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然 崔梅花
摘 要:校本課程是中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改革的產物,校本課程開發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但農村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是當下校本課程開發領域中相對薄弱的一環。該文以農村小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當前問題的研究分析,提出創新課程管理體制,加強教師培訓,對教師增能賦權,開拓課程開發渠道,樹立多元評價體系等相應對策,以起到改善農村小學校本課程落后現狀的作用。
關鍵詞:農村小學;校本課程;課程資源;課程開發;多元評價
一、 引言
隨著國家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改革,校本課程逐漸由城市向農村擴展。但是,農村的校本課程開發相對于城市來講差距甚大。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煩瑣的工程,從制訂計劃、實施計劃、評價成果應有適當的策略,才能取得有效成果。筆者經過走訪調研山東省菏澤市某地農村小學,針對農村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現狀,提出以下四條對策,希望對農村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一些幫助。
二、 創新課程管理體制,轉變思想,保障校本課程開發順利進行
校本課程開發需要寬松民主的環境和教師的積極加入,而傳統課程管理體制的影響力依然存在,制約了校本課程開發。目前,
中國還沒有完善的校本課程開發機制,農村地區的課程開發更是任重道遠。要想從根本上打破傳統課程管理體制的制約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推動農村小學開發校本課程。穩中求進,不可冒失,在積累相當經驗后逐步推開。積極轉變傳統課程開發的思想,農村小學可以向校本課程開發取得良好進展的城市小學開展交流,吸取其開發的經驗和教訓。當然,國家和地方、社區也應給予農村小學更多的指導和支持。
1. 為了保障校本課程開發順利進行,應呼吁上級管理部門制定適合農村小學現階段的策略,轉換課程開發的機制。農村小學在開發校本課程時面臨著更多更難的問題,有時這些問題直接從正面很難解決,當下,可以先為校本課程開發創造必須的條件。如:改革對小學教學評價的制度。制定除按國家課程標準進行評價的非官方的學校評價機制,并將校本課程開發的效果納入測評體系。或者,對高等師范院校的課程做彈性調整,促進教學內容更新,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課程開發意識,使得畢業生樹立課程開發的信念更好的適應課程開發的需要。
2. 激勵政策的恰當運用是激發教師課程開發信心的良好方法。一方面,學校可以制訂出合理的規章制度,比如:某縣小學還奉行了《校本課程開發管理辦法》《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措施》《校本課程開發實施辦法》等一些成文制度。可以通過《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措施》,對積極參與者進行獎勵。如:適當的增加課時補貼、開發成果計入績效考核;對消極怠工者實行一定懲罰。這樣既可以保證教師有積極性去參與到校本課程開發上來,也有足夠的信心去做好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校本課程開發管理辦法》,學校來制訂自己的課程開發時間和進度,給教師專門進行課程開發的時間。而《校本課程開發實施辦法》則是整個課程開發過程的理論指導,是每一位開發者應該遵循的規定,在制度下會有好的氛圍,也能幫助學校和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三、 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增強教師課程開發能力
教師對課程的認識和課程開發能力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基礎。但在農村小學,普遍存在教師的課程認識不足,課程開發能力欠缺的情況。在中國有著“重教學而輕課程”的傳統,很多教師只關心于自己專長科目的教學,缺乏投身校本課程開發的技能。而校本課程開發需要教師有新思想、新信念、能力和熱情,單單執行教學計劃是不夠的。
1. 學校應注重對教師的培訓。為此農村小學可以和一些有在開設校本課程的城市小學合作,來培訓教師,提高他們的課程開發技能,增強他們的課程開發意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成立專門的校本課程對外教研室,采取校內——校外合作的模式,請業內專家為教師提供培訓和指導。農村小學可以采用集體培訓的方式對教師進行相關知識的集體培訓,邀請校本課程專家來校實地講解。
2. 在農村小學教師應找到自己的定位。隨著新課改,教師的角色由單一性向多樣性轉化。首先,教師應是發展者,“教人者先教己”教師應善于在教學過程中分析學生的差異性并及時的調整教學,積極參與學校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設計中去,使自己成為主動的發展者。其次,教師應是課程的決定者,不僅負責計劃班級教學,而且是教學活動的制訂者、編寫教材的決定者。再次,教師應是解釋者,在開展校本課程時,教師應先理解課程目標、學生實際情況,適時而為。最后,教師應為行動者,校本課程開發需要實踐,教師是課程的領頭羊。要求自己真實地體驗到教學情境中的課程問題然后對其研究,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
四、 減輕教師負擔,增能賦權,力求校本課程開發多樣化
在農村小學存在著教師緊缺,課時安排緊張的情況。多數教師感到可支配時間不足,在開發校本課程上缺乏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導致校本課程處于形式化狀態。一方面,在農村小學教師很少有機會參與學校的規劃,沒有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獲得光榮感、成就感、滿足感等,還有些盡管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傾注著心血和汗水,并未得到外界的認可,故而缺失了對校本課程開發的動力,甚至采取不滿意的消極態度;另一方面,傳統的行政角色劃分,校長和教師間缺乏平等對話,農村小學這種情況尤為突出。教師要做的任務很多,像進行教學、管理班級、維持課程紀律、組織學生社會活動等,這些都是教師的必須任務,因此很多人沒有過剩的時間和精神來參加到校本課程開發上來。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可以構建學校課程開發的組織領導機構,可以增進教師之間的密切合作,使得對問題的分析和識別快速準確。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按照教師的興趣和專業進行分配工作,建立起合作共同體。畢竟,團隊的力量是巨大的,既可以保證課程開發的科學性,又能減輕教師的課程開發負擔。
2. 教師是整個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中堅力量,應給予教師課程的決策權,突出他們在課程內容設置、實施以及評價中的主導地位。在整個開發的過程中,應給教師增能賦權,激勵教師去開發有特色的校本課程,肯定他們的獨立判斷能力和創新意識,并將其作為對教師評價的一項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