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中英語教學的多元化發展,新課標背景下提出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真實教學環境中的運用顯得尤其重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是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本文以美文閱讀“On Christmas Eve”為例,簡要論述高中英語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基于核心素養要求進行“讀思言”模式教學,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核心素養;讀思言;讀寫課;思維品質
【作者簡介】李曉薇,福建省廈門市灌口中學。
一、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明確提出:“讀是理解性技能,寫是表達性技能,兩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發展語言技能。”讀后續寫要求學生從閱讀理解到寫作表達,基于閱讀材料提供的語境進行創造性模仿,寫與讀之間趨于連貫和協同,產生協同效應(alignment effect)。英語讀寫課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僅只是培養學生如何簡簡單單地閱讀和寫作,更是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指導學生在“讀思言”的基礎上,獲取、辨別、判斷、分析、解決和表達所攝取的文章內容和問題。
《英語深讀教學讀思言模型構念與實踐研究》中提及:深層閱讀是讀思言模式的核心,讀思言是深層閱讀的是主要元素。“讀”是根據持續性、真實性和常態化的教學原則,設計導讀、默讀以及朗讀的學習活動;“思”要求教師采用問題誘導、認知沖突和原型啟發等教學策略,組織具有思索性、探究性和交流性的思維活動;而“言”通過搭建起支架,以閱讀促進寫作和口頭表達的方式,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
在高中英語課標和“讀思言”理論的指導下,本文以美文“On Christmas Eve”為例,從讀后續寫的情節探究到情感探究,引導學生對于文章內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與解讀,并進行思維發散和交流,從而對文章有更加清晰的認知。
二、教學的背景分析
1.內容分析。這篇文章的標題為“On Christmas Eve”,主要講述主人公的哥哥在圣誕節的前一天送給主人公一輛拉風的跑車作為圣誕節禮物,主人公興高采烈準備開車返回時,他發現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正在目不轉睛地羨慕地看著這臺跑車。主人公炫耀似的邀請了小男孩一起去兜風。結束后,小男孩詢問主人公是否能將車開到他家門口。主人公心里了然:大概這小男孩是想要炫耀一下自己坐這樣的跑車回家,于是就一口答應了。開到小男孩家門口后,情況卻與主人公想象的大相徑庭,這個小男孩抱著他殘疾的弟弟下來欣賞這輛跑車,故事達到高潮。
文章以時間和情感為線索,而情感和心理活動部分轉折多次,通過續寫所給出的句子,我們可以看出主人公對于小男孩的言行所產生的情緒有多次轉變。由文章對于人物表情和心理的描寫不難推測出,小男孩讓主人公開車回家并不是像主人公所想的是要炫耀,他只是想要對自己殘疾的弟弟許下諾言,是個英雄般的哥哥形象。而主人公在見證了這一切后,選擇向兄弟倆表達善意,也能夠看出他是個十分善良的人。
2.學生情況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筆者所在高中高二選擇歷史、地理、政治全文科平行班的學生,雖然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對于感性情感方面的領悟能力較好。從學生的詞匯量來看,較為困難的單詞,課前已經布置學生自己去查找并且記錄,而平時學生利用上下文猜詞的能力較好,且文章情節通俗易懂,所以閱讀障礙較少。
三、 教學目標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通過細致的閱讀活動和小組討論學習活動獲取文章中的主人公和窮苦的小男孩的情緒變化和環境細節,加深對于文章的理解,發掘文章的深層次情感,解讀主要人物的情感世界,分析主人公跟隨小男孩回家之后可能會做的事情以及背后的原因所在,領悟文章所傳遞的愛與善良。
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分析兩位主要人物的內心情感變化,深層理解他們行為背后的原委,并預測下文內容。
2.難點。首先,文章的篇幅雖然不長,但是文中有部分富有地方特色的俚語表達,對于學生而言會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導致學生可能無法快速理解人物的話語含義。針對這部分內容,可以通過人物的動作來推測話語發展和人物情感。其次,在閱讀文章時,預測并且保證文章的正能量走向,達成文章風格和情節的協同對于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教師采用表格和思維導圖的方式,帶領學生勾勒出文章主要人物的動作、心理、神態、對話等細節,具象化的呈現使學生能夠更直白地獲取事實信息,并通過小組討論進行推測,促進讀后續寫的完成。
五、教學過程
1.Lead in
a. Play a song about Christmas.
b. Ask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ir attitude towards Christmas gifts.
(設計用意:播放流行天后瑪利亞·凱莉的圣誕歌曲,貼近文章氛圍。提問引起師生互動,更好地引入話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閱讀活動的開展作鋪墊,形成閱讀期待。)
2.Reading
Read for Main idea and style
Ask students to find out five basic elements of a narration.
When Who Where What How
(設計用意: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和處理信息、獲取事實信息、理解關鍵詞匯的能力,梳理細節信息,提煉作者觀點,捕捉文本字里行間傳達的信息,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體悟文章所要傳達的觀點。)
3.Exploring
Read for the plot
1.Why was “music” mentioned in paragragh 1?
2. Why did Paul feel proud?
3. Why did Paul invite the boy to take a ride?
4. Why did Paul smile a little after the short ride?
5. How does the story developed and different feelings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設計用意:探究主人公和小男孩情緒、心理、動作的變化,師生循序漸進地互動,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路,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評價,使閱讀從表層理解、推斷理解提升到創造性理解,提高師生間的互動及思維碰撞,增強學生通達、分享、建構的思維能力。)
4.Expressing
Divide students into groups of 4, and have a discussion :
1.What will happen next?
2.How will the little brother feel?
3.What will Paul learn from the matter?
小組討論后發言。
(設計用意: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領會文本的隱藏含義,看出文章的轉折意圖,為下一步的寫作作好鋪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實現語言學習“輸入—內化—輸出”的過程。)
5.Writing
Useful Expression
Ask students to review last two paragraghs of the passage which they had learned, and try to find out and useful expressions from the previous passage.
For example:
銜接
1.Not long after we continued our driving, I spoke again...
感動
2. Then her eyes were fill with tears.
環境
3.Soon, the heavenly scent filled the car again.
Criteria
Show students the criteria about continuation writing.
Writing
Students will have some time to finish their continuation writing .
Evaluating:
Use Seewo to show 2 student's continuation writing and invite some students to give comments on their writings according to the given evaluation criterion.
(設計用意:在教師恰當語言的指導下,學生能夠較順利地完成寫作任務并當堂展示。)
6.Homework
Polish students' writing
(設計用意:對學生所學進行鞏固提升和情感升華,課后重新回想整個故事內容,進一步去體悟故事表達的情感,回歸生活的情感體驗得到進一步提升。)
結語
本文以筆者所開展的高中英語讀后續寫課實踐為課例,在以讀思言模式為閱讀教學的基點同時也介紹了該模式的教學流程及操作應用,課堂教學始終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希望通過該課例給大家提供教學思路,通過“讀思言”的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讀思言”教學模式有靈活性、簡潔性和可操作性的優勢,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下,采用“讀思言”模式進行讀后續寫能力訓練仍是讀寫課的有效教學方式之一。 教師必須在現實課堂教學中合理利用核心素養理念,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高婉.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J].英語教師,2019(17):127-129.
[2]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程·教法,2016(5):82-83.
[3]黃遠振,黃睿.英語深讀教學讀思言模型構念與實踐研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4):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