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豐
摘要: 本文通過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課改理念下對于構建科學生態(tài)課堂進行了實踐與反思。為此筆者從生態(tài)課堂的涵義、生態(tài)課堂的具體嘗試以及嘗試后引發(fā)的思考這幾個方面作了論述,其主旨在于取得課堂教學效益與生命質量的整體提升。
關鍵詞: 初中科學;生態(tài)課堂;以學生發(fā)展為本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使每個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fā)展,提高所有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構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生態(tài)式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取得課堂教學效益與生命質量的整體提升。
一.生態(tài)課堂的涵義。
生態(tài)課堂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主體,一切生態(tài)因子之間的有機組合與協(xié)調運動,進而產生互相激發(fā)、共同參與、質疑探究的濃郁學習氛圍,在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師生共同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與和諧發(fā)展的課堂追求。
二.構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生態(tài)課堂的嘗試。
下面就以《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八年級上》中《水的浮力》這一節(jié)的課堂教學實錄為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探究欲望。
多媒體課件展示:曹沖稱象的動畫,南極企鵝成群結隊在海面上游泳,躺在死海上悠閑看書的游客,新核潛艇、航空母艦的發(fā)展歷史。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運動的力的關系,知道人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為什么人沒有下沉,可以悠然自得地在水面上看書呢?根據(jù)二力平衡的知識,人肯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力與重力平衡,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力呢?
(二)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教師:在水中正上浮的物體受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受浮力?
學生小組活動(1):感受在水中上浮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
器材:裝有水的水槽,一個空塑料瓶。
取一只空的帶蓋的塑料瓶,將其按入水中,你的手會有什么感覺?松手后會有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會有這種現(xiàn)象?
學生:浮在水面的物體受浮力,正在上浮的物體也受浮力。
教師: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浮力?
學生甲:受浮力。
學生乙:不受浮力。
(學生基本分成兩派爭論,都想試著說明理由,但又有點說不清楚,此時課堂變得鬧哄哄)。
(意圖:用學生的好勝心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師: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現(xiàn)在證明自己觀點最好的辦法是什么?
學生:實驗。
教師:好,同學們利用手頭實驗器材,自由組成小組,設計實驗驗證一下: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浮力?看誰正確?開始
學生小組活動(2):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浮力?
器材:裝有水的水槽,鐵架臺,彈簧測力計,細繩,鐵塊。
(學生用鐵塊做實驗,有的學生用自帶的釘子、彈力球做實驗,1分鐘學生舉手示意已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好,大多數(shù)同學都已經通過實驗,驗證了在水中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誰能到前面來演示一下你們組是怎樣做的。
(?學生紛紛舉手,都想到前面演示,教師巡視時,看到大多同學都已得出結論,設計的很簡單、易操作,為了促進平時不太發(fā)言的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故把機會讓給了這樣的同學)? 學生:我把鐵塊用細繩拴住,在空氣中測出重為?3.2?牛頓,然后又把掛在測力計上的小石塊浸沒在水中,測力計示數(shù)變?yōu)?2.8?牛,說明它受到浮力了。
教師:另一觀點的同學可以證明你們的猜想嗎?
學生:實驗證明我們的觀點錯了。但是我有個問題,為什么測力計示數(shù)變小了,就能說明小石塊受到了浮力?
另一學生:分析小石塊的受力情況就能說明:小石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3.2?牛,測力計向上的拉力?2.8?牛,僅這兩個力的作用,小石塊不能處于靜止狀態(tài),但小石塊在水中確實處于靜止狀態(tài),說明它還受水給它向上的力――浮力(?0.4?牛)。
教師:請坐,同學們他分析的好不好?
學生齊聲說好。(鼓掌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教師:這其實是一個測浮力的方法,同學們能說說具體的過程?
(學生們躍躍欲試,這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平時不愛舉手的同學也高高的舉起了手,所以把機會讓給了他們。)
學生:將一個物體懸掛在測力計下,當物體在空氣中時讀出測力計的讀數(shù)F=G;將物體浸入水中,讀出此時測力計的讀數(shù)F / ,則此是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為F浮力 = F- F / 。
教師:那這種方法是不是可以測任何物體的浮力大小,可以測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嗎?
學生:不行,因為泡沫在水中是漂浮的。
(得出這個方法的適用條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可以用這種方法。)
教師:在其它液體中物體也會受到浮力嗎?(鼓勵學生用實驗證明)
學生小組活動(3):探究物體在其它液體中是否受浮力?。
器材:裝有水的水槽,彈簧測力計,鐵架臺,細繩,鐵塊,鋁塊,分別盛有鹽水和酒精的燒杯。
學生用鹽水和酒精來代替水重復上述實驗。
學生:浸在鹽水和酒精中的物體也會受到一個豎直向上的浮力。
教師:液體對浸入其內的物體有浮力,那么,氣體對浸入其內的物體是否也有浮力?
學生:也有,氫氣球可以在空氣中飛起來。
教師:給你教科書上的裝置,你能否用它來證實氣體浮力的存在?
學生小組活動(4):探究氣體對浸入其內的物體是否有浮力?
器材:鐵架臺,籃球,鉤碼,杠桿,一端通過導管、橡皮塞和氣球相連的打氣針。
教師提示:剛開始在圖示狀態(tài)下, 打氣針并沒有完全插入籃球的氣孔,這時, 籃球內的氣體并不會泄漏出來。然后再將打氣針完全插入籃球的氣孔,觀察現(xiàn)象.
(活動過程中,有的小組傳來鉤碼落地的聲音,有的小組卻是緊緊有條,分工明確,有的小組實驗失敗了,有的小組實驗成功了。有嘆氣的聲音,也有歡呼的聲音。我來往于其中,給予指導和幫助,并且讓實驗成功的小組成員充當教師的角色,此時的課堂人頭攢動。)
學生交流得出結論: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
(三)課堂總結:
教師:通過以上實驗,我們今天學到了哪些知識?
學生們各個都言而之有理。(學生們個個洋溢著笑容)
有個學生的回答讓大家出乎意料:當同一個物體浸在液體中時,浸得越深,浮力越大。
教師:這個同學很細心,發(fā)現(xiàn)了我們沒發(fā)現(xiàn)的東西,這位同學說的是不是完全正確?影響浮力大不的因素是什么呢?讓我們下節(jié)課一起來探究。(設置懸念,引出下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
在新課程理念下構建科學的生態(tài)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自己不斷地學習和成長。通過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更新教學理念,掌握教學技巧和教學能力,在教學中正確把握好教師、學生、環(huán)境三者之間的關系,使新的理念化為教學觀念,并成為我們自覺的教學行為,更好地駕馭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劉璨.打造高效科學課堂 提升良好科學素養(yǎng)[J].試題與研究,2018(11):87.
浙江省蘭溪市第二中學 3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