才能更準確地理解理論,懂得道理。比如,我們一直給學生宣講愛國,愛國在具體的行為中要怎么做,不經過實踐學生就沒有一定的認識,有可能懷揣著愛國的理論、思想,卻在不經意間做不出愛國的事情。如,在書本上碰到國家標志性的圖片時亂涂鴉,對五星紅旗沒有敬畏心,對歷史事件亂加評論等等。這些行為并不是學生有意為之,就是因為我們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不完善,使學生失去邊界感。所以,筆者認為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要滲透優秀的傳統道德,讓學生去親歷、去感受,才能加強學生的認知,樹立學生的邊界感,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比如在“國家利益至上”的教學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走進歷史博物館,通過那些戰爭故事,英雄人物,讓學生認識歷史、拓展學生學習內容的同時,也讓學生懂得為了國家利益,他們要肩負的責任和義務。更明白,那鮮血浸染的五星紅旗,有多少英雄愿望與夢想,從而讓學生吸取傳統道德的力量,養成自己點點滴滴中愛國、敬國的行為和思想情感,升華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意義。
四、結束語
總之,在各個學科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與道德,不但是對教學內容的補充,延伸教學的思想和意境,讓學生更容易走進內容,理解內容,實現教學的目的;同時,更是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與道德的途徑和方法,更是經久不衰,傳播久遠的策略和關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傳統道德文化,既能培養學生的高尚品質和愛國情懷,也能提升學生素養,豐富學生思想,培養出新一代不怕苦、不怕累,在生活中、學習中勇往直前的好青年。這既是政治教學的意義,也是我國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何吉,鄧嶸.家國意識的再建與重構——論當代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傾向[J].湖南社會科學,2010(6):161-163.
[2]趙士祥.“神人”歷史人物的教學藝術——學習張元先生講隋唐史[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2):10-13.
[3]陳興麗.思想品德課利用本土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8.39.
[4]葛晨虹.新時期弘揚仁義禮智信傳統美德的意義[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