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大學英語》作為高職高專公共基礎必修課之一,是職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隱形陣地。本文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為出發點,闡述了高職高專《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理論依據與實施路徑。
【關鍵詞】高職高專;《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作者簡介】陳璇(1982.06-),女,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
引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課堂教學和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管理,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原則,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大學英語》作為高職高專院校公共基礎必修課之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服務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大學英語》課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隱形陣地,始終堅持與思政課并肩前行,協同育人。
一、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內涵
1.思政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類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高職院校思政課是高等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簡稱,是高職院校公共必修課程之一,是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其作用在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替代。該課程系統地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知識,內容涵蓋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法治觀及道德觀五觀教育。
2.課程思政。高德毅將課程思政定義為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李粵霞指出,課程思政是通過課程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實踐活動,或是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實踐活動,其特征體現為潛隱性、滲透性和創造性。
3.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課程思政是一種“大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二者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二者同向同行,共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共同服務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1.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高職高專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培養目標,旨在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等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大學英語》課程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為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服務,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其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課程。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其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增強其文化自信;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使其在學習、生活和未來工作中能有效運用英語,滿足國家、學校及個人發展的需要。
2.實現高職院校學生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英語語言學科是中西文化思想激烈碰撞的前沿學科。《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通識課程,是高職高專學生的公共必修課之一,具有覆蓋面廣、學期長、跨度廣的特點。以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大學英語1/2》面向全體大一非英語專業學生,在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開設,共128學時。新形勢下的高職高專《大學英語》不僅傳授語言知識,同時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思想融合;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同時使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該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共同育人。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課程思政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最根本的目的指歸就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各課程各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相互融通,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立體化課程體系。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課程思政的實踐依據。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為理論基礎,將教育內容與實踐活動相互融合,不僅解決物質生活問題,同時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課程思政契合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具有潛隱性特征。
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1.完善制度是保障。全員育人要求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國家統籌為指導、社會教育為環境、學校教育為橋梁、家庭教育為基石的全體人員共同參與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高校黨政主要領導對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和支持作用。一方面,高校黨委、各職能部門緊密合作,積極配合,共同制訂課程思政總體規劃。成立由黨委組織部、宣傳部、人事處、教務處、團委等組建的“課程思政”專項工作組,負責課程思政教育方案的,統一領導、組織、協調、監督、評價及考核。另一方面,將課程思政納入二級學院重點工作,劃清課程思政執行部門職責,明確育人目標,落實教學管理,完善評價體系,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全員育人。
2.內容構建是載體。打造“一體兩翼”《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模式,以英語教學為主戰場制訂,融入思政教育,以培養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為主體,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辨思維能力為兩翼。以教材為載體,以活頁為補充,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深挖課程的思政元素,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實現全過程育人。以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英語2》為例,本課程以課本為載體,重組課本內容,將原有的8個單元劃分為5個項目,深挖每個項目蘊含的思政元素,組織教學。
項目一將課本原有的1、2兩個單元整合為“校園生活”,以時間管理為切入點展開主題,介紹與時間管理相關的詞匯、句型;學習與時間管理相關的文章,抓住文章主旨的同時能針對文章中的“拖延癥”現象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出對應的解決辦法,并能完成寫作部分日程表的制作。泛讀部分引入習近平主席2020年新年賀詞(中英文版),賀詞回顧2020年我國取得的一系列矚目成就,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將個人時間管理與國家建設規劃相互融合,將個人夢想與國家發展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及自律能力,將品德教育無聲滲入英語教學。
3.教學方法是手段。優化教學方法,利用網絡平臺,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效利用社會實踐活動、第二課堂等多樣形式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實現多維并舉,全方位育人。
《大學英語》課程一改過去的單純面授教學法,充分利用雨課堂、智慧職教等平臺,重組教學內容,重新制作與之匹配的雨課堂課件及智慧職教資源庫。課前,將相關教學資源上傳至雨課堂和職教云,供學生自主預習、儲備知識。課中,利用平臺彈幕、分組、投票等功能組織教學,并根據平臺反饋數據,有目的、有計劃地調整教學進程,加強重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知識、提升能力。同時,基于平臺在線評價系統,及時、客觀反饋教學效果,梳理知識。課后,以平臺為依托,鞏固已學,拓展新知。課堂教學之外,精心打造第二課堂,如用英語講中國故事、下鄉送教等活動,將課堂從教室內延伸至教室外,從學校里延伸到學校外。整個課程教學將課堂內外、線下與線上、知識與思維,智育與德育相互融合,打造混合式教學模式。
4.教師能力是核心。大學英語教師在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和中國文化素養。深入學習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通過政治理論學習,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通過專業知識學習,積極探索語言教學過程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拓展思辨思維,挖掘思政元素,努力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相互融合,達到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教學效果。
“大思政”育人格局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員參與,全過程實施,全方位滲透。《大學英語課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隱形陣地,在傳授語言知識的過程中重視主流價值的引領,在價值引領的過程中提煉知識內涵,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英語教學的全過程相互融通,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融合,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創造性轉化,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實現育人效果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 2017(1):43-46.
[2]李粵霞.“課程思政”實施的理念與路徑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20.
[3]王秋慧.新時期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及路徑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9.
[4]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張鐵輝.高職英語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培育研究[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