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 ?要: 基于核心素養體系下的文化傳承與人文底蘊積淀考慮,審視初中語文名著導讀課程教學問題,思考探究“導”的精準性與“讀”的高效性,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 核心素養? ?初中名著導讀? ?課程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一)對文學名著的認識。
《論語·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教育先師孔子的回答十分肯定,他所說的“正名”強調客觀存在的種種事物應當與它們名字的本來含義一致。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論及“作為教育家的孔子”時提到,他們都在強調認識或研究事物時,首先應“正名”,讓事物回到與它的本質一致的含義或位置上。為此,筆者在談及初中階段語文教材所提的名著時,首先考究“名著”這個名。
搜狗百科是這樣給“名著”正名的,“名著就是指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題和經典的人物形象,能夠經過時間考驗經久不衰,被廣泛認知及流傳的文字作品。能給人們以警示和深遠影響的著作,以及對世人生存環境的感悟”①。這其中有太多關鍵信息,比如“較高藝術價值和知名度”“永恒的主題”“經久不衰”“給人們以警示和深遠影響”等,說得簡單些,就是長久對人的人格或人生能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且廣泛流傳的人類文化精品,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影響著各個時期各個地域不同的人。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更簡潔地定義“名著”為“人類文化的精華”。初中學生正值知識基礎的填充、文化特質的建模、人格品性的養成的關鍵時期,文化精華正是他們的關鍵營養。為此,對于初中生來說,閱讀名著,與名著對話,就是與大師對話,以此增長見識,啟迪智慧,提高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提升核心素養??傊?,從“名”來探究,文學名著于初中生而言,有閱讀的必要性。
(二)初中名著導讀的內涵。
名著導讀是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讀書方法指導”(消除與經典的隔膜、精讀和跳讀、圈點與批注、快速閱讀、選擇性閱讀、摘抄和做筆記、古典小說的閱讀、外國小說的閱讀)、專題探究、自主閱讀推薦(精彩選篇)等。所選作品涉及古今中外經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這些名著均是人類文化的瑰寶,都是初中學生成長必需的精神營養,但因課時等因素,無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作品的“整本書閱讀”。為此,教材設置“名著導讀”。“名著導讀”的關鍵內涵為“導”“讀”二字。所謂“導”即老師的“指導、引導”,側重方法的引領;所謂“讀”即學生的“閱讀”,側重對名著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導”與“讀”是相輔相成的,“導”是“讀”的基礎,“讀”是“導”的目的。“導”體現的是教師在閱讀教學課程中的主導作用,“讀”體現的是學生在閱讀教學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因為對學生人格的塑造與素養的培育有意義,所以要“讀”以理解吸收文學名著營養,又因為個人經驗與成長階段的局限,不得不依賴于教師的“導”,但“導”不能取代“讀”,因為“讀”才是目的,“導”只是手段。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人本”“生本”原則,一切教學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與終身發展為準則。
值得注意的是“名著導讀”與“名著閱讀”是有本質區別的。“名著導讀”強調有“導”有“讀”,師生互動閱讀,“名著閱讀”則單純指閱讀個體對名著的閱讀理解或鑒賞。為此,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名著導讀”是有特殊內涵的。
(三)初中語文核心素養要求。
2014年,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由北京師范大學牽頭,國內多所高校參與,教育界知名專家學者及一線教育工作者代表聯合攻關,結合中國教育和學生實際,積極探究架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經過三年反復論證,最終形成專項研究成果——《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并通過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公開發布。核心素養體系的核心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分為三大方面(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綜合表現為六大素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②。目前所說的語文核心素養為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初中語文核心素養仍未發布,但基本框架應大體與高中一致。大略分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初中名著導讀課程理應涉及上述方面,因為名著的特性告訴我們,它本身就是人類藝術的精粹,對于人的核心素養培育具有全面性。但筆者認為,初中名著導讀課程應更加注重對“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素養的培育,尤其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對中華民族根文化的傳承理解的培育。2015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與北京大學學子座談,多次提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名著,特別是中國本土名著中的經典語言,繼承吸收優秀文化,提高道德修養,增強文化自信。
