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雷
摘? ?要: 本文以統編版小學教材二年級下中的古詩二首《村居》和《詠柳》為例,簡析小學語文詩詞教學中四大核心素養的應用。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詩歌教育? ?核心素養
語文素有“百科之母”的稱號。理解和把握好語文學科的性質與定位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對有效開展語文學科教學大有裨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村居》和《詠柳》中四大核心素養的培養可從以下幾方面實現:
一、建構語言應用機制
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字”的重要性,使學生熟練且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村居》中“長”和“散”是多音字,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必須告知學生這兩個字在詩歌中的正確讀音,隨后應在課件中展示關于這個多音字的組詞練習[1](4-7)。對古代字形的探究,能夠讓學生更易掌握生字的字形、字義。課上,可以對兩首詩里的關鍵動詞進行字源探索。讓學生從甲骨文“醉”和“妝”中感受文字:“醉”左邊是酒杯,右邊是一個喝得東倒西歪、站立不穩的人。“妝”字右邊是一個女孩,左邊是面鏡子,就像一個美麗的女子對鏡整理梳妝。將甲骨文引入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活動中,有利于學生感受漢字筆畫的生命色彩,降低學生學習漢字的難度,讓學生體會到漢字不再是一種生硬的、冷冰冰的和難以理解和接受的符號,有利于激發孩子的識字興趣。教師可以以講述小故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漢字,給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識字環境,激發學生的識字熱情。
二、培養學生的多種思維方式
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并不是教師直接刻意地教授,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利用問題驅動,創設情境導入,善于利用資源,保持師生良好的課堂互動。讓學生碰觸作者的內心,感受詩歌中的深意。
1.問題驅動
詩歌是由字組成的,字是詩歌的基礎。《村居》這首古詩描述的是春天的美好景象,教師在新課導入部分可以提出問題:“小朋友們,我們曾經學過許多關于春天的詞語,誰能說一個呢?”通過巧設疑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學貴有疑,帶著問題學習,效果自然更佳。接下來教師可以把提前準備好的生字、生詞以圖片、音頻、視頻的方式向同學們展示。課件的制作必須認真精致,且不可胡亂添加。因為課件相對于死板的文字可以更生動靈活且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小學生比成年人更具想象力、更天真無邪,任何在成年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會被有些細心且善于觀察的小學生迅速地捕捉到。例如當我指著風箏的課件告訴學生這是紙鳶的時候,學生們會熱烈地討論放風箏這個問題,能讓他們在豐富的想象空間中不斷碰撞,遷移想象出令人想象不到的事情。正因如此,面對好奇心強烈的小學生,我們更應該不斷斟酌課件的制作。
2.情境導入
黑格爾曾在《美學》中指出:“最杰出的藝術本身就是想象。”進入正課部分,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利用幽默風趣的言語將學生帶進一個奇幻的世界里,說道:“大家想不想進一步了解這美麗的畫卷呢?那就讓我們隨著詩人的腳步邊走邊欣賞吧!”通過生動描繪,這首詩仿佛變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2](54-56)。在講授《詠柳》時,會講到“剪”“裁”兩個生字,可以啟發學生想象:“為什么春風會像剪刀一樣呢?詩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考?春風還能裁出什么?裁出流淌小溪還是裁出美麗的花朵?”新授課時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表達,這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積極的回復。善于搞活課堂氣氛,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引領學生入情入境。除了通過語言創設情境之外,還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引領,雖然通過肢體和表情沒有語言陳述直接,但對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還是有作用的。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進行差異化的處理,不同學生對看到和聽到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所以,為了照顧到足夠多的學生,無論語言還是肢體,無論有聲還是無聲,都是很有必要實施的。
3.利用資源
信息化時代,應學會利用網上的優勢資源。在課本教材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的潮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學校關閉,企業停工,全國人民為了抗“疫”都居家隔離。這時,如何學習呢?毋庸置疑,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和提升。在網絡資源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發現我們所需要的知識。例如,在學生誦讀古詩環節,可以在正規渠道下載相關唱詩的音頻或者視頻,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便于小學生理解與學習。
4.師生互動
教師應該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尤其是針對低年級學段的學生。例如在講解《村居》中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時,可以與學生互動:“是不是有的同學知道詩中的紙鳶指的就是風箏啊,那你們放過風箏嗎?在哪兒呢?心情怎么樣啊?我想你們一定想起了那時候快活的心情吧!是啊,這首詩中的小朋友就像你們一樣想著早早地放學然后飛奔出學堂,然后把這紙鳶送上藍天,那就讓我們帶著快樂的好心情誦讀這兩句古詩吧!”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既要不斷啟發學生,又要不時地說出“給自己加加油吧!”“你們可真聰明啊!”這樣激勵的話語[3](18-19)。通過鼓勵學生自我體驗,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不斷進步與成長。
