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冬
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課堂以問題為導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同時,問題導向能開拓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啟迪思維,增強主體意識,進而促進思維多元化迸發。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要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思考和活動,進而展現學生現有發展區、最近發展區及較遠認知區的思維活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導向;多元思維
數學教學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導向更多地強調教師的導與向,即師生之間對問題的互動,以及教師對問題設置的鋪墊、支架、引領等。問題導向關注的是學生的思維過程,而不只是最后的結果。文章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負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為例,探討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問題導向,讓學生生成多元思維。
一、引入問題導向,激發思維
小學數學教學中枯燥的數學知識比較多,運用抽象思維解決問題的情況也比較多。在數學課堂的導入部分設置一些問題,能集中學生的思維,將關注點轉移到課堂上來。導入部分的問題設置需要一定的教學技巧。首先,要能對接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問題有探究的欲望,進而才會調動探究的熱情;其次,導入的問題要緊扣主題,導入問題是要引導學生走向要解決的更深刻的問題情境中,因此不宜做過多鋪墊,以免浪費學生積攢思維的時間;最后,導入問題要對接學生的認知,如果教材內容過深,要進行一定的問題鋪墊,也就是要以問題串的形式將問題逐步引入本節課涉及的思維高度。
“負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涉及的內容與生活密切相關,但是就“負數”這個概念而言,對學生來說又是抽象與陌生的。因此,在導入問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實際學情。教師可以從日常的、具體的生活中挖掘一些淺顯的素材設置問題,讓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展示電梯的層數,學生能夠看到1,2,3 ,-1,-2這樣的數字,教師提問學生這些數字表示的含義。顯然,這能有效激發學生去思考。問題在引入中呈現在學生面前,思維的火花在問題導向中逐漸點燃。
二、新授問題導向,激活思維
新授課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學的過程,在問題導入之后,思維進一步向縱深漫溯。新授問題導向是學生先提出在預習與引入部分出現的問題,再通過小組合作、小組討論嘗試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思維的活動,并適時設置一些問題。一方面,引導學生將無法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可以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將看似簡單的問題向更深層次拓展,以進入深度學習。由此可見,問題的有效設置能激活不同學生的思維,進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負數的初步認識”一課的小組學習中,有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負數?你知道它們表示的含義嗎?學生提出這一問題是基于他們對負數概念的思考。學生一時回答不出問題,于是教師拋出這樣一組問題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試卷扣分是怎樣表示的,這樣表示有什么好處?這樣的提問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轉換能力,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有了教師的問題鋪墊,學生想到生活中的存折收支現象。可見這樣的新授問題導向,既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又能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三、應用問題導向,生成思維
就數學學習而言,可以大致分為自學、互學與展學三部分。展學是展示學生思維能力、思考成果的過程。換言之,教師設置問題不是為了為難學生,而是為了更好地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享受發現問題的驚喜,體會探究問題的喜悅,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由此可見,展學環節就是學生應用問題導向生成思維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負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時,教師讓學生自己制作溫度計,體驗數值表的制作過程,學著讀出溫度。這是讓學生體驗負數實際意義的過程,教師要注重觀察學生的思維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教師要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為此,教師將“比較-10℃和-5℃哪個更冷”的題目改為動手制作溫度計,讓學生動起來,直接展示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數學應用能力。進一步,教師可以讓某名學生說出一個溫度,另一名學生在溫度計上找到對應的度數,學生間相互提問、相互學習,逐步提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充分利用問題,讓學生生成思維,感知展示的樂趣。
四、結束語
教師要在設置的問題與學生思維的生長之間架構一座橋梁,讓學生更多地迸發思維的火苗。為此,問題要有導向性,要指向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生長。
參考文獻:
[1]徐生斌. 豐富提問方式,讓學生在精彩的問題中創新思維:小學數學課堂高效提問策略分析[J]. 學周刊,2020(12).
[2]蔡麗萍. 問題導學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J]. 名師在線,202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卜曉薇.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解決導向的數學思維課堂[J]. 未來教育家,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