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華
摘 要:構建高效課堂,實現“輕負高效”,避免“高耗低效”,是基于新課標的課堂教學重點。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課前要有預設,為高效課堂提供保障,要優化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實效,課后要有反思,以強化教學效果。文章探究提升化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4-0122-02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構建高效課堂,實現“輕負高效”,避免“高耗低效”,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瘜W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給學生提供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初步認識物質世界,并提高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如何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學好化學的信心,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意識和能力,即如何構建高效化學課堂,成為化學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究提升化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以生為本”,也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在高效的化學課堂中,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觀念,積極優化教學方法,注重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同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并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1.構建和諧師生關系,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關系,直接影響到教育的過程和結果。但在教學中,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性,總是高高在上,保持“權威”,這易使學生對教師產生畏懼心理,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體驗到化學學習帶來的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同時,要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
2.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睂W生質疑問難的過程,是積極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認為自己是絕對的權威,不允許學生質疑。很顯然,這樣的化學課堂嚴重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極大地影響了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輸出。因此,教師要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尊重學生的不同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前有預設,為高效課堂提供保障
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有清晰的、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并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以有效掌控課堂,應對教學意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深入鉆研教材,課前預設有的放矢
教師在教學前要深入鉆研教材內容,明確三維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點、難點,這樣在教學中就會有的放矢,為構建高效化學課堂提供保障。以“制取氧氣”教學為例,在課前預設環節,教師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明確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過化學實驗制取新物質的方法;練習連接儀器的基本操作,動手制取氧氣;認識分解反應;認識催化劑和催化作用。(2)過程與方法:學習反應原理決定實驗裝置,氣體的性質決定氣體的收集方法和驗滿方法;學會邊實驗、邊討論的方法,在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在興趣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以提高對實驗進行分析、思考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對化學實驗的濃厚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逐步認知用實驗去驗證化學理論,從而知道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學化學離不開做實驗。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氧氣的制法及實驗操作,教學難點是催化劑的概念、催化作用。由此可見,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才能做出科學的教學設計,從而有效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2.關注學情差異,提高課前預設效果
教師的課前預設,除備教材外,還要備學生,只有在教學前摸清學生的學情特點,才能提高課前預設的效果。因此,在教學前,教師應做好詳細的學情調查分析,明確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習特征,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這也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重要保障。
三、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
在化學教學中,科學的教學理念是基礎,充分的課前預設是保障,而優化教學方法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1.創設趣味教學情境
有趣的教學情境可以吸引學生,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各種趣味情境,以提升化學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從學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并能激發學生想象力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從第一節課起,就感受到化學學習的價值,產生了解化學的愿望。教師還可在教學中創設魔術情境,為學生演示各種化學魔術,如“白紙顯字(酚酞染色)”“雞蛋生鹽(鹽酸反應)”等,將學生吸引到神奇的化學世界中,點燃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從而落實構建高效化學課堂的教學目標。
2.善用生活教學法
化學與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采取生活教學法,如生活實驗、生活實踐等,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例如,在教學“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時,教師可從生活中常見的酸和堿出發,講解胃酸過多口服堿性藥物,蚊蟲叮咬時會分泌一種有機酸,可用濃肥皂水止癢等,消除學生對化學知識的陌生感,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從而構建高效化學課堂。
四、教學反思,強化教學效果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不應單純地追求教學效率,還要進行積極的教學反思,及時對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和診斷,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教學反思的關注點可以放在教學方法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學生對教學方法的反饋、學生的化學知識遷移能力等方面,以此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整改,從而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并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以“金屬的物理性質和某些化學性質”為例,實驗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因此,結合教學重點,教師可以反思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是否詳細觀察鐵、鋁、銅、鎂的光澤和顏色,是否認真觀察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金屬與酸的反應實驗。還可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中的不足進行反思。這種雙管齊下的反思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師的化學教學能力、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并實現師生、生生的有效交流、溝通。師生、生生的積極互動可使課堂教學氛圍輕松活躍,這同樣有利于構建高效化學課堂。
五、結語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構建高效課堂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從教學理念、課前預設、教學方法、課后反思四方面出發,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學好化學的信心,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意識和能力,積極構建化學高效課堂,不斷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丁文娟.提升初中化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試題與研究,2019(36).
[2]周紹彬.知識可視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有效性分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29).
[3]肖繼業.多種教學策略,提升初中化學教學有效性[J].天津教育,2019(18).
[4]方祥生.淺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安徽教育科研,2019(02).
Analysis on the Strategy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hemistry Teaching
Dai Jianhua
(Chengnan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Hai'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Hai'an 226600, China)
Abstract: The key poi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s to construct efficient classroom, realize "light burden and high efficiency" and avoid "high consumption and low efficiency". In chemistry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 lay the foundation for efficient classroom, have presupposition before class, provide guarantee for efficient classroom, optimiz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have reflection after class to strengthen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emistry teaching.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idea;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ffect;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