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菊珍
摘 要:隨著新課標課程改革的推進與素質教育的深化,小學教學中的核心素養培養已越來越受人們重視。但是當下有許多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忽略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影響小學教育教學效果、違背新課改的同時,還有可能會造成學生綜合素質素養低下。所以現今小學教學要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放在首位,探究核心素養取向下的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策略,科學并合理地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策略,以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教學;深度教學策略;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6-00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19
怎樣實現達到教學效果的同時進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然成為當下小學數學教育最為熱議的論題,未來會有更多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逐步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但是,部分教師更多地進行的是形式大于內容的表面核心素養培養,許多制定的核心素養培養方案往往浮于表面、走個形式,無法使其達到應有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成效,浪費時間與教學資源。要想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使其方式更豐富、形式更多樣,讓學生全面理解小學數學基礎知識點,并理清數學知識點與實際生活應用之間的共通之處,才能使得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有所提高。本文從實際生活與教學課標出發,作出基于核心素養培養下的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策略探究,進一步加強學生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概述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素養
自我國新課程課標改革實施以來,我國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也在不斷地進行優化,已經漸漸地開始注重學生除理論知識以外的實踐實操水平或其他綜合素養的培養。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是當下小學教育最為熱門的關注點,教師務必提升自身能力,優化教學方案、理念與模式,全面重視與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并科學合理地內化于數學課堂教學中來。對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來說,學生必須擁有理解掌握知識點的能力、數學思維的構建、學習氛圍的創建、自我反思與總結、數字與符號的敏感程度高、計算能力與邏輯能力等。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育現狀
目前,許多教學水平不足、教學質量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依舊采用古板的、“灌輸式”的填鴨式教學法,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汲取與理解僅限于教師在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與課本內容的傳授,使得學生從小學學習階段就逐漸喪失了對于新知識的好奇心與探究能力,無法對新數學知識或是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進行自主研究與分析,更多的則是依賴教師的教授,課堂學習的參與感與積極性、主動性急劇下降,從而導致了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知識轉化率低下。教師照本宣科地進行課本內容知識與理論的教學而忽略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樣會使得學生學習思維無法拓寬,影響到后續學生對于數學這一學科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也無法有效運用數學思維進行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加之有些教師教學水平并不高且教學計劃與方案不完善,還會導致學生對本該掌握的知識點理解不到位,基礎的數學知識點也無法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數學思維的開發與培養也停滯不前,最終影響了小學數學的課堂教育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1]。
三、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分析
(一)加強學生課堂參與,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從學生出發,還需要教師、學校與學生全方位合作配合,教師提供引導作用,學校是學習環境與氛圍的承載。想要加強學生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首先必須掌握新課改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全面優化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模式,打破傳統教學理念與模式的枷鎖,摒棄了老舊的“注入式”教學,將小學數學的核心素養培養內化于數學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來說,在核心素養培養取向下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與落實將學生核心素質培養放在首位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占據主體地位,確切達到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加強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參與,促進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提升,使得學生在吸收數學知識與深化數學思維的同時,獲得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隨后教師也要根據新課標課程改革與實際教學情況進行自我教學方式方法的優化,全面提升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的互動和帶動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對新數學知識的好奇心,引領學生自主、積極地加入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與核心素養教育打好基礎,從學生學習的源頭上促進學習效率與教學成果的提高[2]。而且教師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習氛圍的創建起著立竿見影的作用。