基于上述三個方面的認識,我們認為對初中語文“名著導讀”課程教學的思考與探究是有意義的,值得一線教師思考探究,以便于教學實踐創新。不僅是名著閱讀的途徑和要求,特別是國內名著本身的價值呼喚,還是核心素養培育的呼喚,更是新時期國人增強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二、初中名著閱讀編排體系與特點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六冊共編排了12部名著:《朝花夕拾》《西游記》《駱駝祥子》《海底兩萬里》《紅星照耀中國》《昆蟲記》《傅雷家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水滸傳》《艾青詩選》《儒林外史》《簡·愛》。從名著選擇與編排來看,獨具匠心,充滿智慧,處處體現出編者對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良苦用心,具體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從編排的層級來看,完全遵循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
七年級上冊,編者首先選擇了現代文學大家魯迅的作品《朝花夕拾》,此文集原名《舊事重提》,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記錄了作者兒童時代或青年時代的故事。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歷。這些文字的敘述首先是白話,大多以兒童的口吻講述作者的經歷和體驗,較容易讀清,語言理解上不會給初中學生帶來很大困惑。其次,這些故事與初中生的生活體驗的差距不是很大,比較接近他們的心理年齡、認知經歷和文化認同。七年級下冊選擇的《西游記》盡管是古代名著,但故事情節耳熟能詳,具有中國特色傳統文化因子,“導”與“讀”都易于開展。八年級開始難度逐步加大,并在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經典的同時,適當注入外國經典名著,讓孩子們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整個編排體例遵循從易到難的文化傳承理解的階梯層級布局。
(二)從選擇范圍來看,兼顧文學體例和文化內容的豐富性。
六冊書所選12部名著,有散文、小說、詩歌、紀實文學等文學樣式,有鄉土文化、魔幻文化、京派文化、紅色文化、家庭文化、農民文化、抗爭文化(沖破不合理束縛,爭取人性解放)等文化內容。比如,孩子們可以在優美的散文語言中,放飛自己的心緒,感受“真善美”的清晰畫面,接受美的熏陶;也可以在跌宕起伏的小說情節和精妙敘事中感受人物的品性與形象;還可以隨著作者的娓娓講述收獲知識和人文精神……這些豐富的文學樣式和文化內涵都是初中學生人文知識和人文底蘊積淀必需的。
(三)從作品涉及的文化空間和時間來看,兼顧古今中外主要文化形態與精神。
初中學生借助對這些名著的閱讀與了解,可以感受到古今中外主要文化形態和氛圍,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與各種文化環境下的人物對話交流,與各種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對話交流。學生們可以與魯迅一起回憶童真童趣,感受他“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報國熱忱;也可以隨孫大圣在想象的世界揮舞如意金箍棒,斬妖除魔,快意人生;還可以跟保爾·柯察金一起參與鍛煉與洗禮,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凡此種種,無不從精神層面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沖擊,構筑更加健全的文化基礎和人文精神,站在更高的高度,強化真切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總的來說,初中語文教材名著導讀篇目的編排遵循一定的認知規律,以激發初中學生課外閱讀興趣與能力為導向,旨在指引孩子們傳承與理解優秀文化,提高語文能力和核心素養。只有明確這一點,我們的“名著導讀”課程教學方向才明晰,路徑和方法才會正確高效。
三、初中名著導讀課程教學對策思考
(一)堅持“以人為本”原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新課標強調學科教學堅持“以人為本”,一切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實施“生本”教育,打造“生本”課堂。初中名著導讀課程教學同樣應遵循這樣的原則和方向,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首選強調這一點,是基于對初中名著導讀課程教學迷?,F狀的清醒認識。當前,初中名著導讀課程,教師的“主導”作用無限擴大,學生的“閱讀”主體無限削弱。經過筆者在教學一線長期的觀察,大多數教師對名著導讀課要么無從下手(干脆不出手),要么由老師代替學生“讀”,幫助學生梳理主要情節、主要人物形象、主要鑒賞理解、主要評價定位等,甚至一些老師還形成詳細的表格,讓學生機械“背”名著“知識”,以應付考試。這種簡單粗暴的課程教學,完全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向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削弱了“名著”的文學文化價值。為此,初中名著導讀課程教學首先要明確的是堅持“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考為本”,扎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備課、上課都要做到“眼中有人”,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遵循教育規律,著眼于“人”的成長規律,服務于“人”的發展。
