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群
【摘 要】本文論述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提出由入而出,培養“語言理解與運用”素養;由點帶面,培養“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思行合一,培養“審美發現與鑒賞”素養;由感至悟,促進“文化傳承與參與”等教學建議,以期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中職語文 核心素養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6-0044-02
中職語文核心素養由四個方面構成: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和文化傳承與參與。為適應當今社會對高技術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這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成為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優秀品格與關鍵能力之一。然而,中職教學往往重視專業技術的訓練,忽視文化課程的學習。由于語文課程教學安排的課時較少,不少語文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使得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相對缺失。鑒于此,本文就中職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進行策略探究。
一、由入而出,培養“語言理解與運用”素養
語言理解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思維、審美、文化的發展是建立在語言理解與運用的基礎之上的,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可見,語言理解與運用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離開了語言的學習,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就失去了根本,將無法達成。語言是語文課程最重要的載體,語言的理解不光是文字表面的含義,語言的運用也絕不是文字的簡單組合。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根植于文本資源的“攝入”,但中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有待加強,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的引導與幫扶。只有進行大量的文本閱讀輸入,形成足夠的文本知識儲備,逐步生成語言敏感性,經過人的辨識和加工,才能將大腦中的思維符號轉化為認知能力和語言輸出。
語言理解源于生活實踐與文本閱讀,中職學生處于校園生活中,生活經驗相對缺乏,生活體驗較為單一。“書中自有黃金屋”,語文教學就更能凸顯輸入性閱讀的重要性了。一方面,中職語文教材中,文體和文本樣式都較為豐富,有璀璨蘊藉的詩歌、耐人尋味的小說、源遠流長的戲曲、唯美經典的散文等,這些文學作品堪稱經典。另一方面,“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了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融會貫通、有效結合,更全面更系統地構建文本輸入模式,豐富學生的文學體驗,教師應圍繞課文推薦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文學覺悟,善于抓住文本輸入的契機,融合課內外閱讀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群文閱讀,全面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通過閱讀輸入,構建學生的語言理解與運用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如在《沁園春·長沙》一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毛澤東詩詞選》《毛澤東傳》等,讓學生進一步領略毛澤東詩詞的雄偉氣魄,思考其對中國文學乃至中華民族的影響,從詩詞中感受毛澤東的個性魅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踴躍發言,其語言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得到有效培養。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進行對比閱讀:同樣寫秋景,意境和情感為何如此千差萬別?從縱橫雙向來深化文本閱讀的輸入程度,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文本的不同內涵,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各抒己見中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可見,教師由入而出,循序漸進,讓學生加強文本閱讀輸入,做好言語知識儲備,在語言輸出中形成語言理解與運用的能力,提升其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二、由點帶面,培養“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從“想一想”開始的,但又遠不止是“想一想”那么簡單,而應該是一個由“想”發展而來,再達到“深刻”與“縝密”的思考過程。在傳統的教育觀念里,語文學科大多是枯燥無味的,一些中職學生更是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這就要求中職教師深挖教材,找到教學的“興奮點”,以“點”為引線,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再順勢而為,激發學生向“面”深入討論,引導學生向文本深處去思考和探究,運用多種思維方式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和理解,拓展其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如在《故都的秋》一課教學中,教師采用了以點帶面式的問題研究,圍繞寫作思路進行設計,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分析,從而深刻領悟作品中景物描寫和直抒胸懷的文字中所蘊含的濃郁感情。(1)故都的秋有什么特點?(2)“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呢?(3)故都的秋味在哪些景物描寫中得到體現?(4)作者重點寫北國之秋,但在課文開頭與結尾都寫了南國之秋,文字還提到中外文人學士,甚至是囚犯對秋的情感,這是否與文字的主旨格格不入?這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先從容易入手的問題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文本,使學生輕而易舉地找出“清、靜、悲涼”等特點;再逐步拋出兩個問題,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向更廣的思維層面發展;最后聚焦主旨,提出探究性的問題,促發學生對文本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思考、討論、解惑中潛移默化地促進思維發展。
三、思行合一,培養“審美發現與鑒賞”素養