三、增強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蔣勛在一篇文章中表達了對詩歌的喜愛之情。他喜歡詩,喜歡讀詩和寫詩。兒童時期詩句是他最好的伙伴,他可以一個人躲起來,在河邊、堤上、樹林里、小角落里,不理會外面的花花世界。也可以在書包里裝上一本詩歌集,或者一本手抄筆記。從他樸素悠遠的文字中,我們不難窺見詩歌對孩童影響的深遠。所以,對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是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進行詩歌的熏陶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當教師新授一首詩歌時,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題目和作者。對于低年級學段的學生來說,分辨且記牢作者和題目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受制于學生個人經驗的不足和年齡尚小這兩個現實狀況,教師可以先簡單地向學生介紹作者的基本情況,至于作者在什么樣的大時代背景下創作此詩歌,有著怎樣曲折的人生經歷,只要簡要帶過就好。教師要做的是反復強調作者和題目,讓學生強記每首詩歌的題目是什么、作者是誰、是哪個朝代的。隨著學習詩歌的數量不斷增加,這個問題需要慢慢被重視。
詩歌的語言雖然精短卻朗朗上口、意味深長。每次欣賞古詩時無不為它的流暢押韻程度而折服。不管是格律詩還是自由詩,都十分注重詩歌的韻律感、平聲和仄聲完美搭配、韻腳精心處理、節奏上下起伏、聲調抑揚頓挫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里指出低年級學段的學生應該通過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魅力[4](24)。學生可愛的童音配合流暢的詩歌,定會讓人心曠神怡。必將是整個詩歌新授課的壓軸環節。對于教師來說,任務自然繁重起來,首先應認真地給學生示范詩歌的朗讀,針對重點字詞的讀音和學生反復確認,力求學生讀出準確標準的字音;其次在確認好全文的發音之后,引導學生劃分詩歌的誦讀節拍,正確劃分每個合成詞或短語的固定層次,不允許學生讀破句和斷句,例如“草長/鶯飛/二月天”不能讀成“草長鶯/飛二/月天”;最后,要求學生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朗讀詩歌的過程中感受韻律之美。只有這樣詩歌讀起來才能朗朗上口,猶如行云流水一般順暢。要特別提出來的一件事是,低年級學段的學生因活潑好動的天性使然,可能在后續的詩歌背誦中,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聯想能力不足情況等,導致詩歌背誦進度緩慢,教師可以借助現今豐富的網絡資源,通過唱詩的形式,讓學生在唱中學、在學中唱,有利于學生感知詩歌韻律之美。
四、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教師要不斷增強教學能力,充分推進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教授一些中國傳統經典詩歌,讓學生在誦讀中不斷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縱觀當今社會,特別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近幾年,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設。這種現象不僅在成人中普遍存在,還波及廣大的在校學生,尤其是純真質樸、純凈明朗的小學生。教師應從我做起,利用每一堂課、每一次和學生接觸的機會,在引導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培養他們優秀的思想品格、博大寬廣的胸懷及深邃幽遠的精神境界。
五、結語
語文不僅是人文社會科學中最重要的一門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還是文化藝術,是用來積累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史的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汲取精神財富取不竭的源泉。為應對基礎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順應教育發展的潮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必須認真對待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之外,還應考慮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性格差異,采用相對合理和科學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學生來說,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更有利于接受知識。教師必須時刻反思,突破傳統的教學束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師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段的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需要格外注意,認清小學生生活經驗體驗不足的現狀,充分營造課堂氛圍,積極鼓勵學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溫儒敏.堅持立德樹人,立足核心素養——用好統編本語文教材的兩個前提[J].語文建設,2019(14).
[2]章莉.著眼核心素養? ?啟迪語文思維——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小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探[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5).
[3]蔣勛.有詩,就有了美的鑰匙[J].天天愛學習(五年級),2018(1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