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芳

【摘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根本在思政,如何進行課程思政設計,使課程思政與課程本身的理論知識體系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在掌握課程專業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課程教學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以《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課程為例,分析和挖掘課程知識的思政點,設計相關的問題和案例,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課程的教學中,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數字圖像處理? 課程思政? 教學設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2-0160-02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綱要》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課程思政作為黨在新時代下加強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舉措、新要求和新方向,從根本上回應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1]。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是計算機專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和人工智能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不僅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醫學影像處理、氣象等領域上有非常廣泛的應用,而且在日常生活種也具有普遍的應用,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1)知識目標。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有數字圖像處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圖像處理系統的組成,包括圖像信息的基本知識、圖像的傅立葉變換、離散余弦變換和沃爾什變換等基本的圖像變換、圖像的壓縮編碼、圖像的增強和復原、圖像的分割、圖像的描述等。(2)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利用數字圖像技術解決應用問題的初步能力,為在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等領域從事研究與開發打下扎實的基礎。(3)情感目標。通過融入思政案例和分組討論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以及嚴謹踏實的學習習慣和愛崗敬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課程思政建設現存的普遍問題
1.1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體系脫節
長期以來,思政課程與其他專業之間的“兩張皮”問題一直存在,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往往存在以下幾個誤區:(1)把課程思政等同于思政教育,很多老師經常把課程思政當作是思政教育,在課堂上專門花些時間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例如解讀一些紅頭文件和國家政策,鞭策學生努力學習等方式。(2)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精神等同于介紹科學家事跡,不難發現很多不同類型的課程都介紹相同科學家的事跡,與課程的知識體系毫無聯系或聯系甚微。
1.2思政素材高大上,但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生硬
課程的思政元素需要結合課程內容精心設計和挖掘,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課程的教學過程經常出現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的現象,容易讓學生產生被說教的逆反心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很多課程都會結合時事進行思政,天問一號發射事件在多門課上都作為思政案例,但是沒有闡述天問一號發射與課程教學的關聯,所以思政的預期效果很難達到??谔柺?、語錄式的語言也常常被用來作為思政的方式,缺乏引導和給與思考的空間。
1.3課程思政急于要效果、要成績
為了響應全面推進課堂思政,大部分高校存在一刀切現象,所有課程所有專業一起實施,很多課程為了完成任務,便出現為思政而思政的現象。
1.4不完善的評價機制阻礙課程思政的深入探究
目前高校教師科研壓力大,大部分學校存在重科研的現象,高校的考評機制偏向科研,大部分的教師工作中心都投放在科研上,在教學的研究和創新上不夠,沒有花更多的精力處理教學與育人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中注重專業知識的教授,忽略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直接影響了課程思政建設效果[2]。
2.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情況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和人工智能專業的核心課程,具有廣泛的應用,而且與其他課程的關系密切,在傳統教學評價機制的影響下,教學設計很少考慮“育人“環節。
隨著課程思政的全面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也愈加明確。在課程教學的不斷改革創新中,通過以點帶面,課前、課中、課后全方位結合的模式把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地各個環節中,具體實施如下:
(1)課程教學大綱中增加立德樹人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
在教學大綱地課程培養目標中增加立德樹人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全過程各環節,突出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歷史規律、準確把握基本國情、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2)把思政元素融入教案中
教案是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具體實施,所以為了使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教師應重新設計教案,在教學的組織方式、教學方法上創新,根據課程內容設計適當的思政案例和思政元素。例如在教學組織上,充分利用互聯網和電子信息技術,采用PBL模式,利用問題導入等手段讓學生了解更多相關的先進技術和事跡,引導學生科學思考,有效避免思政案例生搬硬套的現象。
3.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課程思政元素設計
課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立德樹人,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思政教育元素包括:
(1)核心價值觀——民主、自由、和諧、愛國、敬業
課程教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指導和引領教師和學生,在引用的案例中突出民主、自由、和諧、愛國、敬業。
(2)培養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推動技術進步
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思政案例讓學生真正感受科技創新改變世界,激發學生工程實踐的創造力。
(3)樹立正確人生觀,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做事先做人,課程思政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學生自信、自強、友善的個人素養。
4.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課程內容的思政案例教學設計
根據課程各個章節的知識點,設計相關性強的案例,讓思政內容有機地融入到課程的理論知識中,如表1所示。
思政案例在每個知識點中呈現的方式有所不同,例如緒論部分以技術應用呈現;大部分思政案例以案例驅動和問題驅動的方式呈現,使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
以圖像分割知識點為例,介紹案例驅動下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課前,學生通過線上發布預留與課程思政案例相關的問題,了解相關先進技術,并通過線上回答問題參與線上討論。
課上,教師結合線上預留的問題和學生回答的情況,進行總結和討論,然后引入利用醫療機器人初步診斷和消毒相關新聞報道并解釋機器人的工作原理,從而引入人臉識別,介紹湯曉鷗團隊的事跡。由于課前已經布置相關問題,課堂上主要以學生介紹為主,并適當進行討論,然后教師總結并點題,介紹圖像分割相關理論知識。這樣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真正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課程結束后,我們也通過網上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植入的課程思政案例的印象和是否具有很好的教育激勵作用,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1.2%的學生都認為有很好的作用,只有8.2%的學生認為作用很小。
5.結束語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結合課程特點引入思政元素,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態,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程思政建設也是推動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改革的積極動力,只有把課程建設好了,課程思政才能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所以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在課堂,教師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起到潛移默化的滋潤作用,把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合起來,要像鹽滲透在食物中,糖溶于水中一樣。
課程思政元素的設計不僅要涵蓋中華優秀文化,也需要與時俱進,通過兩年多的實踐,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課程的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已基本形成有機的結合,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將更加深入地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不斷引入先進技術,結合國家的需求,培養更多具有正確人生觀、創造力和愛黨愛國精神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張大良.課程思政: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J]. 中國高教研究2021(1):5-8.
[2]高亮,胡煜.高校計算機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