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越 吳華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網絡資源和信息媒體的興起和使用。基于對支架式教學策略內涵、環節的闡述和對翻轉課堂與數學教學現狀的梳理,本文探討了在數學翻轉課堂中引入支架式教學策略的形式,構建了支架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并為數學翻轉課堂提出細化設計。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 翻轉課堂? 建構主義? 最近發展區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5-0156-02
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中提出,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堅持信息技術和教育深入一體化的基本概念。智能環境通過改變教學與學習的方式,進而改變了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環境,積極發展新模式,鼓勵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教學創新,在新環境中進行教育改革勢在必行。[1]翻轉課堂借助網絡空間,延拓課堂空間,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流程,對課堂進行重新定義,逐漸成為具有信息時代特征的新型教學模式。
但翻轉課堂作為美國課堂形式的代表,其“自由性”是中國課堂不可及的,因此,要在我國實行翻轉課堂,必然要考慮我國本土的教學特征,以更規范化的形式展開翻轉課堂的教學研究,借助更穩定的教學策略,對翻轉課堂教學進行細化研究。
1.支架式教學概述
1.1支架式教學
支架式教學這一概念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但縱觀現有的支架式教學概念在某種程度上都與建構主義關于教與學的理念不謀而合,尤其是強調“教”的支持、引導與協助。現今,對于支架式教學最有影響、應用最為廣泛的定義源于歐共體“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的有關文件: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想要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首先要將學習任務進行分解為單層次的內容。[2]
1.2支架式教學的基本環節
支架式教學實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提出的一種教學策略,包括搭建支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五大教學環節,每個教學環節之間依靠教師創設的支架逐層遞進。
2.翻轉課堂與數學學習
2.1翻轉課堂的內涵
翻轉課堂的核心在于“先學后教”。傳統的教學主要是由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學生在課下通過作業或練習進行知識的內化鞏固。而翻轉課堂教學則將傳統課堂中知識傳授的環節以視頻或其他教學資源的形式在課前進行,課上則探索學生在課前學習時產生的問題,通過小組探究活動學習等方式在課上達成知識內化鞏固。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翻轉課堂教學內涵與形式也在不斷擴充。
2.2數學翻轉課堂教學現狀
翻轉課堂為學習者提供交流、探索的機會,為師生活動和學生的自由探索提供充足空間。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種教學方式課堂活動過于豐富,學生自由散漫,教學效率無法保證。對國內外有關翻轉課堂的研究進行梳理可以發現數學翻轉課堂教學中“形轉而神不轉”的問題比比皆是。王慧君在其研究中指出,目前的模式缺乏對教學環境的深層次認知,未能充分揭示個體與環境、媒體等因素之間的交互關系,局限于對學生活動的中觀維度的理解,導致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活動時過于簡單,為活動而活動。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應與任務性更明確的教學策略結合,對翻轉課堂教學進行更深一步的細化設計,盡力緩解教學中出現的“為活動而教”“視頻天花板”“任務不明確”等現象。
3.支架式教學策略在翻轉課堂中的應用
3.1支架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結合國內外經典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基礎,以支架式教學的環節為主線,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支架式教學策略在翻轉課堂中的應用流程圖。
教師在進行教學前要依照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進行詳細分析,厘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將學習任務分解設置各個教學階段學生應完成的學習活動以及即將完成的目標,接下來明確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探索,最終形成個人成果進行展示,課后再進行多元評價,教師和學生進行雙向反饋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打造個性化的學習環境。
3.2支架式教學策略在翻轉課堂中的應用形式
3.2.1問題支架
問題支架是支架式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支架類型。依據“以問題為中心,以方法為中介,以答案為結果”的原則,可以將問題支架的設置分為五個層次,并結合翻轉課堂課前、課中和課后的特點,將淺層次問題支架嵌入翻轉課堂的課前教學環節,深層次的問題則留給課上和課后進行探討,如表1所示,其中“√”代表“已知”。
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只能通過練習和講解,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再認能力。但借助支架式教學策略在翻轉課堂中創設的問題支架,學生在課前就能夠達到“識記、領會”的目標,再通過深層次的問題支架逐漸提升多元智能,解決生活中更多開放性的問題。
3.2.2資源支架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迅猛發展,新型電子化學習資源越來越受到歡迎。翻轉課堂最主要的特點是借助豐富的學習資源,在課前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初步建構。但這種資源的豐富性既是翻轉課堂的優勢,又是其缺陷所在。學生常會過度依賴資源,無法明確學習任務,對學習產生盲目性。于是,當資源以支架的形式出現在教學中,將導學案、視頻資源、音頻資源、互動軟件資源等進行有效調和,以資源支架為起點和工具創設翻轉課堂,就會減輕這種因資源數量過于龐大,種類過于冗雜而產生的“迷途”現象。
4.支架式教學策略為翻轉課堂帶來了什么
4.1鮮明的學習任務
圍繞最近發展區,教師可以將學習任務進行分層,合理設置教學支架和學習支架,組織教學活動,由淺入深逐步達成高階目標。這種學習任務的鮮明性再結合翻轉課堂的“靈活性”,將為課堂增添更多活力。
4.2融洽的探究活動
翻轉課堂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平臺在課前、課中、課后都盡力做到師、生、技術之間的良性互動,主動建構、自由探索的空間被拓寬。但現有翻轉課堂教學充滿了形式上的“互動”,對學生能力的提高不能落在實處。支架式教學策略的加入能夠幫助學生在進行探索活動時提升自發性,活動時有理有據有方向。
4.3主動的知識建構
翻轉課堂中,學生把握著課堂的主動權,教師只在必要時出現給出建議或引導。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總是想方設法的對學生盡量幫扶,教學支架和學習支架的放置和撤銷不及時。支架式教學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主要支撐,秉持“以學生為中心”和“主動建構”的教學理念,在翻轉課堂中使用支架式教學策略,必定能夠創設內容豐富、支架合理的課堂教學環境。
5.結語
支架式教學策略的加入能夠彌補翻轉課堂在資源設計、開發與應用方面的諸多不足,期待本研究能夠為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4):118-125.
[2]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