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強
摘 要:因材施教、個性化學習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在落實分層教學的同時,教師需要關注課后作業分層,保證教學和作業分層同步走,全面落實因材施教。而“階梯”作業正是源于因材施教,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差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生,以農村初中數學教學為例,分析“階梯式”理念啟示下的農村初中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策略以及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農村教育;初中數學教學;“階梯”作業;因材施教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認為,“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同時也在告知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作業作為教育的重要環節,自然也應該立足于學生個體差異,合理設計,優化作業層次,才能發揮出作業的價值。基于此,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課后作業設計中都嘗試了“階梯式”理念,引入了“階梯學習法”。以作業為例,在“階梯式”理念的啟示下,設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作業,以此不斷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階梯式”理念啟示下農村初中數學課后作業設計原則
一是實用性原則。數學知識體系與生產、生活實際有著緊密聯系,因此,數學作業結合學生已有經驗和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應聯系生產實際,聯系生活,聯系熱點問題。二是探究性原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兼顧學生能力發展需要,結合化學教材大綱和教學目標,重點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主。三是合作性原則。合作能力是未來時代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具有合作意識的人將會更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以,我們新時代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為此,作業設計上也可以盡量體現合作性,比如鼓勵學生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探究類、創新型、實踐調查類作業。
二、“階梯式”理念啟示下的農村初中數學課后作業設計要點
(一)著眼于“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設計“階梯式”課后作業
農村學生數學學習實際情況雖呈“橄欖球”形分布,但總體而言,農村學生數學基礎不如城鎮學生扎實,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不足,知識面也較城鎮學生窄。作業雖是幫助學生鞏固復習、拓展延伸的,但對農村學生而言,更在于鞏固復習,先滿足基礎再追求更高層次。因此,對于課后作業的設計,我們也提倡先滿足基礎,再追求高層次,以“知識與技能”為目標導向,設計“階梯式”課后作業。
第一階梯為基礎題,適合水平較低、學習能力較差、基礎薄弱的學生,這一層次作業旨在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學習技能,比如掌握數學公式,數學計算技巧,畫圖、分析圖表等技巧。第二階梯為綜合題,側重訓練學生的知識理解和應用意識,適合中等層次學生,這一階梯作業較基礎,作業更難,是為了讓學生持續鞏固和有些許提升。從農村中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來看,大多數學生都處于這一階段,這一層次作業也是我們設計的重點。第三階梯為選做題,針對學有余力、理解能力強、數學思維強的學生,這一類題型靈活多變,側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探究發現規律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邏輯思維以及空間思維的發展。
(二)著眼于學生學情,設計“階梯式”作業評價體系
光有作業設計,沒有作業評價,無法發揮作業價值,不過是“有頭無尾”;光有“階梯式”作業,沒有“階梯式”作業評價,也不過是“虎頭蛇尾”。因此,在進行“階梯式”作業設計中,我們也要注重作業的評價和反饋。
例如,在評價基礎薄弱但非常努力的學生作業時,我們應當多給予表揚,以激勵評價為主,批改這一層次學生的作業重在檢測他們的作業完成度、作業態度、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而對于基礎較好、中等偏上的學生,評價可以適當嚴格一些。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評價他們的作業則應該放大格局、拓寬視野,嚴格審核他們的必做題完成情況,鼓勵和啟發他們完成選做題型。針對每個“階梯”內學生的錯題,要指導他們修改錯題,并幫助他們進行錯題歸因分析,通過錯題反饋,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并采取有針對性的學習策略,同時指導學生建立個人專屬錯題檔案,幫助自己鞏固復習,不斷突破和提升。
(三)著眼于學生薄弱板塊,設計“階梯式”模塊訓練題
盡管分層設計作業能夠有效避免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模式弊端,有利于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但仍然不足以實現全體學生的均衡發展,學生之間仍然存在差異,而學生個體內部對每一板塊知識的掌握也會存在差異,針對這一現象,在設計作業的基礎上可以開展分模塊作業訓練,以此彌補學生的薄弱板塊。結合農村學生實際情況,在進行分模塊訓練時,我們可以結合具體模塊融入更多實踐內容,比如幾何這一模塊作業訓練中,可以鼓勵學生探尋和發現身邊的幾何圖形、幾何體;數據的分析模塊作業訓練可以多設計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比如鼓勵學生運用數據分析自己的考試成績、家庭收入和支出,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更簡單有效地理解數學知識,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一言以蔽之,“階梯式”作業與因材施教原理相同,都強調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重視學生學情,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的作業,以確保作業的多元化,充分發揮作業價值,以作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石春秀.“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數學教育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
[2]朱雁,鮑建生.從“雙基”到“四基”:中國數學教育傳統的繼承與超越[J].課程·教材·教法,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