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仁敏 貝偉浩 張金恒

[摘? ?要]調查對象為南寧市第三中學五象校區高一年級學生(2016級)1287人,查測維度為化學認知心理障礙、對化學學科的認識、化學自主學習能力、化學作業現狀四個方面。調查發現:五個層次的學生中,認知心理障礙表現最突出的是化學學困生;化學作業量過多,難度較大,形式相對單一,不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部分學生缺乏明確的化學學習目的和系統的學習計劃,易出現畏難情緒,學生的反思與自我評價能力不足。針對以上發現,文章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對策。
[關鍵詞]高一學生;學情調查;認知心理障礙;自主學習能力;作業現狀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1-0077-02
一、研究背景
中學化學從初中到高中,無論從教學容量還是教學難度上講,都是巨大的飛躍。有些學生雖然入學基礎不好,但進入高中后卻不斷進步;有些學生入學成績不錯,進入高中后卻難以適應。顯然,化學學習態度、化學學習策略的改變影響著化學學習效果。在高一這一初高中銜接的關鍵期、學生成長的轉折期,興趣、動機、策略、自我監視等因素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值得重視。如何激發高一學生化學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策略水平的提升是高一化學教學研究的任務之一。為此,筆者組織高一化學教師從學生化學認知心理障礙、對化學學科的認識、化學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化學作業現狀四個方面開展調查和分析,以期為高一化學教學提供參考,進而提高教學效果,有效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研制量表,編制問卷,組織測量
本研究參考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制了以下四種量表。
(1)化學認知心理障礙調查量表。查測高一學生的化學認知心理障礙,設四個方面的指標:加工障礙、準備障礙、注意障礙和認知障礙。嘗試梳理化學學困生認知障礙和學業成績表現的關系,提出教學建議和學困生轉化對策。
(2)化學學科認識調查量表。了解高一學生對化學這門學科的認識,發現化學教學中需要補充與加強的素材和內容,輔助教師改進教學,增強學生化學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認同,使學生愉快高效地學習化學。
(3)化學自主學習能力調查量表。查測學生在自我效能感、目標設置、學習動機和興趣、外部環境的影響、學習策略、自我評價和反思6個方面的狀況,并給出化學教學建議。
(4)化學作業現狀調查量表。采集高一學生對待化學作業的態度,調查化學作業量的合理性,了解化學作業特征(包括難易度、層次性、多樣化、問題開放度等)和作業批閱方式,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
根據以上四個量表編制了一套調查問卷,并在南寧市第三中學五象校區高一年級(2016級)實施測量,問卷發放了1287份,其中有效問卷1202份。同時采集學生同期的化學學習測試成績,進行相關性分析。
三、調查結果分析及教學對策
1.化學認知心理障礙調查
量表一級指標選定四個維度:加工障礙、準備障礙、注意障礙和認知障礙。下表為調查結果數據,展現了學生的化學認知障礙和化學成績(分為A、B、C、D、E五個層次)的關系。
通過調查研究可以看出,認知心理障礙在高一化學學習中存在普遍性,在化學優等生(A、B類)、化學中等生(C、D類)、化學學困生(E類)三類學生群體中,化學學困生的認知心理障礙尤為嚴重。在化學學困生群體中,認知障礙表現的影響大小如下:注意障礙>準備障礙>認知障礙>加工障礙。
教學對策:(1)遵循高一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注意發揮化學三重表征功能來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化學知識。(2)重視學生學習準備狀態的診斷,充分了解高一學生的化學已有經驗和學習水平,準確判斷學生學習能力的起點,以創設更貼切的化學學習情境。(3)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加強學生化學學習自我監控訓練,建立元認知環境,比如小組合作學習、學習答辯、個人定期學習匯報等,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形成規劃學習的習慣。
2.化學學科認識調查
