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小萍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因其特有的抽象性、嚴謹性與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和愛玩好動的身體特性相矛盾,傳統數學教學中的以課本知識為綱要、以教師講解為主導、通過課后練習理解知識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聊,學生甚至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面對這樣的教學難題,教師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顯得至關重要,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正是值得小學數學教師嘗試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合作教學模式
引 言
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是指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步驟具體可以分為:首先,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性將他們分別分在不同的小組中(教師在分組時應當合理搭配學習成績優異者和學習成績困難者);其次,教師應分別選出每個小組的組長,根據具體的課堂內容下達課堂上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然后,教師應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思考、討論、辯論、交流,并且讓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發言;最后,教師應及時對每個小組中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與點評.
一、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應用的內容
(一)小組分配
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中的主體是學習小組,因此,學習小組作為合作的基本單位,對小組合作學習效果至關重要.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教師在分組時應合理搭配學習成績優異者和學習成績困難者,如如果是以四人為單位的學習小組,就應該是一名學優生、一名學困生和兩名平均水平的學生,這樣才能起到互幫互助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以優帶差、互相交流、共同進步.第二,教師應明白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是一個不斷浮動變化的過程,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變化,并且根據學生在每一階段學習狀態的動態變化分配小組成員,形成小組成員的動態化變化流動機制,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每一階段數學測驗的成績和數學作業的完成情況給予他們“優秀、良好、較差”的不同評價,根據每名學生在每一階段的評價結果分配小組成員.
(二)小組長的設置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理解數學知識.因此,在小組成員的互動中,教師應設置小組長,讓其負責整個小組學習進程的具體規劃,為小組內每個成員下達具體的學習任務,組織小組內交流的有序開展,起到上傳下達、監督引導的作用.教師應讓小組長具有一定的榮譽感和使命感,使其意識到自己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在選舉小組長時可以選擇輪換制,分別由每個小組中數學測驗成績最高或課堂表現最好的學生擔任,這樣不僅能帶動整個學習小組的學習氛圍,而且能促進小組內成員的良性進步,讓小組成員在有序競爭中共同學習和進步.
(三)分配小組任務
根據具體的課堂學習內容分配學習任務是整個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首先,教師在課前就應考慮到每節課具體的教學內容;其次,教師應思考哪些教學內容適合小組合作學習;最后,教師應挑選出適合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并且結合整節數學課的教學節奏為學生分配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和次數.教師在分配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時既要充分地讓學生思考與討論,又要不浪費學生在課上學習的時間.同時,教師應注意為學習小組分配適當和有趣的學習任務,使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學習和掌握相關內容.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這一內容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引導學生想到將數進行拆分重組,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留下一個小問題:“如果每名學生的手中都有14本數學練習本,那么他們一共有多少本數學練習本呢?”在上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提出自己的想法,再對學生的想法進行總結.這些從實際生活出發、能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解決的簡單有趣的小組學習討論問題既是在學生自身能力范圍內且能引起他們對課堂興趣的,又是與課堂重點知識密切相關的.
(四)小組內容交流與匯報
當學生在小組內對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與辯論后,每個小組的小組長應提出自己組成員的交流結果,以便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達到學生共同學習和進步的目標.
教師在學習小組交流與討論之后,應先鼓勵小組代表主動說出他們思考得出的想法.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這一內容時,教師應用帶有引導性的提問啟發學生的思路,如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直接解決12×14這一問題,那么我們除了把它轉化為加法外,還有其他更加簡單的轉化方法嗎?這時,教師應順勢引入數形結合思想,在黑板上畫出“十二行十四列”的點陣圖,并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是不是可以將列出的數學計算公式轉化為用圓點表示的圖形呢?”“我們能否在這樣的圖形中用學過的計算方法計算呢?”這兩個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慢慢打開了思路,想到了可以借助“圖”對“數”進行拆分.在這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習小組進行討論與交流,其中,有的學習小組代表提出可以先劃分為四個部分,即分別用2×4=8,10×4=40,2×10=20,10×10=100進行計算,再把四個計算結果進行相加.有的學習小組代表提出可以先直接劃分為兩個部分,即一部分是14×2=28,另一部分是10×14=140,再將兩部分的計算結果進行相加.教師在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肯定之后,還需要再次用問題引導他們從各種計算公式中提取出拆分轉化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我們會想到將12×14這個式子進行拆分呢?”“這個大的點陣圖對我們的思考又有什么幫助呢?”這兩個問題,繼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
(五)教師總結提升
小組合作學習是為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課堂內容服務的,因此,教師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創設思想活躍、主動思考的課堂氛圍之后,應更進一步地加深學習難度,順勢引入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知識,這樣不僅能減少學生對將要學習數學知識的畏難情緒,而且能讓學生通過經歷小組討論的過程提高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更加積極地為學習課堂教學難點做準備.教師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適當增加數學思維的遷移運用,讓學習小組通過相互討論嘗試做到舉一反三.
