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充繼
摘 要:從環境史觀的教學理念出發,進行歷史知識的講授,可以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理性地看待歷史事件。要結合教材大綱,設計教學計劃;延伸課外教學,加強環境認識;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展開辯論研究,還原事件本身;結合歷史事件,展開環境反思。
關鍵詞:環境史觀;歷史教學;環保意識;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2-0048-02
當前,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環境保護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責任,也是全人類集體的任務。環境史和歷史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在現代社會發展中起著很大的作用。高中階段的學生對是非的辨別力較強,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注重相關知識內容的滲透,激發學生的潛能,進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一、環境史與歷史的關系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專家、學者等比較注重研究政治史、經濟史等內容,這些大方向內容的研究,會使人們逐漸忽略微觀歷史的內容。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歷史學方面的研究越來越注重環境史觀的內容,大量的史學家通過文獻、資料、內容的推理,發現當今環境的變化和歷史的發展非常重要,也由此誕生了環境史、綠色環境史等內容。這也充分體現出環境史觀和歷史課程的緊密關系。
高中階段的學生能力較強,在進行學習的時候,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思維,并且能夠對歷史事件產生自己的想法,有較清晰的是非觀。首先,作為歷史教師,應當在歷史課程中將環境史觀進行有效整合,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內容上的挖掘與學習,提升學生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增強學生的保護意識和危機意識,讓可持續發展戰略深深地刻畫到他們的思想觀念中。其次,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內容和教學計劃,選擇合適的機會展開歷史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不斷豐富他們的環保觀念和意識。
二、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環境史觀的策略
1.結合教材大綱,設計教學計劃
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是學習歷史的重要依據,也是教師設計課程環節的重要依據。高中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較強,對于外界事物有著自己的判斷思維和想象能力。基于此,在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大綱中的內容,對比環境史觀的內容,調整好教學計劃,選擇合適的教育契機,將二者有機融合,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穩步提升。
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的教材內容豐富,主題為中西方古代近代史中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變化。這些內容是良好的教育素材,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大綱進行設計,構建高效的課堂。如第二單元的“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一課,在講解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候,教師同時也可以滲透環保的內容,如殖民地的擴張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并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世界市場的拓展,導致各個地區爆發了不同的疾病,對動植物的生長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等。這些內容,需要教師合理設計教學計劃,以促進學生環保理念的提升。
2.延伸課外教學,加強環境認識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教材中的知識不是很全面,教師應適當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利用相關的歷史知識來提升學生的能力,加強學生對環境的認識,并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樣,能讓學生進一步將環境的危害和人類的生存有效進行關聯,提升其環境保護的意識。
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材中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一課,主要講述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本章的知識內容中,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了“珍妮機到蒸汽機”的內容,并描繪了當時由“工場”到“工廠”的轉變。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教材中沒有的內容,如隨著蒸汽機的大規模生產和使用,城市中煙筒林立的照片,還有人類為了追求經濟發展過度開采自然資源,如鐵礦、伐木的圖片。這些內容,能促進高中生不斷思考,真正了解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對自然環境也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
3.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
當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一些較為久遠的歷史內容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為學生構建一個虛擬的情境,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印象。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并通過環境的變化和圖片的對比,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這樣,不僅能夠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還能夠增強學生對環境史觀的認識,并對他們的視覺、聽覺形成直觀的沖擊,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材中“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課,講述了在蒸汽機時代以后,人們展開科學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本節課強調了“電氣時代”的到來。因此,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當時的情境,如萊特兄弟的飛機、三輪汽車、化學工業品的誕生等,并利用視頻中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觀察燃油、煤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讓他們將歷史與環境緊密結合,不斷提升他們的環保意識。
4.展開辯論研究,還原事件本身
在歷史教學中,學生有著自己的思維和想法,他們會在學習中針對具體的事件進行討論和研究。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性,選擇合適的知識內容,引導他們進行辯論。教師可將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分成兩組,讓學生結合學習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和辯論,闡明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在彼此辯論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還原事件本身,更好地達成教師的教學目標。
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材中“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課,講述了我國近代史中的“自救”過程,并描繪了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以及曲折的發展史。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對“洋務運動”展開討論,引導他們對當時建立的“近代軍事工業”進行辯論,說出優點和缺點,將其分成兩組,引導他們不斷地反駁對方的觀點和理念。在學生掌握了本節內容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展開環境史的教學,對江南制造總局、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進行分析,并指出這些工業對當時的自然環境的危害,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觀念,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5.結合歷史事件,展開環境反思
在學習了一些歷史知識后,學生會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基于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和規劃,引導他們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思,并進行總結,結合相關的歷史事件展開對環境的反思,說出自己的感悟。這樣,能讓學生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識深深地刻畫在自己的記憶中,使歷史和環境史觀在他們的思維中得到真正的關聯。
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材中“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與“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兩個單元,在累積了中西方經濟發展變遷后,教師可讓學生說一說對周邊的環境給人帶來的危害和影響,哪些是不可逆轉的,哪些是可以補救的等,展開環境反思,進而提升自身的環保意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環境史和歷史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在現代社會發展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大綱,設計教學計劃;延伸課外教學,加強環境認識;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展開辯論研究,還原事件本身;結合歷史事件,展開環境反思。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姜波.生態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J].當代教研論叢,2016(11).
[2]林少媚.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J].教育導刊,2005(03).
[3]夏紅永.談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環境意識[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7(01).
[4]鄭斌.環境史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及改進研究[D].南昌大學,2014.
[5]王守謙.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環境教育[J].黑龍江史志,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