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幼玲
【摘要】具身認知理論認為人是通過身體與世界的互動以及身體對客觀世界的作用而產生知覺和認識世界的。基于具身認知視角的作文教學,強調的是環境的創設對學習者認知的影響,調動學習者基于身體各感知器官加工信息的能力對寫作的積極性。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具身認知理論知識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關鍵詞】具身認知;寫作;興趣;情境;體驗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 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常規課題“基于具身認知的高中任務驅動作文案例研究”(編號FJJKXB19—605)的研究成果。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的做法是:布置一道作文題,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生絞盡腦汁完成800字長篇大論;教師批改作文時,邊改邊埋怨學生作文內容空洞,不知所云,條理混亂,語言匱乏,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講評作文時,列出幾點不足,講講審題立意,謀篇布局;最后是佳文展示。這樣的作文教學老化,枯燥,脫離實際生活,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長此以往,學生談“寫”色變,很難激發寫作興趣。
法國身體現象學的代表人物梅洛-龐蒂曾說過“世界的問題,可以從身體開始。”其在代表作《知覺現象學》中提出了“具身的主體性”這個概念,他認為我們的心智或認知深深根植于我們自己的身體以及我們與外部世界的交互體驗中[1]。也就是說,我們的認知、體驗與身體、所處環境交織在一起。人是通過身體與世界的互動,通過身體對客觀世界的作用而產生知覺和認識世界的。“環境是認知發生的先決條件,也是呈現知識的隱喻載體,只有在與環境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心智才會不斷成熟;身體不僅是承載心智成長的載體,還與大腦、環境融為一體,缺一不可,共同促進學習的發生。基于具身認知視角的作文教學,強調的是環境的創設對學習者認知的影響,以及調動學習者基于身體各感知器官加工信息的能力對寫作活動的促進作用。”[2]
一、抓住契機,創設教學情境
“情境性是指認知活動不僅僅發生在‘腦中,更多的是產生于腦、身體以及世界的動態交互中。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認知、身體及環境集成系統的認知結構,認為環境和身體一樣,是認知系統的一部分。”[3]因此,教師應該善于抓住有利于作文教學的契機,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思考問題,有助于激活學生先前的知識經驗,促進其對新知識的理解,加深其對正確知識的內化。
比如,高考成績公布后,校長在國旗下講話時,激情澎湃地宣布了本校×××是龍巖市狀元,多少人上了600分,上線率是多少等等,場上一片沸騰。借著這個興奮勁,回到班級后,筆者讓學生以“高考改變命運”為題寫一篇作文。有學生這樣寫道:
高考是一次機遇,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遇。如果沒有高考,作家劉震云可能還在西北戈壁灘搬磚;如果沒有高考,導演張藝謀可能還在背著海鷗照相機搞攝影;如果沒有高考,京東CEO劉強東很難走出窮鄉僻壤;如果沒有高考,“北大保安”張俊成很難實現人生的完美逆襲;如果沒有高考,許許多多的寒門學子就很難通過平等的渠道去實現人生的理想和目標。作為目前最公平與科學的選舉方式,高考給無數底層人提供了一條向上的通道。高考,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也許有人會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何必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呢?那么,我想問,在漳平這么一個出門見山、抬頭望月的小城鎮,你又能找到幾條通向羅馬的大道?唯有擠過高考這座獨木橋,我們才能走出這四方天地,去看看外面的天有多大,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閉塞會遮擋人的視野,貧瘠會限制人的想象,唯有考上大學,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
又如在一次考試中,班級有一位學生作弊,結果受到了學校的嚴肅處理。借此契機,筆者以“誠信考試”為主題召開了一次班會課,要求個別學生上臺發言。結果,有一位學生這樣說道:
詩人說:“誠信是三月的春風,是三月的花海。”商人說:“誠信是百年的字號,千年的招牌。”作家說:“誠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記,是一張不能背棄的人生契約。”而我要說:“誠信是做人之本,是君子之德。”為了誠信,商鞅南門立木,一諾千金;為了誠信,尾生面對大水襲來時巋然不動,抱柱而死;為了誠信,諸葛亮失街亭后揮淚斬馬謖;為了誠信,蘇格拉底被迫吞下毒人參,命喪黃泉……先人們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同學們,期考將至,讓我們斬斷僥幸之念,認真復習,實誠備考。我們一定要謹記:寧可與高分失之交臂,也莫讓誠信遺失考場。
“兒童通過身體與所處環境的相互作用,通過身體的感知行為,使身體發生功用,通過身體觀象和取象,才能真正了解、把握自身與他人的聯系、與世界的聯系,找尋到屬于個體自我生命的實存和意義,并得以安身立命。”[4]因此,校長的一番慷慨陳詞,在場學生的歡呼、鼓掌,以及作弊學生的受懲罰,刺激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學生大腦接受了這些興奮的信息,激發了寫作的欲望,才能寫出感人肺腑的話語。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善于抓住教學契機,創設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關注親身體驗,寫出真情實感