例如,通過對“兩位數乘法”的學習和當學生熟練掌握“拆分轉化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之后,教師應讓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嘗試解決“二分之一小數和偶數兩位數乘法”的問題.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果我們能通過拆分和圖形的分解解決12×14,那么我們是不是同樣可以嘗試解決12×3.5呢?”這一問題,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與討論.
(六)科學評價機制
恰當的評價能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和樹立自信心,有助于實現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科學的評價制度追求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學生自評、組員互評、教師評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例如,教師可以制作相應的課堂內容評價表,在每節課結束之前讓學生填寫并收集,以形成及時的反饋機制.
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應用的目的
數學教學的關鍵不在于讓學生知道面前這道題的答案是什么,而在于讓學生通過這道題掌握其背后的數學解題規律和方法,從而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領悟一系列題目共通的解題規律.如果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讓學生自主思考、自我消化,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將被迫式的苦學轉變為主動式的樂學,這正是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能達到的最直觀的學習效果.同時,長期的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能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競爭能力和競爭心態,讓學生在適度壓力的壓迫下共同學習和進步.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消化、理解拆分轉化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教師可以讓小組內的學生互相講解自己得出拆分12×14這一算式的思考過程和點陣圖在思考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小組內的部分學生會說:“想到拆分是因為我不會計算12×14,但是我會計算3×4×14.”小組內的其他學生補充:“想到拆分是因為我發現可以把大的點陣圖劃分為幾個小的部分,這樣計算更加方便.”其他小組內的學生會說:“在其他學生對點陣圖進行劃分之后,我發現可以對點陣圖進行不同的拆分.”其他小組內的其他學生補充:“我發現借助點陣圖對算式進行拆分更加得直觀、方便.”在小組內學生互相講解自己的思維轉化過程之后,教師應對相應的數學思維方法進行一定的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理出一條完整的思路鏈.通過對這節課的學習,學生發現可以將不會的問題轉化為可以解決的問題,而且借助圖形表示抽象的算式能更加便于思考.在學習小組共同交流與進步之后,學生已經基本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的思考中、互相思路的講解中對數學思維方法完全理解和熟化.同時,教師可以開展小組成員整體學習成績統計評比活動,以每個小組為單位進行表彰,這樣就能充分激發小組成員共同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三、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應用的實踐
由于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的具體實踐,教師作為引導者、把控者應當承擔為學習小組規劃學習內容、指明學習方向的責任,可以適當地通過導入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啟發,也可以恰當地運用模型讓學生便于理解,還可以讓小組成員共同動手實踐以便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學“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公式”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每個小組內的學生都拿出一張正方形紙片,在讓小組成員自己動手操作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問題引導他們思考:“你們知道怎樣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嗎?”他們齊答:“直接用底邊長乘高.”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正方形紙片對折并繼續提問:“正方形是否被均分為兩個三角形?”部分學生回答:“是.”此時,教師可以繼續追問:“我們在得知正方形面積的基礎上要怎樣得知這兩個被均分出來的三角形面積呢?”部分學生在觀察自己手中的紙片后得出答案:“將正方形的面積除以二.”然后,教師可以引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底邊長乘高乘二分之一.這樣一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輕松地理解和記憶三角形面積公式中“二分之一”的由來.又如,在教學小學數學學習中的“植樹問題”時,教師可以借助身邊的事物讓學生感知數學問題的本質,讓學生對復雜的問題產生親近感.教師在正式講解之前可以先讓小組成員互相觀察手掌,再提出問題:“我們的一個手掌的五根手指之間一共有幾個間隔呢?”學生在觀察后得知:“四個.”教師接著追問:“那么每兩根手指之間呢?每三根手指之間呢?每四根手指之間呢?它們有什么共通的規律嗎?”部分學生在思考后回答:“間隔數總比手指數少一.”這樣一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自己的手掌構建簡單的模型,能輕松地得出“間隔數總比間隔物體的數量少一”的結論,從而具體地感知到間隔在數學中的意義.
結 語
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并且實現對學生全方面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與合作意識.筆者認為教師應當跳出固有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勇于嘗試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補充.
【參考文獻】
[1]劉韓萱.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積累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5(12):65.
[2]李榮.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中提高負荷量度的實施策略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5(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