思行合一,眼可視寬,足可涉遠。中職語文教師應設法喚醒學生的審美思維,激發審美想象,豐富情感體驗,形成審美意識,養成健康的、積極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例如,在《雨霖鈴》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播放一曲悠長的《雨霖鈴》歌曲,音樂凄切動人,學生沉浸在音樂的氛圍當中,不免潸然淚下;教師繼而配樂誦讀,讓學生親近詩詞文本,感受其中的景與情、意與境;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思考上闋如何刻畫戀人依依惜別的場景,下闋如何刻畫心理活動。這是一次文本體驗與審美融合的考驗,是一場由思考到行動的學習過程,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經過思考與探索,把所思所想變成圖畫符號,將感情躍然紙上。
上闋的“寒蟬、長亭、驟雨、蘭舟”,這些意象內含深意,需細細品味。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因此,寒蟬給人悲涼之感。長亭是休息和告別之所,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縱有千言萬語,也只剩揮手。陣雨剛停,黃昏已至,一對戀人在長亭告別,船只在催人離開,腳步向外,執手淚已灑,不忍直視,此去一別,何時再相見?詞人運用了哪些真實感人的細節來描繪清秋離別的畫面?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想象離別的畫面,思索探尋離別時的情緒,體會此情此景是如何有機交融的,構建人、景、情合一的畫面。下闋直接抒情,教師可引導學生說出下闋給人帶來的感受,結合詩歌中的描寫完善畫面,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在思考想象、繪畫創作中得到升華。
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不斷的思考中,喚醒自己對文學的熱愛與探索,在審美鑒賞過程中培養個性和發展創造力,從而提高審美情趣。
四、由感至悟,促進“文化傳承與參與”
文化傳承與參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初步具有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傳承和發展的能力,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并在學習和工作中拓寬產業文化視野,培育勞動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中華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積淀與傳承,形成了中華民族璀璨的精神財富,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頌。理解、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文化修養,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語文核心素養。因此,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帶領學生探尋中華文化之根,積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感受文化魅力,領悟文化精髓,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參與。
要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作為公共課的語文課程必須擔當使命。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創造更多的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感悟文本背后蘊藏的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實施恰當的教學策略,拓展和延伸文化知識,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比如,《將進酒》讓學生感悟到人生并非一帆風順,而是總伴隨著起起伏伏,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學會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蜀道難》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的艱難,并寄托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文化視野下作者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和大膽奇特的想象力,以激勵學生勇于發揮想象,提升創造力。如在《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詩歌的創作背景及詩歌內容,讓學生認識到古代“官場”的黑暗,感悟到我們現代制度的優越性,增強學生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
針對中職學生身心的發展特點,教師應拓展語文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感悟中華文化的魅力。如在《月下獨酌》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感受詩人一人對花飲酒,邀月同飲,呼影相伴,“獨而不獨,不獨而獨”的心靈體驗,啟迪學生即便在最失意之時也要對生活充滿熱愛,善于尋找生活中的樂趣,更要積極處理好人際關系,發展健康的生活情操。再如在《沁園春·長沙》一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感悟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遠大抱負,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國家富強而努力奮斗。又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廉頗與藺相如為了國家長遠發展而不計前嫌和好如初的故事,讓學生形成更深的認識——面對國家危難存亡,無論是國家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應舍棄個人利益,為國家奉獻力量。
不管是從個人,還是國家的角度,教師都要努力引導學生從多方位體會中華文化的豐富情感與深刻內涵,提升其文化素養,增強其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培養其文化傳承與參與的能力。
總之,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任重而道遠,中職語文教師要順應教材的改革和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并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為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倪文錦,于黔勛.語文:基礎模塊:上冊[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倪文錦,于黔勛.語文:基礎模塊:下冊[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高華成.關于中職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探索與思考:以《故都的秋》教學為例[J].職教通訊,2017(27).
[4]梁永紅.淺談中職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J].河南教育(職成教),2020(5).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職語文教學實施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以南寧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為例”(編號:GXZZJG2021B26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