學生寫作的重要來源就是自己的生活體驗,這就需要關注身體的認知和體驗,而身體是學習起點,也是學習的工具,這是具身認知理論的主旨。所以作文教學必須關注身體的認知和體驗,從而寫出真情實感。
在疫情期間,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題:
同學們,你們與父母朝夕相處了三個多月,是否注意到父母眼角的褶皺,鬢角的白發;是否發現父母皸裂的雙手,佝僂的后背;當你向父母咆哮時,是否看到他們茫然無措的眼神,黯然失色的表情……請你注意觀察生活,以“爸爸/媽媽的____”為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記敘文,注意細節描寫。
筆者用這樣一道作文題目引導學生通過身體的各個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嘗,去接觸周圍的人和環境。結果,學生寫到了父母的白發、背、聲音、手、嘆息、眼睛、眼神、嘮叨、臉、眼淚、皺紋、微笑、走姿、肩膀。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調動自己的五官感受,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他們的父母從頭到腳,從哭到笑,全方位都被挖掘出來。
我們學校經常會有一位到垃圾堆或各個班級撿垃圾的老奶奶,筆者就叫學生認真觀察這位老人的外貌以及撿垃圾的動作,然后寫一篇作文,注意這位老奶奶的細節刻畫。其中,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
此時,令我難忘的一幕出現了:老人不慌不忙地停下手中的活,顫顫巍巍地走向草叢,艱難地彎下腰,慢慢地將垃圾撿起,扔入垃圾池。那佝僂的身影刺痛了我的雙眼,也照亮了我的心靈。
她瞇著雙眼,沖我慈祥地笑了笑,這笑容就像一股暖流,流向我的心間,那種無形的東西在一點一滴地打動著我,久久滋潤著我的心靈。
筆者在班級念了這位學生的作文,結果全班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位學生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和自豪感。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為實現其目的,必須從經驗,即始終是個人實際的生活經驗出發。”有了親身體驗,學生才會有寫作的興趣,才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三、增設活動課程,營造和諧氛圍
具身認知理論對環境的重視還要求教師注重增設活動課程,營造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和諧的教學氛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比如,筆者在介紹解說詞的時候,利用多媒體投放了學校博雅圖書館和高一知行樓的一張照片,然后假設在開放周的時候,要求學生用清晰的順序、優美的語言向外來賓客介紹這張照片。很多學生興致高漲,躍躍欲試。其中有一位學生這樣介紹:
冬日的下午,陽光靜靜地灑在校園里,博雅圖書館和知行樓愈發顯得雄壯威武了。藍色的玻璃窗,乳白色的墻面,顯得那么和諧與溫暖。知行樓伸出雙翼,把圖書館緊緊地擁入懷中,就像一位慈祥的母親在呵護著自己的孩子,又像一位淵博的學者在汲取浩瀚的知識。
高二時,年段要求每個班都要有口號,并舉行班級口號宣誓比賽。筆者在班級征稿,結果有一位學生寫的“高二(2)班,非同一般,泛舟滄海,立馬昆侖”入選,但筆者總感覺缺點什么。筆者在教學了《逍遙游》這篇文言文后,要求學生用《逍遙游》中的“怒”“擊”這兩個描寫鯤鵬的字來擬寫班級口號。學生情緒高漲,積極踴躍。通過全班的努力,最后我們定下了“笑擊滄海,怒飛蒼穹,利刃出鞘,誰與爭鋒”的班級口號。
所以說,增設課堂活動,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嘗試創作,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的快樂。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生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感官的參與,能獲得更感官、更形象的認知。
作文教學,要經歷一個日積月累、細水長流的過程。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按照傳統的教法,讓學生被動接受,興趣索然,還是采用新教法,讓學生積極主動,興趣高漲?這取決于教師在教學中是否善于抓住契機,創設教學情境;是否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是否能夠增設活動課程,營造和諧氛圍。具身認知理論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體驗性和教學的情境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在今后的作文教學中,筆者將繼續認真學習具身認知理論,讓它更好地來指引今后的作文教學,從而讓學生走出談“寫”色變的現狀。
【參考文獻】
(法)莫里斯·海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05.
陳茜茜.具身認知視角下的作文教學設計與實施——“我和我的家鄉”寫作活動介紹[J].語文建設,2019(19):63-66.
李星.具身認知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04):10-11.
張妮妮,姚偉.兒童的自由:以身體為基的自由[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