(二)強化“文化自信”意識,重拾傳統文化優秀基因。
前文已經強調初中教材所選的名著均是編者精心挑選,按照有利于初中學生人文知識積累和人文底蘊提升,依據認知規律而編排的。特別是所選中國本土文學名著,基本代表了初中階段學生所能閱讀理解的優秀典范,其中蘊含了大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和精粹。這些知識和精神流經中華民族上千年歷史長河,經久不衰,并深深地根植于名著創作的作家的靈魂,通過他們的文字作為寶貴的藝術瑰寶呈現給今天的讀者。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挑起文化傳承傳播的擔子,在名著導讀課程中,重拾傳統文化優秀基因,強化“文化自信”意識。對于外國名著,我們要與中國名著一樣重視文化內涵,它們與中國名著一起,都是世界文學藝術寶庫,都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在名著導讀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接受美學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根據教材名著編排的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結合每冊中外兩部不同的名著,采取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審美鑒賞,吸收優秀文化內涵。
(三)抓牢“三全育人”要求,建構文化傳承科學體系。
“三全育人”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的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的簡稱,是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③的具體要求。初中名著導讀課程教學同樣要抓牢“三全育人”這一要求,注重課堂上的每一位參與者,包括教師自己。要結合名著主要內容和文化內涵,營造文化育人氛圍和充滿正能量的氛圍,包括教具的準備和教室的布置,讓身在其中的每一位都感受到成長的愉悅和情操的陶冶。注重課堂的全過程育人,“導”的環節要有設計,課程導入環節要創設情境,閱讀方法指導環節要尊重學生個體體驗,與學生一道提煉總結方法,細節要體現文化育人,利于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理解。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的成長特點及成長規律,深挖“名著”的優秀文化內涵,讓二者充分有機結合,達到全方位育人效果??傊?,初中名著導讀課程教學,要充分利用經典名著的文化價值引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素養方面的效用最大化,架構中學生文化傳承的科學體系,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科學發展。
四、結語
初中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名著導讀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索,從某種意義來說,還處在起步階段,廣大一線教師竭盡所能解決當前面臨的諸多困惑,筆者僅停留在對某些問題的思考探索之中。如何發揮名著的文化浸潤作用,通過老師有效地“導”,幫助學生深入地“讀”,以促進對優秀文化的吸收,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個需要不斷探討和反復實驗的課題。畢竟文學名著一旦產生,承載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蘊就不斷地被闡釋和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我們反復研究和傳承發揚的寶藏,更何況對其進行“導”“讀”課程教學。
注釋:
①搜狗百科.名著[EB/OL]. https: //baike.sogou.com/
②搜狗百科.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EB/OL]. https: //baike.sogou.com/
③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EB/OL]. https: //baike.sogou.com/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N].中國青年報,2016-11-07.
[2]任跳跳.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6:1-70.
[3]孫文明.論初中語文課外閱讀內容的推薦[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7(07):105-106.
[4]斯蒂夫·艾倫.怎樣欣賞名著[M]//中華活頁文選(七年級),2014(07):70-72.
[5]張良田.初中語文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王冬云.閱讀名著需要科學引領[J].語文教學通訊,2003(12):37.
[7]李潔.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2019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問題意識導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9MSZ006)階段成果。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計劃資助。