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斌
摘 要:針對學校大課間開展形式單一、缺乏實效、評價乏力等問題,從優化辦學理念、細化考核評價、統整課程內容、精心組織實施等方面著手,讓大課間活動真正落到實處。
關鍵詞:大課間活動;樂學;精心組織;實施
一、現狀分析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2007]7號)文件已經實施14年,但落實情況依然不盡如人意。筆者通過在縣域內實地調研,并在網上搜索相關報道,發現中小學校大課間體育活動存在一些普遍問題。
1.形式單一。不少學校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項目與內容仍然比較單一,除了做廣播操就是跑操。雖然這兩個內容簡單、有效,但長年如一的內容,導致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導致原本動作到位的反而在逐步退化,甚至不到位了。跑操的時候,許多學生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逃避參加。
2.缺乏實效。有些學校為了追求形式,讓大課間活動看起來整齊劃一,會在大課間體育活動的時候安排如集體舞、太極操、健身操等一系列過于花俏的團體項目。雖然在各種檢查、評估的時候,會獲得較高的評價,但不具有適用性和可操作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興趣日漸衰退,許多學生成了項目設置的擺設或看客。
3.評價乏力。一些學校沒有設立專門的大課間體育活動組織機構,所組織的大課間活動隨意性強,沒有詳細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方案,全校性或班級性周活動有哪些內容、怎樣開展、以誰為主、哪些教師參與管理;責任不明確,導致評價缺乏導向性。因此,很多學校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開展也逐漸流于形式。
二、解決策略
1.優化辦學理念。大課間是一種校園文化,是一種美的表達和心的交流、大課間作為學校的課程之一,涉及的范圍廣、內容艱巨。大課間是一種體育生活,是培養學生終生體育的一個起點。同時大課間活動是開放性和自主性的,是否能有序地開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要取決于學生的自控能力。所以在這里“樂學”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學校教師在代大課間課、備大課間教案上,重點要放在學生“樂中學、學中樂”上,要在“樂學”上做文章。
2.細化考核評價。把課外文體活動納入教育計劃,生動活潑地開展校內健身運動的新形式、新機制,使以體育為主、兼融藝術、科技活動的課外文體活動成為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載體。制訂全面系統的制度,明確提出大課間活動的要求,讓全體教師和學生對大課間活動的地點、內容和要求,檢查、評分的標準都清楚明白,讓校園文化建設要有新的突破。大課間的評價上,學校要建設大課間活動的激勵機制。如設立大課間活動先進班級、大課間活動文明班級、大課間活動先進標兵、優秀指導教師,并納入班級評估等。給大課間活動營造一個公平、寬松、和諧與歡快的運動空間和氛圍,同時也無形轉變了陳舊的教師觀,建立了適合素質教育新型的師生關系。
3.統整課程內容。要設有全校性的特色早操,要有一年一度的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要有一期一開展的班級比賽,要有一期一開展的年級拉歌賽,要有一周一開展的特色課。更要有爭創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建設,各學校要形成一至二個體育項目特色學校。讓活動、展示、評比、競賽有機結合。
4.精心組織實施。(1)大課間活動特別要注意在季節性、趣味性、鍛煉性、發展性、低技術性、經濟性等原則下開展。特別是全校性參與的團體項目更要注重經濟性、低技術性和趣味性,這樣才能使大課間活動不會成為檢查、評估下的擺設,真正做到長盛不衰。
(2)學校在開展大課間活動時要最大程度調動教師、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每個教師、學生的聰明才智,集思廣益。鼓勵教師、學生制造適合鍛煉的小器械,創編分年級大型團體操、大型舞蹈等。這樣既充實了活動的內容,又挖掘了學生的潛能,既提高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和團隊協作的精神。
(3)課間活動設計時,一方面考慮到活動的內涵與實效性,將活動健身的意識寓于活動之中;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師創設豐富的活動情景,創新已有的活動內容。還有就是要求教師既要考慮“面”又要照顧到“點”,不搞一刀切,要讓每個孩子都能有參與、合作、表現的機會。
(4)在管理上要形成校長、主管教學副校長、體藝主任領頭,體育教師操刀,班主任主抓,任課教師輔助,學生人人參與的良好局面,層層落實,齊抓共管。重視發揮學生體育骨干作用,以體藝組教師和少隊部輔導員為抓手經常培訓學生體育骨干、并放手使用、及時指導。
總之,只有明白了大課間校園文化的內涵,理解了大課間活動的意義,學校大課間活動才會真正落到實處,才可以起到學生鍛煉的作用,才能陶冶學生的情操,真正落實素質教育。了解過去,把握現在,是為了更好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建設一個優秀的大課間,讓師生們一起走出教室、走進操場、走到陽光下,同歌共舞,形成一派和諧美好的校園景象。
(重慶市巫山縣南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