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華
【摘 要】 隨著課改的深入,核心素養已逐步成為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更是小學數學教學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基于數學學科關鍵能力從開放的教學素材、課堂形式、作業設計等多角度來構建開放的數學課堂,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 開放數學課堂 個性化發展
近年來,學校教育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以生為本”的數學課堂能促進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應用所學知識,并形成知識體系。筆者嘗試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構建開放的數學課堂,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落實。
一、開放的教學理念,激發主體意識
社會的進步,課改的深入,數學核心素養的落實已成為學校教育中重點關注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以更開放多元的教學方式去破解,努力把數學開放式教學理念貫穿于數學課堂中。開放的教學理念要整體關注育人觀、教學觀、學習觀。
1.育人觀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具有工具性與育人性。新課標的基本教育理念就是“育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實現數學課堂育人目標對于數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在數學學習中通過多維度讓學生感悟知識探究價值,培養開放的數學思維,堅持真理、嚴謹求實,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2.教學觀
數學教學觀是對數學教學目標及實現目標的基本途徑與方式的主體性認識與理解。隨著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出,教師教學觀必須隨之發生轉變,需要教師以更開放的教學理念,從數學知識結構和學生的數學認知基礎出發,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完善學生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3.學習觀
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理念的學習觀是學生對學習有內在的欲望和興趣,將學習看成是一種內在的發生與構建過程,是現代教育新理念的體現。數學學習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經歷猜想、說理、實驗驗證的學習探究過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生活中處處用數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數學學習不分時空,全方位、終身且具有開放性。
二、開放的教學素材,提升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只是一種數學技能,而教學素材的安排和問題的提出,卻需要精心地準備和預設。合理有效的教學素材在課堂中能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成功的必備條件。
1.直觀素材,促知識建構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直觀形象為主,直觀的教學素材能凸顯教學內容的直觀性,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因為學生有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基礎,所以學生在體積計算公式推導的實踐操作中,能直觀感知到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圓柱體的底面周長一半、半徑、高之間的轉化關系,從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利用學具直觀操作更符合學生的感官認知,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手腦結合,實現公式的推導和知識的建構。
2.趣味素材,促問題探究
將生活中的趣味素材融入數學教學中,能滿足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的年齡特點,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和趣味素材的輔助下展開高效探究活動。如在教學“折扣問題”時,教師設計出“商場店慶”的購物情境,讓學生根據店鋪折扣以及商場折扣,解決媽媽購物時遇到的問題。“購物”中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折扣”的理解程度,還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
3.網絡素材,促能力提升
隨著時代的進步、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資源可以直接或間接變成學生數學學習的素材,大大豐富了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如在教學“制訂假期旅行計劃”時,教師可以推薦某旅行APP,讓學生利用APP制訂合理的假期旅行計劃。在制訂旅行計劃過程中,經歷時間安排、旅游路線、住宿、門票等一系列相關數學問題的過程,新穎的網絡素材,開放的參與機會,數學與生活完美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促進學生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能力的提升。
4.差異素材,促素養發展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由于認知基礎不同一定會呈現個體差異。教師不但要坦然面對學生的這種客觀因素,而且要利用好這種差異,設計差異化的學習素材,引導學生共同學習,再通過學習探究和互助來逐步解決這種差異,從而實現學生解題能力和數學素養的發展。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時,在練習活動環節,教師采取差異化教學手段,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別設計了4個小問題,供學生自選:快速反應。要解決以下問題可以怎樣轉化?①測量一個土豆的體積;②測量一張紙的厚度(化小為大);③測量一根銅絲的直徑(化少為多);④測量金字塔的高度。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選題解答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對這4道題進行綜合比較分析,找出異同點,發現普遍規律,使學生對轉化策略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開放的課堂形式,發展數學思維
1.小組合作,促進思維生長
小組合作學習能給予學生足夠的參與空間,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每個人在小組中擔當角色,在合作中手腦口并用,不僅能增加學習自信心,也能發現別人的長處,主動向同伴學習,提高自己。如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活動要求:小組合作,組員輪流摸牌,摸20次,每摸一次組員負責記錄。讓學生思考:我們可以怎么又快又好地記錄?最后比較統計的結果你有什么發現?明確要求,組員各司其職,分工、操作、記錄、比較、反思,合作中促進思維生長。
2.質疑討論,激發思維碰撞
在問題回答、作品匯報展示中,學生及時質疑同伴的答案,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討論。如在教學《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時,在根據方格圖上的點說出數對的問題時,有同學寫的數對是(4,5),也有同學寫的數對是(3,4)。看似點和數對一一對應,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同一個點會寫出兩個不同的數對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討論一下。質疑的過程就是思維碰撞的過程,也是知識建構形成解題技能的過程。
3.專項競賽,完善思維維度
小學生的好勝心強,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專項競賽,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如在教學《周期問題》一課,新課導入時,開展記憶比賽:屏幕快速閃現數字,男生記男生題,女生記女生題。第一次數字:男生2749,女生3456;第二次數字:男生274923786291,女生345634563456。兩次比賽,最終女生獲勝。這時男生們稱不公平,女生記的數有規律……就這樣,通過競賽順利喚起學生思維的邏輯性、獨創性和敏捷性等,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新課的探究欲望,思維在競賽過程中逐步得到完善。
4.數學實驗,提升創新思維
數學學習不只是演繹邏輯,數學實驗教學就是讓學生經歷親身體驗,自主探究、驗證、歸納總結得出結論的過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讓學生猜想: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幾分之分?學生自由猜想后,教師提出:怎樣驗證?首先,學生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模型進行第一輪驗證;第二輪再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進行實驗;最后對比發現得出結論。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驗、觀察、對比、總結,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合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開放的作業設計,促進個性發展
1.開放的作業內容,供需求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作業的內容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練習,可以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用數學的眼光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作業內容可以是撰寫數學日記、數學小論文、數學小報等。如在疫情期間,作業可以是“根據疫情期間相關數據的變化,結合自己的了解撰寫數學小論文或制作數學小報”。利用開放的主題,聚焦疫情期間相關的數學問題,學生可以從自己關心的內容方面來完成作業。
2.開放的作業類型,促發展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材特點,制定不同類型的作業。課前可以布置預習、前測類作業,喚起學生的認知基礎;新課教學完可以布置鞏固類作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單元教學完可以布置應用拓展類作業,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學習“動手做”;實踐活動內容,可以布置實踐探究類作業;整冊教材復習時,可以布置知識梳理、思維導圖等整理類作業。開放的作業,使得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3.開放的作業時空,提質量
根據作業內容、作業類型及作業時效的不同,給學生自主開放的作業時空,獨立或合作完成,居家或在校完成相結合。比如:預習作業、課堂作業當天完成;課后作業可以相對寬裕,手抄報兩天完成,數學小論文可以一周完成,而調查報告可以一個月完成。通過精心設計,合理整合時空和思維的不同維度,確保提升學生作業質量。
綜上,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就是提升學生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直接決定數學課程培養目標落實情況。關注開放的教學素材、課堂形式、作業設計等,多角度構建開放的數學課堂,為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學生充分展現能力,激發其自信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主動學習,讓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全方位的培養和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娟.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8(4).
[2]付瑤.基于核心素養的“數學廣角”教學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注: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二期課題“城郊結合部小規模學校小學數學習的困難及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2017JK12-L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