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軍娥
摘 要:自步入新時代以來,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教育結構不斷優化,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社會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且嚴格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認為,在小學教育階段,教師除應傳授給學生基礎文化知識之外,還應注意培養其素質素養。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始受到更多關注,依托于該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了新的教學目標。文章便以此為背景,對如何從核心素養出發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研究,并對優化課堂結構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課堂;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
一、 引言
一直以來,道德修養都是備受全社會關注的一個人才培養命題,以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基礎,國家始終重視對人才的德育培養。但是,受應試教育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在過往的小學教育工作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科地位并未受到很好的重視,這在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素質發展。與此同時,雖然一些教師在大力開展相關教學活動,但由于方法應用不當,也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帶來了一定消極影響。這也就意味著,以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為指導思想,教師必須立足于現實情況尋找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完善的新教學方法。
二、 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問題及成因
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基礎教育結構不斷革新,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教育理念,認為教師應通過基礎教育,讓學生形成堅實的文化基礎,并獲得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對終身成長有益的素養與能力。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來說,它還包括對學生道德意識、健康生活理念、法治觀念三大基本素質的培養,旨在讓他們在理解和掌握道德、法治本質內涵的基礎上,學會如何構建健康生活。但是,在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環境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他們更愿意控制課堂和學生,經常以“主導者”角色與學生進行交流,并將教學內容局限在教材之上,這與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同時難以滿足學科知識本身的開放性、豐富性要求,不僅在無形中降低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興趣,更是對其核心素養發展造成了十分消極的影響。這也就意味著,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均衡發展為目標,教師需要積極面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深入探究道德與法治學科規律和核心素養內涵,及時調整教學態度與方法,賦予課堂教學更多靈活性以及自由性,營造更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三、 基于核心素養優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
(一)以鼓勵代替控制,讓學生自主學習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核心素養教學,不僅應以強化學生的知識基礎為目標,還要關注其自主發展,以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與完善,使其在日后能夠更好地立足于社會。考慮到傳統的應試教育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其自主發展形成了限制,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自身在應試模式下形成的刻板思維,以鼓勵學生代替控制學生,引導他們以多種形式、多種手段自主探究知識。這樣一來,通過自主探究,學生和道德與法治知識之間的距離被大大拉近,他們能夠在學的過程中感受到被尊重的快樂以及自主解決問題、發現知識的自豪感,其學習態度必然會更加積極,核心素養能夠隨著學習質量的提高得到提升。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意識到一個問題,即“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基礎教育帶來了新的選擇,‘互聯網+教育模式是必然發展趨勢”,并積極運用“互聯網+”手段和信息化教學工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多便利。對此,教師可以將“微課”“慕課”等應用起來,打造具有一定開放色彩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借助技術手段更加靈活地講解基礎知識,進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基礎知識背后的人文情感信息,使其在對知識形成新的理解的基礎上,同步提高自身自主學習能力與道德意識。
(二)以情境代替文本,讓學生深入感受
道德與法治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是豐富且復雜的。小學生與社會的基礎尚處于較淺層次,他們往往很難直接通過文字理解教材案例背后的道德情感、法治關系,久而久之,無法在學的過程中產生有價值的收獲,其學習興趣與質量必然會降低,核心素養得不到發展。因此,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尊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更加貼近文本和生活實際的真實情境,以情境代替文本,直觀、具象地將知識呈現在學生眼前,讓他們深入情境當中去感受知識、體會道德情感與法治內涵。這樣一來,通過身臨其境的深入感受,學生不僅能夠對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還能獲得更好地遷移情感的能力,在探究中對健康生活形成新的認識,其核心素養必然能夠得到積極發展。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以教材文本為基礎,借助多媒體工具播放生活中真實的“違反規則”事件視頻,以動態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他們想象如果自己是事件相關人員會有怎樣不同的感受。如此,通過置身其中、設身處地的想象和思考,他們就能意識到“規則”的存在價值并主動遵守規則,發現知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綜合素養可以得到深化。
(三)以互動代替提問,讓學生發散思考
提問是傳統課堂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會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圍繞某一重難點知識提出問題并要求學生回答,以此檢驗他們對于該部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但是,這一方法存在一定弊端。一方面,問題的提出是從教師的主觀思維出發的,具有一定局限性,只能展現學生對該問題所涉及知識的理解情況,并不能展現學生對全部知識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在提出問題后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是有限的,他們很難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度思考,也很難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因此,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應以互動這一更加開放、活潑的師生交流方式代替刻板的提問,鼓勵他們對知識進行發散思考并結合自身不理解之處向教師、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在多元的思考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加強情感體驗、深化思維水平。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網絡新世界》相關內容時,就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對于“網絡”的認識提出來,先讓他們互相答疑解惑,再對整個問題涉及的道德與法治內容進行總結并系統地告知給他們。這樣一來,通過自由提問和互動答疑,課堂氛圍更加輕松,學生的思考更加靈活、多元,他們不僅可以在教師的總結支持下對“網絡”形成更正確的認識,還能進一步提高人際交往素養與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