量表一級指標主要有:認識化學、學習化學意愿和學習化學動機。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兩個問題的調查結果,一是關于“認識化學與生活的程度”,認為化學對生活是正面影響的人數占總人數的80.3%;有20.7%的學生表示不清楚;二是關于“了解化學對社會的作用”,調查數據表明:51.4%的學生認為化學會推動社會的發展,47.7%的學生認為化學對社會有促進作用,也有不到10%的學生覺得化學無聊枯燥。
教學對策:(1)教師在進行高一化學教學設計時,可以加入更多與社會生活相關的正能量內容,以增加學生對化學的正面認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情境時,可從學生熟悉的內容、事例引入,以降低學生對高一化學新知的恐懼和不適應,點燃學生的化學學習熱情,使其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高學習效率。(2)課堂教學應緊扣“生活→化學,化學→社會,化學→未來”,讓學生堅信“學有所用”,真正落實“素養為本”的教學理念。
3.化學自主學習能力調查
量表中設計了六個一級指標:自我效能感、目標設置、學習動機和興趣、外部環境的影響、學習策略、自我評價和反思。選取兩個關鍵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如“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反思”調查中,有良好化學學習反思意識及能力的(A類)僅占13.64%,有較強反思能力的(B類)占40.91%。而30.23%的學生選擇不能確定(C類),這一部分學生對于自身的反思與評價能力仍存在猶豫和模糊的認識。又如“化學學習自我效能感”調查中,A、B兩類人數占比為37.5%,說明學生對于自主學習化學是有一定信心的。但當面對一些抽象的化學原理概念或者微觀結構知識時,學生容易出現畏難情緒或者放棄心理。調查顯示,有36.36%的C類學生對于化學的自我效能感不佳,有待提高。
教學對策:(1)高一化學的初高中銜接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知識內容難度的處理,嚴格按照課標的要求設計教學難度,不趕進度,把高一年級真正定位為學考年級的要求。(2)教師可以通過開設化學講座,指導學生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制訂符合個性的學習計劃;通過增加課前預習任務、課中問題引導、課后作業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盡快融入高中化學學習。(3)在教學一些較為抽象的化學知識時,教師應及時增加情境創設的豐富性,同時使用多樣化形式(如知識腳手架、啟發性問題)來驅動學生學習,幫助學生逐漸擺脫畏難情緒。(4)教師要在課前、課中、課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其從接受者向參與者轉變,化被動為主動。調查還發現,學生各科的課業內容和作業繁重,留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時間太少。建議在課表中設置學科自習課,以制度安排的方式給學生預留自主學習的空間。
4.化學作業現狀調查
量表一級指標包括作業的認識和理解、作業量、作業特征、作業形式及作業批改。有三個調查數據值得我們關注,一是“完成作業時間量”的調查結果。當天布置的作業,近40%的學生需要30~45分鐘就能完成;而近18%的學生需要將近60分鐘方能完成;34%的學生認為化學作業太多,難以輕松完成。統計表明,每天學生完成化學作業所花費的時間基本上是30~60分鐘。另外,“作業難度”和“對待作業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0%的學生認為目前的化學作業較難。當學生在作業中遇到問題時,超90%的學生會認真解決問題,或單獨思考,或與同學討論,或詢問老師;有5%的學生會直接放棄??梢?,高一化學作業量太多,且難度也大;作業呈現形式單一,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教學對策:提升作業的系統性和層次性,豐富作業的內容,創設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情境;作業難度要有大眾性,面向全體,貼近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只有如此,方能保證作業的有效性。教師和學生可以共同參與到作業的布置當中,進行分層布置,并讓學生具有優先選擇權。
本次高一學生化學學習情況的調查采集了大量的學生化學學習狀態數據,調查研究結論被學校教學決策部門采納。未來的研究設想是,繼續挖掘學情數據的關聯,將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行為表現作為變量進行連續觀察,進一步研究高一學生化學學習狀態的內部結構,尋找因子間的關系,以便有力支持教學改進,促進學生化學學習質量提升。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