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欽平


摘 要:思起源于疑。有了疑問,才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自覺主動探究。而小學數學作為基礎學科,數學學習的本質就是不斷思考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課堂提問的藝術性,通過不同問題的設置,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導學;數學思維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問題、驚訝開始。”問題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原動力。在數學課堂中,課堂提問是把學生、教師、教材緊密聯系起來,它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途徑。有趣的數學問題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多方位思考能力,課堂氣氛活躍,主動參與學習。因此教師應懂得以問導學,以問啟智,把問題貫穿于數學教學始終,這是提高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 趣味性的問題,營造思考的欲望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習興趣是產生學習動機的源泉,是促進學生深入主動學習的動力。學生年齡還小,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一個情境,一個問題,就把學生帶進了探索知識的海洋,想去揭開知識神秘的面紗,想去分析、思考、解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比如:在教學“約分”時,筆者出示圓片問:“誰能在1分鐘之內涂出這個圓片的75100?”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有的學生奮筆疾書,馬不停蹄地想完成教師的任務;有的學生冥思苦想,定要找出教師葫蘆里賣的啥藥;有的學生滿臉喜悅,信心十足……通過這樣的比賽,學生表示驚奇和困難,呈現出濃厚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感受應用價值和約分的好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都要學會利用素材和資源,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切入點,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狀態下激發思維潛能。
二、 操作性的問題,激發提問的內驅力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應多提供學生“做”的機會,因為只有自己真正動手操作、實踐、觀察、思考,才能對知識深層次地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識,做到觸類旁通。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提供增強感性認識的機會,在不斷地演示操作中,引發矛盾,提出問題,促進思維。
比如,在教學《植樹問題》時,學生猜測:當兩端都栽時,棵樹比間隔數多1。教師追問:“你怎么知道?”學生建議:“畫圖解釋更直觀,一圖解千愁呀!”學生發愁了:“100米數據太大了,怎么畫?”學生炸開鍋了:“可以化繁為簡”“選多少米呢”“20米、35米、30米、15米……”學生激烈地討論,組長有序地安排不同的數據各自驗證,得出了共同結論:當兩端都栽時,棵樹比間隔數多1。是啊,通過動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激發他們的提問意識,主動探索問題,自己尋求解決的方案,從而結論水到渠成。
三、 探究性的問題,實現深度思維
直來直去的問題,單調無趣,缺乏啟發性,無法拓寬學生的思路,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新時代要求學生要有創新性,能夠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不單局限于單一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多設置探究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次拓展,充分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
比如,在初步學習分數比較大小后,出現了這樣的一道題(如下)。
把下面分數放入相應的圈里。
學生基本是一個個進行通分比較,如:316<14,
把14通分成416;
38>14,把14通分成28……就是這樣逐一進行比較。
我拋出了問題:“一個一個進行比較,費時,觀察分子是否分類比較?”
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①分子是1的:15<14<13;
②分子是2的:29<28<27,其中28是由14通分而成;
③分子是3的:316<312<310<38,其中312是由14通分而成。一個問題引發思考,分類整理,不僅省時,而且思維清晰、條理性強。
四、 開放性的問題,強化發散的思維
學數學要想辦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學會創造性地思考,而開放性的問題不僅可以鞏固基礎知識,還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探究、交流與合作,以便深化和擴展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設置開放性問題,關注條件的多種呈現,解決問題步驟方法的多樣性和結果開放的程度。讓學生從各自身有的認知基礎出發,積極參與其中,親身去體驗、建構自己的認知。
比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綜合練習中,按分數的大小從小到大排列:
45,1112,
43,710,12,
56。學生建議:“可以把這些分數全部進行通分,這樣就能比較大小了”。問題出來了:“這么多的分母如何找出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學生開始沉默了,過了十幾秒,有學生開始發言:“6和3是12的因數,2和5是10的因數,我們只要找出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就一定是這些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有道理,用它們的最小公倍數60通分能解決啦!”正在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時,筆者又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不通分能否解決這題呢?”有學生就開始思考了,接著:“其中43最大,因為它是假分數,其他都是真分數。”“12是最小的,因為其他的數都比一半多。”“剩下的數看看誰跟1最接近,如,45差1個15,1112差1個
112……”就這樣用學生的話來說:“不用計算,我竟然看都能看出它們的大小,我們太厲害了!”有的學生開始疑問:能不能把這些分數都化成小數來比較呢?“是啊,小數和分數的互化將是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到時就能用你提議的方法解決了!”問題的開放,且給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不但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還拓寬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五、 生活性的問題,提升應用的能力
現實情境是數學學習進行發展的基礎。數學的教學也需要從現實角度來實行。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要學會以變通的思維方式來解決現實問題,感受學有所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努力滲透生活思想,創設生活性問題,體驗數學知識的價值,激發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