教師要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措施,聽取學生或是其他教師的教學建議,關注到每個學生學習中的個體差異性,根據學習效果、效率與進度進行教學模式與方案的更改,促進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革新教學模式,培養數學思維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關于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中,不僅教師的教學模式、方法與理念十分重要,教學策略與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同樣是很有必要性的。分組、合作學習、情景教學等新興課堂教學模式與理念都可以豐富核心素養培養的方式。所以教師務必掌握每一種新興教學模式與理念的內核與概念,加強分析與探究,根據自己教學計劃與班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達到與學校教學設備設施、學生綜合水平完美匹配的狀態,加強小學數學教學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的主體地位。比如,進行加減法運算知識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在學生已經對簡單加減法運算、兩位數以上加減法掌握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核心素養培養教學模式的融入,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實際生活中的情景,輔助教學提升學習的樂趣,促使學生自主、積極地加入課程學習中。例如,教師可創設一個商場購物的生活情景,將學生分成每組一對一的“賣家”與“買家”,自制不同面值的“貨幣”,利用簡易的卡片或是物品當“商品”并給予定價,讓學生自行進行“買賣活動”,作為“買家”的學生可以利用“貨幣”購買自己想要的“商品”,由作為“賣家”的學生進行商品總價格的加法運算、購物找零金額的減法計算;讓作為“買家”的學生自行計算自己的“預算”是否充足、怎么組合不同面值的“貨幣”進行購買、找零金額的計算等等。如此在課堂上進行購物實際場景的創設,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于加減混合運算的應用能力、數學思維的開拓,還可以豐富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在其中充當監督者、引導者的角色,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訓練計算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加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性
小學數學的教學,不僅是學生數學思維與學習能力的啟蒙階段,也是一個生活實用性與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數學核心素養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否能靈活、合理地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技能與數學思維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必須掌握教學核心內容與知識點,科學有效地將數學知識點與日常生活進行接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性,使得小學數學的課程知識突破課本與課堂內容的局限,上升到實際生活的運用中,有效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訓練與培養,輔助學生結合日常生活情景,營造生活化教學氣氛,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踐技能進行聯想,強化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點的掌握并從本質上促進學生達到學以為用、學有所得的目標[3]。
對于小學數學課程知識的拓展與生活化實踐情景的結合,教師可以從核心素養培養的取向出發,根據數學知識點做相應的延伸與深化。例如,對于小學數學中統計學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在教授完數學知識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后的實踐作業,如上街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班級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統計年級學生男女生比例、近兩個星期某地天氣氣溫記錄等實踐性教學活動。以上這些教學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加強對于數學知識點的應用、深化理解三種統計圖的表達,還可以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讓學生更進一步地參與到課程教學與實踐結合的活動中來,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提升學習效率,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加強對于數學知識的認知,培養數學思維并實現數學能力的提升[4]。
(四)教師教學計劃的制定
處于小學教育階段中的小學數學教育,大部分都離不開書本教材的知識表達與呈現,而書本中的內容又很大程度上受到新課標課程要求與死板的數學知識點的限制,在每一個年級都進行了難度提升的編排,知識難度甚至會出現斷層上升的現象。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不但是教師課程內容教學的主要參考與標準,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最主要方式。但是就目前來說,大部分教材都是將數學知識點羅列、在課本中編排出來,許多數學知識點都浮于表面,深層次的知識內核與數學思維無法進行開拓。所以,教師必須深入探究與分析深層次的教學內容,發掘出數學知識點本質上的隱性知識與應用實踐特性、數學思維與數學方法的開發,只有真正發掘并吃透了數學教材之后,才能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科學有效地教學計劃制定。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中,要時刻牢記學生數學知識核心素養的培養,找尋更多的相關知識、內容進行結合,通過合理引導,將學生帶上數學知識實踐探究的道路上,加深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中的實踐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們學習中的反饋情況與學習知識轉化率與吸收率,出現特殊情況時及時作出調整,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答疑解惑。
四、結語
基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加強學生在教學中的深度學習與實踐性探索,有助于深化數學知識點、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與學習興趣。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模式與理念的轉變,能進一步達成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完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韓瑞娟,周婷.基于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雞兔同籠"教學策略探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8(3):68.
[2]涂世元.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探究[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9(6):22.
[3]劉濱雄.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數學大世界,2019(2):48.
[4]崔婷婷.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